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阅读经典,那些从容流淌的文字,常常令我们回味无穷。《美丽的颜色》让我们看到居里夫妇远离喧xiāo(____________)、执着科学的工作热忱;《白杨礼赞》让我们感悟到北方抗日军民朴质jué(________)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父亲那pán(_________)跚的《背影》让我们体会到一份深沉的爱;《藤野先生》则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清国留学生庸俗腐朽人生的深恶痛 jí(________)……
作文。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是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诗句。诗人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当越过坎坷,蓦然回首时,你往往会发现,那些过去了的都已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成为你“亲切的怀恋”。同学们,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吧?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要求:(1)题目自拟:(2)紧扣材料主题,内容具体充实:(3)有真情实感:(4)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5)不少于600字;(6)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19--20题。
青山,过去人们想起它,脑海中只有厂房林立,而今来到这里,你会遇见迢迢绿水、隐隐青山。2019年10月武汉市举办第七届军运会,青山江滩沙滩排球场是主力赛场之一,65万居民青山人热情关注在家门口举办的国际赛事。
1.“武汉军运会,文明我先行”,你认为我们中学生能为“办一次比赛,建一座城市”做点什么?请从不同方面说出三点。
2.为了让世界各国运动员和游客享受体育竞技乐趣的同时,感受青山独无二的魅力, 请你以东道主的身份,向国际友人介绍青山,内容包括青山的交通、历史、环境、工业、关 食、教育等。请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内容来表达你对青山的赞美。要求100-120字。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住在他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役 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我们在一- 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秋食和部下一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 豆、羊肉,有时有馒头。我必须承认他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 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聘,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 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
附带说一句,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他,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我到那里 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徐海东、毛泽东。他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1.文段描写的红军将领“他"是
2.文段提到了“长征”,你知道有关长征的故事吗?请有条理地讲述你印象最深的一个 故事,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春晓
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就像它的题目所显示的,写的是春天的早晨,起始“春眼不觉晓”一句,即直叙题意,紧扣“春晓”二字。诗人在春夜的睡眠中,“不觉”就天亮了。
B.这时诗人可能还躺在床上,他听到了鸟雀的鸣叫,所以便写了一句“处处闻啼鸟”。 “处处”既能表明鸟雀多而欢快,又点出了春天的早晨大约是晴朗的。
C.“夜来风雨声”诗人是在睡梦中听到风雨声的,和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所写的春夜之雨是完全一样的。
D.“花落知多少?”这句是明显的推想之词,流露出对春花的担心和爱惜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圣坛
