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网络时代,触摸传统家书的温度 (被遗忘的传统家书) 近二十年...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网络时代,触摸传统家书的温度

(被遗忘的传统家书)

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曾有记者在500名大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下是根据调查结果制成的图表:

大学生与家人联系方式统计表

(家书何以“抵万金”)

(《北京青年报》)电话、微信、QQ的确方便快捷,但似乎少了一点情感表达上的温度。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当书信连接着母子、兄弟、夫妻,它便成为一个盛放思念和牵挂的容器,写信人用一字一句将其装满,当它呈现在收信人眼前时,依然热气腾腾。

李蓝(中科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了2000余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

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书里最重要的就是亲情,在写信的时候,人们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傅敏(傅雷之子,《傅雷家书》的选编者):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

(传统家书将何去何从)

(国际在线消息)日本文化厅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认为应该亲笔写信的10-19岁的年轻人的比例为62%,30-39岁的比例为57%,与前一次调查相比,分别增长了18和14个百分点。另外,10-19岁的年轻人中有54%的人认为应该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

张海鹰(“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实的确让人感到遗憾。很多年轻人连给自己长辈写家书和写求职信之间的区别都搞不清楚,让人觉得滋味复杂。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这实际上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让人在家书和E-mail之间做选择,就像让人在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做选择一样。

蔡锐(山东大学生):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原意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话与家人联系,其次是微信,而写家书的人很少。

B.从调查数据看,日本青年认为应亲笔写信的原因是要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

C.电话、微信、QQ等现代通讯手段与传统家书相比,更方便快捷。

D.现代人越来越少提笔写家书,其实正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

2.根据材料,分点概括传统家书所具有的功能或价值,至少列举三点。

3.有人认为传统家书会逐渐消失,有人认为不会消失。请说说你的看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1.B 2.示例:(1)家书,能更好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2)家书兼具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家书把人生经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3)家书具有收藏价值,可以看出写信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4)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5)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答对三点即可) 3.示例:我认为家书会逐渐消失。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间写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亲人之间的关心更多了,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B项日本文化厅的调查显示,10-19岁的年轻人中有54%的人认为应该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并不能说日本青年认为应亲笔写信的原因是要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故B项的说法不符合材料原意。故选B。 2.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能力。需要明确文章内容,细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据此概括解答。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家书里最重要的就是亲情,在写信的时候,人们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概括。 3.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做这题,要认真阅读文章,然后勾画圈点,把重点记录下来。再从文章的题目、开头与结尾等处找出文章的中心。最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将自己的个性化展示出来。如认为不会消失,可结合“电话、微信、QQ的确方便快捷,但似乎少了一点情感表达上的温度。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表达父子间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在写信的时候,人们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作答。如果认为家书会逐渐消失,可结合“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活美学:阐释美好生活之道

刘悦笛

①我们要知道如何审美,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因为审美是社会前进的推动性力量,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高级尺度。令人欣慰的是,“生活美学”在如今中国社会连渐成了一个关键热词,从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家居、日常设计、公共艺术、社区设计到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都在倡导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审美化。这恰恰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

②“生活美学”的根在中国。在中国人生活当中,审美与生活始终是处于一种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当中。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被古人赋予了审美化的追求,中国人的审美也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书法就是最显明的例证。

③书法在古代从来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而是与生活直接贯通起来的。近代开始,书画才成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因为自西方引入艺术概念之后,东方人很自然地就把文人书法置于艺术的顶端(除了阿拉伯文之外外国乃是没有书法传统的)。然而,直到明代才出现“书家”这种身份,从王羲之、颜真卿到怀素的时代,都没有把书法视为纯粹的艺之门类,他们的作品也不是正襟危坐在那里进行创作,而就是包孕在日常生活实用化的信礼、便贴、序言、手稿、祭文等等之中。书法作为文人的日课,日常书写才是其根基,书法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生活,道理很简单,书法之“书”不过就是写汉字,写出了一定的法度并变得美化才使得书成为“法”。

④“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就是“生理的”生活美学,如饮食、饮茶等等,饮茶在东方传统当中不折不扣成了“生活的艺术”,所以才有“茶道”的艺术。第二乃是“情感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义之“情”的,交往之乐趣就属此类,如闲居、交游、雅集、人物品藻等等,这些在中国古典文化当中都被赋子了“审美化”的性质。第三则是“文化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义之“文”的。在文化当中,艺术就成为精髓,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琴、曲是,但是文化在古典中国亦很重要,因林苗圈之美,博弈等游艺之美,游山玩水之美都是如此。

⑤所以说,当今中国“生活美学”的积极践行者们,他们就是在发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从而为中国生活立“心” ——立“美之心”!

(摘编自2019年03月16日《文摘报》)

1.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审美不仅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更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和社会发展的衡量尺度。

B.“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倡导日常生活审美化,表现中国人对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

C.中国人的审美在古代就已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所以说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

D.书法从古至今从来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从一开始它就是与生活直接贯通起来。

2.“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为什么要倡导“生活美学”?请简要概括。

3.为什么说“‘生活美学’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复兴”?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小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②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节选自戴名世《蓼庄图记》)

(注)①奥阻:腹地险要。②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③信宿:两三日。④嚣竟凌害: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凌害,欺凌伤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便还家    要:______    (2)不知有汉    乃:_________

(3)西山之    面:______    (4)偷盗讼    狱: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

B.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

C.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

D.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

4.(甲)(乙)两文所展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孤山寺、贾亭”交代春行路线,“初平”、“低”将湖与岸与云巧妙连在一起。

B.领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春天的禽鸟,“几处”说明数量少,与“早莺”的“早”相照应。

C.颈联的“乱”“迷”传神地写出春花的特点、游人的感受,“渐”“才”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

D.尾联中的“行不足”指作者因体力不支,走不到湖东尽头,只好在白沙堤旁的杨柳下歇息。

2.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A.衍生   B.繁衍)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至今仍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起着(A.默默无闻    B.潜移默化)的作用。璀璨的花灯,祥和的鼓乐,清脆的快板、摇曳的秧歌——正月前后,一场场①xuàn(A.炫   B.绚)烂多姿的民俗文艺在宁德大地上演,福鼎沙埕的铁枝、霍童二月二的花灯、屏南的香火龙——这是闽东的山海文化交织而出的美丽画(A. juàn   B. juǎn)。它不仅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却引发人们对多彩民俗的热议与追溯。

(1)根据①处拼音选在正确的汉字,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______       ②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它不仅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却引发人们对多彩民俗的热议与追溯。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