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最后的短信 义兰 寒冬,强壮的父亲竟然一下子病倒,来城里住进了医院。我和先生都很...

    最后的短信

义兰

寒冬,强壮的父亲竟然一下子病倒,来城里住进了医院。我和先生都很忙,为了方便联系,就给父亲买了手机。父亲戴着老花镜,满面欢喜地摆弄着新手机,遇到病友就说:“我的新手机,我女儿买的。”

在病床上,我手把手地教会了父亲拨打电话,接听电话,又自作主张地替他存了几个常用号码。我以为手机对父亲而言,只是“便携式电话”而已。六十多岁的人了,能拨打接听就相当不错了。

父亲住院,我在公司上班。我每天中午都给父亲打个电话,常常是匆匆两句就挂了,全然不顾父亲还在电话那端絮絮叨叨。父亲有时也给我打电话,说得多的一句话是:“今天我精神好多了,你放心。”然后就是几床出院了、几床恶化了,几床陪伴不错之类的鸡毛蒜皮。

我常常粗暴地打断他的话:“年底了,我忙得很,我挂了。”

周末去看父亲,他恳求我说:“听说发短信又便宜又不必接听,你教我发短信吧,到时你看一下就知道我说的事了!”我不耐烦地给他演示了一遍,说:“你有空就慢慢琢磨吧!”顺手将《使用说明书》递给他。没过多久,我的手机“嘟”了一声,原来是父亲的短信发过来了。父亲呵呵笑着说:“以后挂盐水针的时候,我就给你发短信。”

果然,父亲学会用手机发短信,我的手机像热线一样忙。他在短信里告诉我他用上新药了,主治医生来看过他了,又做了新检查,睡眠也不错……当然最多的是关照我的生活和工作。

每每我还在赖床,父亲的短信到了:“起床了吗?别误了上班。”每每到了吃饭时间,他的短信又到了:“吃饭了吗?别饿坏肚子。”每每我在网上聊天,他的短信又到了:“睡了吗?过度上网有害健康,关好门窗,谨防小偷……”

我想我三十多岁了,还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吗?暗地里笑他婆婆妈妈。

偶尔回个短信,连字都懒得打,找现成“电报式”的范本,“嗯”“好”“没”是我最常用的消息内容。

父亲的病加重了,确诊竟然是“胰头癌”,他发短信开始吃力,我劝他说:“还是打电话吧!我不忙了。”父亲笑着说:“发短信,既便宜又解闷。”他扬扬手机说:“重要的是,它不会打断我的话。”

听了这话,难过的感觉像潮水一样涌上我的心头,泪水溢出了眼眶。我怎么没想想,父亲还能给我发多少条短信呢?

正月十五,我去单位上班,收到父亲的短信:“我很好,勿念!”这是他所有短信中最简要的一个。我回了,说我下午就去医院,但我没想到的是,这是父亲给我的最后一条短信,最后一个安慰,最后一个善意的谎言。

傍晚我到医院的时候,父亲已经深度昏迷,手机就摆在床头。母亲流着泪说:“中午他就时不时地看手机,大概还想给你发条短信。”

父亲走得十分意外,本来预计怎么也还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没想到上苍捉弄人。他留下的短信,我再也舍不得删去,这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财富和温暖。泪光迷离中,我仿佛看到父亲在天堂门口给我发短信,每个短信都带着老父的一颗心,向我飞来。

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句话概括。

2.“最后的短信”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本文以“最后的短信”为题,有何作用?

3.本文语言朴实无华,饱含深情。请品味下面的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父亲戴着老花镜,满面欢喜地摆弄着新手机,遇到病友就说:“我的新手机,我女儿买的。”

②听了这话,难过的感觉像潮水一样涌上我的心头,泪水溢出了眼眶。

4.“我”让父亲给“我”打电话就行,父亲为何还要整持发短信?

 

1.一个住院的父亲在病床上坚持每天给女儿发短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父亲给“我”发的最后一条短信:“我很好,勿念”题目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最后的短信”流露出父亲对女儿的无限牵挂和关爱,也蕴含着女儿的感激、愧疚和懊悔之情。 3.(1)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为女儿给自己买手机而感到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我”的自责、懊悔、愧疚、感动、难过等复杂的情感。 4.父亲给“我”打电话,“我”常以忙为借口,粗暴地打断父亲的话。父亲认为“发短信,既便宜又解闷”,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不会打断我的话”。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故事内容的能力。概括事件主要内容,可以从叙述的要素入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结果,抓住最主要的情节即故事核心,就可以很好的做出概括了。平时训练的时候注意概括的语言。本文中主要人物:身患绝症的父亲;事件:每天给女儿发短信;结果:生命的最后一刻给我发了一个短信。据此概括为一句话即可。 2.第一问考查标题的作用以及标题在文中具体的指代内容。标题在文中的具体指代内容可在文章的倒数第三段找到。 第二问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结合文章内容来看,题目“最后的短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来看,“最后的短信”是父亲对女儿的关心、牵挂,为了让孩子安心工作,病痛再难受他都没有说。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愧疚;此外,这一题目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想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要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1)“父亲戴着老花镜,满面欢喜地摆弄着新手机”是神态描写, “我的新手机,我女儿买的。”是语言描写,描写对象是父亲,“满面欢喜”可见父亲内心的喜悦,嘴上炫耀着女儿给买的手机,内心是自豪的。(2)“难过的感觉像潮水一样涌上我的心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前文父亲的话“发短信,既便宜又解闷。”“重要的是,它不会打断我的话。”分析,我流泪、难过,内心充满了愧疚,我甚至没有耐心地和父亲讲电话,心理很自责。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用文中“我每天中午都给父亲打个电话,常常是匆匆两句就挂了,全然不顾父亲还在电话那端絮絮叨叨”“ 父亲笑着说:‘发短信,既便宜又解闷。’他扬扬手机说:‘重要的是,它不会打断我的话。’”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苏州园林

叶圣陶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阅读①②段,请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2.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②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指出文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有几个因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农夫与行者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行者而曰/往事耳

B. 今而后耕之难也/之者不如好之者

C. 行者解衣田/庭如积水空明

D. 喘喘焉不能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非 耕 难 乃 子 之 术 误 矣 人 之 处 事 亦 然 欲 速 则 不 达 也

3.行者对于农夫“数息而后一锄”的认识先后有什么变化?

 

查看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乏其身

②行乱其所为

则无法家拂士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这两方面相互印证,相辅相成。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同时也为进一 步的论述提供了有力的事实论据。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全面地阐述了中心论点。

D.文中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高度概括地揭示了磨难和挫折对于一个人成才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请你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恰当的标题。

全国25个省区市共500册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研发完毕,年内问世。该系列教材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科研项目之一,即将面世的25套省级版实验教材基本覆盖华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小学低年级段以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中年级段学习《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贫》等;高年级段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话》《孟子)《中庸》等;初中阶段则学习《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等经典。课题组专家委员还为每个省单独研发了地区历史、文化、民俗与艺术并重的地域文化内容,并系统地镶嵌于原有国学课程之中。

(1)为这则新闻拟写恰当的标题:

(2)理由: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档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扬长避短,带给观众更为持久的音乐享受和情感感受。(删除“目前最重要的”)

B.由于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异的表现,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将“由于”放在“他”的后面)

C.“光盘”行动是一家民间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意在发扬人人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将“发扬”改为“培养”)

D.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删除“与素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