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小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小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②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1.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意思对即可)。 2.(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对即可)。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或:“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 3.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4.D 5.“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我们先了解文章内容; 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1)是一位吃苦耐劳的母亲从“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可以看出。(2)是一位坚强的母亲。从“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可以看出。(3)是一位爱家人的母亲。从“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可以看出。 2.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即可。通过对第(3 )到(9)段的分析可知,母亲在田野上做的两件事是:(1)敲盆赶鼠;(2)跪田插秧。 3.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赏析语言,往往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词语运用、句式特点等角度入手,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解答此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个句子应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该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2)此题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分析,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答题思路是:该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怎么样地写出了人或物的什么特点。该句用”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等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插秧的艰辛,突出了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4.D、⑾段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母之情。故选D。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全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分析判断。本文的标题是“母亲的白发”,全文围绕“白发”组材,表达对“白发”母亲的赞美,可以看出“白发”就是全文叙事的线索;“白发”也正是母亲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白发”,是为了突出母亲的勤劳,表达对母亲的赞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节选自戴名世《蓼庄图记》)

(注)①奥阻:腹地险要。②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③信宿:两三日。④嚣竟凌害: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凌害,欺凌伤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便还家    要:______    (2)不知有汉    乃:_________

(3)西山之    面:______    (4)偷盗讼    狱: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

B.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

C.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

D.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

4.(甲)(乙)两文所展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孤山寺、贾亭”交代春行路线,“初平”、“低”将湖与岸与云巧妙连在一起。

B.领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春天的禽鸟,“几处”说明数量少,与“早莺”的“早”相照应。

C.颈联的“乱”“迷”传神地写出春花的特点、游人的感受,“渐”“才”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

D.尾联中的“行不足”指作者因体力不支,走不到湖东尽头,只好在白沙堤旁的杨柳下歇息。

2.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A.衍生   B.繁衍)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至今仍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起着(A.默默无闻    B.潜移默化)的作用。璀璨的花灯,祥和的鼓乐,清脆的快板、摇曳的秧歌——正月前后,一场场①xuàn(A.炫   B.绚)烂多姿的民俗文艺在宁德大地上演,福鼎沙埕的铁枝、霍童二月二的花灯、屏南的香火龙——这是闽东的山海文化交织而出的美丽画(A. juàn   B. juǎn)。它不仅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却引发人们对多彩民俗的热议与追溯。

(1)根据①处拼音选在正确的汉字,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______       ②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它不仅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却引发人们对多彩民俗的热议与追溯。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夏日的承德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 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高中充满信心。

C. 阳光中学在2017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开展“话说我与世界读书日”。

D.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了解到陈忠实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①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

__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__________________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⑤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⑦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⑨《黄鹤楼》中抒发作者怀乡之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梁甫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