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陡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求道,“我没法——”
“再见!”其中的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拐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昏眼花;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在哭泣,正奇怪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夕阳落山了,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哭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用空行隔开,分为两部分,这一空行的位置应在什么地方?
2.文中能概括第一部分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3.文中最后一段中,加点词“经验”指的是什么?
4.文中最生动最细腻、几乎贯穿整个故事的,是对“我”的哪个方面的描写?
5.第6段中划横线句是文中的伏笔,与之相照应的是哪一句?
6.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个句子进行表述。
根据下面的语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完成对话。
小刚:第24个“世界读书日”就要到了,你想读什么书?
小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刚: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花: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刚:好吧。我给你介绍一本好书,④__________________
小花: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刚: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感恩。请你写一句话,向亲人表达感恩之情(不少于20个字)。
在下面的语境中,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 )
语境:小明写的文章刊登在某刊物上,同学们评论不一。
A.我读过,还不如我写的。
B.是他运气好,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C.小明真行,我一定要读读他写的那篇文章。
D.也就一般般,我也能写出来。
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②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东吴的快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了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③接着叫二十只船驶回南岸。
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⑤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A.⑤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⑤② C.⑤②①④③ D.④①③②⑤
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山行》杜牧)
②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③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④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别董大》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