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地球真的可以“流浪”吗? ①“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

    地球真的可以“流浪”吗?

①“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家园。然而宇宙之路危机四伏,为了拯救地球,为了人类能在漫长的2500年后抵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春节期间,根据刘欣慈经典科幻作品改编的《流浪地球》引发了观影热潮。许多观众心里都会有个疑问,“流浪地球”究竟能否实现呢?

②从地球原有轨道到遥远的比邻星,按照小说而言,这是一场长达2500年、需要100代人才能完成的恢弘计划,它分为了五个阶段:(1)刹车阶段:凭借赤道上的“行星发动机”的巨大推力,使地球停止自转;(2)逃逸阶段:全功率开动行星发动机,使地球加速驶出太阳系;(3)先流浪阶段:利用太阳和木星完成最后的加速,驶向人类选定的新家园“半人马座比邻星”;(4)后流浪阶段:驶出太阳后,行星发动机全功率开启,利用500年时间将地球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滑行1300年;然后调转发动机,利用700年进行减速;(5)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卫星。

③人类是否能够让地球停止转动?

④地球的转动能是非常巨大。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历史上曾经实验过的释放能量最强的大伊万氢弹,释放的能量差不多是5000万TNT当量,然而相比较地球的转动能量,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大约相当于1万亿个大伊万的氢弹同时爆炸。想要建造并产生如此巨大推力的发动机,对于地球人类几乎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事情。

⑤一旦地球停止转动,地球将会发生什么?

⑥没有了转动,目前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大陆都会被海洋所淹没。原因很简单,在地球转动的时候,因为离心力的缘故,作为液态的海洋会朝向赤道附近聚集,所以一旦地球停止转动,这些水会向两极流动,从而造成大陆被淹没。没有了转动,地球将会有固定的一面朝向太阳,另外一面而将一直处于黑夜当中,就仿佛我们在南极或者北极所经历的极昼或者极夜那样。尽管有地球大气的存在,但是远离太阳的一面,还是会因为长期得不到太阳的照射,从而温度变得很低,不太适合生命的存在。

⑦脱离木星引力的方法合理吗?

⑧整部电影所展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摆脱木星的“刚性洛希极限”点。其实在电影当中,联合政府本来想通过一种叫做引力弹弓的效应,它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因为行星本身也在围绕太阳转动,所以当行星吸引探测器或者其它天体的同时,就实际上赋予了探测器或者其它天体一部分速度,当探测器或者其它天体逃离出去的时候,就相当于被加速了。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如果我们站在静止的地面上向运动的火车顶上扔一个网球,在网球被弹起来的时候,地面上静止的人看到网球的速度,其实就是火车速度和网球原来速度的叠加。所以当天体从某个行星周围逃离的时候,其实就是本来的速度和天体速度的叠加。

⑨当然地球在太空流浪的征途之后也并非一番风顺,在前往比邻星的路途当中,还有很长的距离等待着地球去走。木星轨道之外,布满了大小不一、密密麻麻的小行星带,地球如何安全地经过这些小行星带,对于人类也是极大的挑战。

⑩流浪地球,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人类的能力无法实现。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教授苟利军文章改编)

1.文章开头选取了《流浪地球》电影的一段台词,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然而相比较地球的转动能量,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大约相当于1万亿个大伊万的氢弹同时爆炸。(“小巫见大巫”用在此处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联合政府本来想通过一种叫做引力弹弓的效应,它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原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地球真的可以“流浪”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网友的观点,请你用文中相关知识结合生活阅读积累谈谈你对“科幻与科学”的看法。

网友甲:电影比预期要更恢弘磅礴,晨昏线过后的永夜、火种计划、让地球流浪、木星推动地球……大小设定,没想到中国也能拍这么大架构、大格局的科幻片了,而且是第一部,了不得。

网友乙:《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

网友丙:科幻的归科幻,科学的归科学。把地球推离地球只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假设,假设地壳能承受住巨大的推动力,同时假设有足够强大的发动机,理论上当然可以把地球推离太阳系。但这种理想假设现实中不可能实现!这也是科幻与科学最大的区别。

 