曹文轩
⑴一九七七年秋,我北大毕业留校。
⑵要上讲坛了。半个月前,我还无动于衷,全不当回事。可是在上讲坛的头一天,我忽然紧张起来:也就是说,明天,我将开始教学生涯了。教师的责任感似乎与生俱来,不做教师,你一辈子感觉不到,而你只要一做教师,它就会自动跳出来抓住你的灵魂。晚上,我敲开一位先生的门,问:怎么讲课?他像修炼很深的禅师面对未悟的弟子,头微微向上,少顷,说出四个字来:目中无人。我退出门外。
⑶我记得我的第一次课就没有失败。下面安静极了,我能清楚地听见台下动人的喘息声,这全靠那四个字给我撑着。从那以后到现在,我一直信那四个字。我对“目中无人”似乎有所悟:目中无人非牛气哄哄,非内荏而色厉,非蔑视,非倨傲,非轻浮,非盛气凌人。无就是有,有却是无。是一种境界吧?人格上的、精神上的、气势上的?是对学术观点的诚实和对真理的自信吧?……此言似乎只可意会而不可细说。但有一点,似乎又是可以说的: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则无。因此缘故,即使只给二十人的一个班上一年课,在课堂上我也往往难记住一个具体的面孔。似无人,但恰恰是把听课者看得很高的。
⑷敢目中无人,却不敢再掉以轻心。我很景仰一位先生,既为他的人格又为他的学识。然而我想像不出,就是这样一位先生——一位凭他的学识,上课玩儿一样的先生,却在上课之前竟对明明认识的字一个个怀疑起来,然后像小学生一样,去查字典,把字音一一校对,标注。我敢说,他的这种心理,完全是因为他对讲坛的高度神圣感引起的。这件小事使我不禁对他又景仰三分。我喜欢这份严肃,这份认真。当然,我并不排斥“名士风度”。我很钦佩有人不用讲稿,竟然雄辩滔滔,口若悬河,一泻千里。我曾见过一位先生,他空着手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然后从口袋里摸索出一张缺了角的香烟壳来。那上面写着提纲要领。他将它铺在台子上,用手抹平它,紧接着开讲,竟三节课不够他讲的,并把一个个讲得目瞪口呆,连连感慨:妙,妙!而我只能向其仰慕。我这人缺这份好脑子。我得老老实实地备课,然后一个一个字毫不含糊地全都写在稿纸上。有时看样子离开讲稿了,但所云,却几乎无一句是讲稿以外的突发灵感。我有数,像我这样做教员,是很累的。可我笨伯一个,无奈何。时间一久,我退化了,离开讲稿竟不能讲话,一讲,八成是语无伦次,不知其所云。
⑸我何尝不想来点名士风度,来一张香烟壳儿就侃它个三四个小时,好好潇洒它一番?可我不敢。
⑹讲坛是圣洁的。我认识一位外系教员,此公平素浪漫成性,情之所至,捞衣卷袖,把衣领一一扯开,直露出白得让人害臊的胸脯来,有时还口出一两个脏字,以示感叹,以助情绪。然而有一次我去听他的课,却见他将中山装的风纪扣都扣得严严实实,一举一动全在分寸上,表情冷峻、严肃得让人难以置信。课后我跟他开心:何不带一二感叹词耳?他一笑:“一走进教室,一望那讲坛,我顿时有一种神圣感。在上面站了一辈子,我从没说过一个脏字,并非有意,而是自然而然。”
⑺我有同感。我高兴起来,放浪形骸,并有许多顽童的淘气和丑恶。然而,在临上讲台前一刻,却完全沉浸到一种庄严的情感之中,完全是“自然而然”。我不能有一点亵渎的行为,甚至苛刻地要求我的听众。生活中的嬉皮士,我无意管他,因为人家也是一种活法。可在课堂上,我绝不容忍其混杂于我庄重的听众之中。(1)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我像受了侮辱似的走过去:“对不起,请出去!”他大概从我的目光中看出什么来了,便很听话地提着书包出去了。后来我又从听众席上发现了他。他穿着很整洁,极稳重地坐着。我不禁朝他感激地点了点头。
⑻既为圣坛,就得布道。占住讲坛者,岂敢忘记布道!既给知识,也给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2)其实,没有后者,一个人怕也是很难获得多少知识的。再说,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但全然无人之骨气,又有何用?我们何必讳言布道呢?别忘了布道。当年的鲁迅不敢忘,闻一多不敢忘,我们敢忘?
⑼既布道,布道者自己就要有正气。他应当坚决捍卫知识的纯粹性。他应善恶分明。他只承认以自己的感受为原则。他不能油滑,见风使舵,像捏面团一般把讲稿随政治风潮变来变去。(3)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我走到教室门口,总觉得那讲坛很远,很高。我朝它走去,有一种攀登的感觉。我曾有过幻象:我被抛进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了,就像走进一座深邃的教堂。我静静地站到讲坛上,等待着铃声,宛如在聆听那雄浑的令人灵魂颤索的钟声。我喜欢这种肃穆,这种净化了的安宁。我曾多次体味到莫斯科大学一位教授先生的感觉:
⑽“我走上讲坛,我有一种上帝的教士的神圣感。”
⑾也许有一天,我会厌倦北大的讲坛,但至少现在还恋着。恋它一天,就会有一天的神圣感。
1.“目中无人”在文中的语意是什么?请你简要概括。
2.阅读⑷~⑹段,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提到的三位先生上课的特点及其表现。
3.“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圣坛”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