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七里之 (郭:外城)

B.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C.寡助之(至:到达)

D.亲戚之(“畔”同“叛”,背叛)

(2)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委而去之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成礼而去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下列不属于判断句式的一项是

A.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作者是如何论证“人和”的重要性的?

 

(1)C。 (2)D。 (3)D。 (4)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5)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解析】 (1)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C.有误,句意为: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 故选C。 (2)考查对虚词“而”的理解与辨析。 A.句意为:弃城然后逃走。而:然后,表示承接关系; B.句意为: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而:然后,表示承接关系; C.句意为:完成礼节后回去。而:然后,表示承接关系; D.句意为: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下去,而山的高度固定不变。而:却,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D。 (3)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判断。根据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知识,结合选项来判断。 ABC均为判断句; D.宾语前置句,这个句子的正常语序是“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选D。 (4)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句意为: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5)考查文章的论证过程。梳理语段内容,可知作者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然后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时,父亲去世,孩子即为“孤儿”,历史上有不少“寡母”精心培养“孤儿”成为栋梁之才的故事,请写出两个(写出名称即可,如:欧阳修母“画荻教子”)。

_____;②_____

 

查看答案

吴地人孙山,为人幽默。某年,赴外地赶考,同乡把自己的儿子托他带着同去参加科考。同乡的儿子没有考中,而孙山只中了最后一名,就先行返乡了。同乡问孙山他的儿子考得如何,孙 山答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_____,意思是_____

请写出一个与之意思相反的成语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示例,请为《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一位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重要领导人写一段简短的人物简介(不超过 100 字)。

示例:他出身书香门弟,是大官僚家的儿子;他外表清瘦英俊,眼睛深邃充满了热情;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了为中华的崛起而奋斗的觉悟,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客观地评价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还成功地刻画了众多人物,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埃德加•斯诺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等作 了广泛深入的调查。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新闻人实事求是的职业精神。

C.埃德加•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传记文学终于诞生了。

D.斯诺此前对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并不很了解,他是怀着一种冒险的心情开始这次深入采访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蜗牛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它的价值主要有药用和食用两种。我国有食用价值的蜗 牛约 11 种,如褐云玛瑙蜗牛、高大环口蜗牛等。现在世界各地作为食用并人工养殖的蜗牛主要有 三种:法国蜗牛、庭园蜗牛、玛瑙蜗牛。

蜗牛基本都有光滑且圆的壳,不过几位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个封印在琥珀里的神奇蜗牛﹣﹣琥珀毛环口螺,它直径 6.6 毫米,高 2.2 毫米,壳上居然长着密密麻麻的毛。

蜗牛怎么长出了毛?据研究人员分析,这种小蜗牛壳上的毛主要有三个作用。

首先是防御。蜗牛虽然有一个壳,但不坚硬,保护力非常有限。琥珀毛环口螺长出的这层小毛,其实是特化的角质,硬度接近小刺,能扎伤天敌的嘴或爪子,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它自己。

其次是防止掉落。凭借着精巧的腹足,小蜗牛能爬到很高的地方,倘若掉下来,要想再爬上去就难了,而这层小毛可以让它们更轻松地挂在树干、树叶上。 第三个功能是减震。如果小蜗牛从高处掉下来,或是被坚硬的物体砸到,它脆弱的外壳很可能就会被磕碎,壳里面的内脏一旦暴露在干燥的空气或细菌中,蜗牛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而这 层毛可以起到减震作用,就像你的头发能降低飞来的足球对脑袋的冲击一样。

除此之外,琥珀毛环口螺壳上的毛还有一个附加功能﹣﹣传播花粉、种子。蜗牛虽爬得慢,但 日积月累下来它也能爬很远。长有毛的外壳可能会在运动中“顺便”带上很多植物的种子和花粉,从而有机会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这个作用看上去似乎受益的是植物,不过当蜗牛把种子带到远方 后,植物生存的范围扩大了,这些植物将来就可能被琥珀毛环口螺的子孙后代所取食。这就是所 谓的“长期投资”。

正是因为毛对于生物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生物史上,很多动物都独立进化出过毛的结构。在蜗牛身上发现毛这还是头一次。但现在的蜗牛为什么不再有毛了,可能就需要未来的你来 探索了。

(材料二)

环境决定了生物的进化。生物为了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生存,被迫在形态及内部结构与功能 上都发生变化,这些进化或者退化都是为了适应环境。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类最初是从猩猩进化而来的,我们双足行走,腿部的肌肉变大,而脚趾变 得越来越短,不会再用脚勾住物体。由于科技发展,人类不用在恶劣寒冷的环境下生活,因此原来 人用来避寒的体毛越来越少。

(材料三)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 3 类:

植物利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使空气清新,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调节环境中的水汽和温度,也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微生物能够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如将一些动植物残体分解成无机物,净化环境,有的微生物如固氮微生物还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如果没有微生 物的作用,地球上物质将难以循环,环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1)(材料一)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蜗牛的价值          B.琥珀毛环口螺毛的作用

C.蜗牛的种类          D.琥珀毛环口螺长毛的秘密

(2)对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个小蜗牛直径 6.6 毫米,高 2.2 毫米。(列数字)

B.我国有食用价值的蜗牛约 11 种,如褐云玛瑙蜗牛、高大环口蜗牛等。(举例子)

C.蜗牛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下定义)

D.作为食用并人工养殖的蜗牛主要有三种:法国蜗牛、庭园蜗牛、玛瑙蜗牛。(分类别)

(3)下列对三则材料的表达方式及语言特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准确。

B.(材料一)是科学小品,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C.(材料二)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的表达方式,语言的逻辑性强。

D.(材料三)语言平实,严谨,有条理。

(4)下列是对以上三则材料综合研读的判断,不能成立的一项是

A.综合三则材料表明: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互相影响的关系。

B.(材料一)表明:环境不具备自我循环、保护功能,保护环境需要完全依赖人类。

C.(材料二)表明:环境决定了生物的进化,这在(材料一)中可以得到印证。

D.琥珀毛环口螺的特殊性表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还有很大的未知空间。

(5)四个学习小组针对三则材料各拟出了一个研究主题,最恰当的是

A.蜗牛进化史               B.蜗牛的特点

C.物种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D.自然的力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