1.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出“‘流浪地球’能否实现”的说明内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①“小巫见大巫”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此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球转动的能量远远超过大伊万氢弹释放的能量。②原理指行星本身也在围绕太阳转动,当行星吸引探测器或者其他天体的同时,实际上赋予了探测器或者其他天体一部分速度,使探测器或者其他天体逃离出去的时候,获得了额外的加速度。 3.不能。“流浪地球”计划需要五个阶段,从各个阶段来看,第一,地球需要停止转动,而要建造能产生如此巨大能量的发动机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如果成功使地球停止转动,会导致地球环境、气候变化,不适合生命存在;第三,在太空流浪的征途中也有许多障碍,这也是对人类极大的挑战。 4.我认为科幻发端于科学,又为科学插上了文学幻想的翅膀。《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科幻电影,能够引发大家关于生命、关于科学、关于未来的思考与探究,无疑是成功的。其中有关太阳灾变引发的地球环境剧变以及地球借助木星引力弹弓流浪逃离等内容都有着切实的科学依据,并最终通过电影特效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人类想象力的一种表现。但是,对待科学依然需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如本文中所提及的众多无法实现的设想。对此,我们应鼓励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应坚持学科理性的思考。 【解析】 1.本题考查说明文文段的作用。文章首段的作用通常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本文首段引用了《流浪地球》的台词引出人们的疑问,正是本文的说明内容,同时又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小巫见大巫”语言幽默风趣,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的说明了大伊万氢弹释放的能量在“地球的转动能量”的面前不值一提,“地球的转动能量”远远大于大伊万氢弹释放的能量。 (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先确定关键词,再锁定答题区间。由题干可知答题区域在⑧段,找出关键词“原理”,分析上下文确定在下文,“因为”是解释上文“原理其实非常简单”,从中提取信息“行星本身也在围绕太阳转动”“ 当行星吸引探测器或者其它天体的同时,就实际上赋予了探测器或者其它天体一部分速度,当探测器或者其它天体逃离出去的时候,就相当于被加速了”加以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文末“流浪地球,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人类的能力无法实现”表明难以实现。从②段可知地球到比邻星需要五个阶段,下文对计划能否实现提出三个问题,从“想要建造并产生如此巨大推力的发动机,对于地球人类几乎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事情”,地球停止转动“从而造成大陆被淹没”“温度变得很低,不太适合生命的存在”,“地球如何安全地经过这些小行星带,对于人类也是极大的挑战” 三个方面对计划的实施加以否定。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摆出观点要明确,首先分析题干,明确答题实质是将文章内容与生活阅读积累结合,分析“科幻与科学”的关系,其次从文中找出解题依据并整合。“《流浪地球》引发了观影热潮”说明科幻电影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享受,由此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以及为解决这些疑问,所做出的科学的思考与探究。文章在探究解决问题时语言表达严谨求实,可见科幻与科学的不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

①冬妮亚站在敞开的窗户前,百无聊赖地看着熟悉而心爱的花园,望着花园四周那些挺拔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白杨。她简直不敢相信,离开自己的家园已经整整一年了。她仿佛昨天才离开这个童年时代就熟悉的地方,今天又乘早车返了回来。

②这里什么都没有变样:依然是一排排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树莓,依然是按几何图形布局的小径,两旁种着妈妈喜爱的蝴蝶花。花园里的一切都是那样干净利落。处处都显示出一个学究式的林学家的匠心。但是这些干净的、图案似的小径却使冬妮亚感到乏味。

③冬妮亚拿了一本没有读完的小说,打开通外廊的门,下了台阶,走进花园。她又推开油漆的小栅栏门,缓步朝车站水塔旁边的池塘走去。

④她走过一座小桥,上了大路。这条路很像公园里的林荫道。右边是池塘,池塘周围长着垂柳和茂密的柳丛。左边是一片树林。

⑤她刚想朝池塘附近的旧采石场走去,忽然看见下面池塘岸边扬起一根钓竿,于是就停住了脚步。

⑥她从一棵弯曲的柳树上面探过身去,用手拨开柳丛的枝条,看到下面有一个晒得黝黑的男孩子。他光着脚,裤腿一直卷到大腿上,身旁放着一只盛蚯蚓的锈铁罐子,那少年正在聚精会神地钓鱼,没有发觉冬妮亚在注视他。

⑦“这儿难道能钓着鱼吗?”

⑧保尔生气地回头看了一眼。

⑨他看见一个陌生的姑娘站在那里,手扶着柳树,身子探向水面。她穿着领子上有蓝条的白色水兵服和浅灰色短裙。一双带花边的短袜紧紧裹住晒黑了的匀称的小腿,脚上穿着棕色的便鞋,栗色的头发梳成一条粗大的辫子。

拿钓竿的手轻轻颤动了一下,鹅毛鱼漂点了点头,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了一圈圈波纹。

背后随即响起了她那焦急的声音:“咬钩了,瞧,咬钩了……”

保尔慌了手脚,急忙拉起钓竿。钩上的蚯蚓打着转转,蹦出水面,带起一朵水花。

“这回还能个屁!真是活见鬼,跑来这么个人。”保尔恼火地想。为了掩饰自己的笨拙,他把钓钩甩到更远的水里。

钓钩落在两支牛蒡的中间,这里恰恰是不应当下钓的地方,因为鱼钩可能挂到牛蒡根上。

保尔情知钓下错了地方,他头也不回,低声埋怨起背后的姑娘来:“你瞎嚷嚷什么,把鱼都吓跑了。”

他立刻听到上面传来几句连嘲笑带挖苦的答话:“单是您这副模样,也早就把鱼吓跑了。再说,大白天能钓着鱼吗?瞧您这个渔夫,多能干!”

保尔竭力保持礼貌,可是对方未免太过分了。他站起身来,把帽子扯到前额上——这向来是他生气的表示——尽量挑选最客气的字眼,说:“小姐,您还是靠边呆着去,好不好?”

冬妮亚眯起眼睛,微微一笑,说:“难道我妨碍您吗?”

她的声音里已经没有嘲笑的味道,而是一种友好与和解的口吻了。保尔本来想对这位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小姐”发作一通,现在却被解除了武装。

“也没什么,您要是愿意看,就看好了,我并不是舍不得地方给您坐。”说完,他坐了下来,重新看他的鱼漂。鱼漂紧贴着牛蒡不动,显然是鱼钩挂在根上了。保尔不敢起钓,心里嘀咕着:“钩要是挂上,就摘不下来了。这位肯定要笑话我。她要是走掉该多好!”

(21)然而,冬妮亚却在一棵微微摇摆的弯曲的柳树上,坐得更舒适了。她把书放在膝盖上,看着这个晒得黝黑的、黑眼睛的孩子,他先是那样不客气地对待她,现在又故意不理睬她,真是个粗野的家伙。

(22)保尔从镜子一样的水面上清楚地看到了那姑娘的倒影。

(23)她正坐着看书,于是他悄悄地往外拉那挂住的钓丝。鱼漂在下沉,钓丝得紧紧的。

(24)“真挂住了,该死的!”他心里想,一斜眼,看见水中有一张顽皮的笑脸。

1.节选部分叙述的是________(人名)和冬妮亚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相关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①拿钓竿的手轻轻颤动了一下,鹅毛鱼漂点了点头,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了一圈圈波纹

②保尔本来想对这位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小姐”发作一通,现在却被解除了武装

3.选文开头两段写冬妮亚家的花园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书内容,分析冬妮亚这一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傅雷家书》节选)

1.《傅雷家书》被称为“苦心孤诣教子篇”,傅雷教育儿子_______(姓名)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查看答案

请阅读下面这份倡议书,并按要求完成任务。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倡议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①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是全人类的一大难题。节能环保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唤起大众关注环保节约是我们广大师生应该承担的使命。为此我们倡议:

1.做“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实践者。②出行时,我们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都是非常好的低碳方式。同时也应该做到爱护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用油,节约每一粒粮食。

2.做“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传播者。③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积极宣传低碳生活,以节能降耗为己任,共同建造低碳环境

一份倡议,一份承诺,一份责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携手并肩,共同担负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建兰中学

2019年3月

(1)倡议书中①②③句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改正。

(2)建兰中学学生部要结合本倡议书出一份环保小报,请你为这份小报设置三个栏目,你会分别设置什么内容呢?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社戏》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

B.《诗经》在先秦时期被叫作《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其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C.《恐龙无处不有》的作者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小说家阿西莫夫。《大雁归来》的作者是美国生态作家利奥波德。

D.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东晋著名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典故,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白衣送酒等。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填写

古典诗文别有洞天,藏有无数美景,也蕴含无限思绪。陶渊明漫步桃花林,欣赏到了“中无杂树,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胜境;柳宗元观小石潭,发现潭中小鱼“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孟浩然望洞庭湖,“⑥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描绘了水天合一的奇妙景象:《诗经》中,男子面对眼前的“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