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过河 周涛 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过河

周涛

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它是那样怕水。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限或无底的深渊!

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个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二十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取。

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自己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八十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诉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她听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挽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她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得要替我骑马过河,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吗?

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四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地转化为前进的力,踏踏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此事发生在一九七二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正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选自《一世珍藏的微型小说130篇》,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有删减)

1.阅读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2.说说下列语句的妙处。

(1)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

(2)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

3.请写出最后一段的作用。

4.有人认为这位老太太身上有一种令人感动的胡杨树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种精神的主要内涵。

相关链接:胡杨树是生长在沙漠恶劣环境中的一种树。作家余秋雨曾经赞美它说,胡杨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1.“我”无法骑马过河,求助于老弱的哈萨克族老太太,老太太骑上马背,顺利到达河对岸。 2.(1)运用比喻(外貌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太太的老态龙钟。 (2)运用拟人(对比),表现了马儿在哈萨克族老太太的指挥下,变得勇敢了;与先前害怕过河的抵抗状态形成反差,侧面烘托老太太骑马技术的高超(与马心神相通)。 3.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用天山烘托老妇人雄健的生命状态(精神);写出正是在这样的天山、草原上,才会有老太太和马之间心神相通的传奇故事;表现了“我”对哈萨克族老太太高超骑马技术(与马相融相通)的敬意;对她(哈萨克族人民)身上所体现出的雄健生命状态的感动。 4.老太太虽然枯瘦衰老,到了垂暮之年,连上马、过桥都需要别人搀扶,但是,一旦上马,就立刻精神矍铄、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马背上的民族的那种雄强的生命意识,那种无坚不摧的个性精神,那种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所表现出来的豪迈、执著的气概,让人感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事件要在通读文本、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找到关键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什么事物怎么样”进行概括。原文第一段“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不敢过河。”后来我找到一位年老似有重病的哈萨克族老太太,结果老太太骑上马顺利到达河对岸。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可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没有神采”是神态描写,“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是比喻修辞。把老太太的目光比成风沙天的昏黄落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太太目光的暗淡、无神,暗示了老太太身体的不适。和下文老太太骑上马、驯服马、骑马过河的矫健的行动形成对比,突出了老太太的形象。(2)“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与前文我骑着它的情形做对比,“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运用拟人的修辞,“它四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地转化为前进的力”写出马儿在哈萨克族老太太的驾驭下勇往直前;老太太能轻松自如驾驭这匹劣马,侧面烘托了她骑马技术的高超、动作的娴熟。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中心);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感情的升华,主题的深化。熟读原文,结合上文分析,“此事发生在一九七二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补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天山,正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在描写天山的自然环境,将老太太所代表的哈萨克民族无坚不摧的精神与坚韧执着的性格,与天山雄浑壮阔的西部风光相融合,凸显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虽然只有一句话,却给人以无限的开阔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主旨及人物精神的分析理解及拓展能力。解答时应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本题中,结合“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可以看出,老太太能轻松自如驾驭这匹劣马,我的内心充满敬佩;老太太身上所体现出来无坚不摧的个性精神,那种勇往直前的勇气,面对挑战的豪迈气概,无不让人敬佩与感动。“天山,正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作者表达了对老太太身上所折射出的哈萨克民族精神与性格的感动与赞美。这正如胡杨树坚毅、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风骨凛凛的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要坚持的就是: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当然,有时候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资料,有许多书人们不得不读,但这并不是我要谈的阅读。我要谈的阅读,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指导你如何谋生;不会教授你驾驶船舶的技巧,也不能告诉你如何维修一辆出了故障的汽车。然而只要你真能享受某些书,它们便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丰富。

许多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给专门研究的学者之外,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去读。生活在繁忙的现代,很少人有时间博览群书,除非与他们的生活直接有关的书籍,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误,批评史上许多大错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

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摘自毛姆《书与你》,有删改)

(材料二)

读杂书至少有以下几种好处:第一,这是很好的休息。泡一杯茶懒懒地靠在沙发里,看杂书一册,欣赏精彩的故事和人物,这比打扑克要舒服得多。第二,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我从法布尔的书里知道知了原来是个聋子,从吴其浚的书里知道古诗里的葵就是湖南、四川人现在还吃的冬苋菜,实在非常高兴。第三,可以学习语言。杂书的文字都写得比较随便,比较自然,不是正襟危坐,刻意为文,但自有情致,而且接近口语。一个现代作家从古人学语言,与其苦读《昭明文选》“唐宋八家”,不如多看杂书。这样较易融入自己的笔下。这是我的一点经验之谈。青年作家,不妨试试。第四,从杂书里可以悟出一些写小说、写散文的道理,尤其是书论和画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如士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他讲的是写字,写小说、散文不也正当如此吗?小说、散文的各部分,应该“情意真挚,痛痒相关”,这样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摘自汪曾祺《岁朝清供》)

(材料三)

叔本华说:读书是拿他人的头脑,代替自己的思想。如果只读书,会使自己的思想不能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我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外来的思想,这些外来的思想纷呈堆积,东一块,西一块,好像一堆乱石;不比那由我们自己心中亲切体验发展出来的思想,可以自成一个有生气的、有机体的系统。

叔本华特别强调,天才能多读书并能自如运用书籍中的学问;普通人只读书,反而被书本所拖累束缚,对于社会、人生、自然失去了亲切的了解。

他曾经说,书籍中的知识,譬如武士的盾甲,一个强有力的武士,运用沉重的盾甲,可以自卫,可以攻战;一个能力薄弱的武士担负了一身沉重的盾甲,反而不能行动了

不过人家要问我:我们不去专读死书,又怎么样呢?就看中国周秦时的庄子,我们从他的书中,可知道他每天并非坐在家里死读书,他常常走到自然中观察一切,思想一切,到处可以触动他的灵机,发挥他的妙想。他与自然接近,富于自动地观察,所以也是富于创造的思想的人。

(摘自宗白华《读书与自动的研究》,有删改)

1.对于读书,三则材料分别给我们哪些见解?

2.请分析(材料三)中画线句的论证方法。

3.(材料三)中,叔本华认为“天才能多读书并能自如运用书籍中的学问”,请利用(材料二)为这个观点补写一个论据。

4.下列说法与上面三则材料的表述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读《水浒传》,一定要看看金圣叹、鲍鹏山这些古今学者的评论,严格按照专家指导理解人物和故事。

B. 读《傅雷家书》,不仅可以关注傅雷对子女的关爱,也可以汲取书信中的音乐文学知识丰富文学修养。

C. 读《昆虫记》,在获得昆虫的知识之余,也应该学习法布尔,经常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中有趣的事物。

D. 读《简·爱》时,可欣赏到主人公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可试着用这种方法刻画生活中的人和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注释)①传士:博学之士。②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③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④不受:不接受尧的禅让。⑤孟贲(bēn):战国著名武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长跪而____

②寡人____

③何____

④亲尝教以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刺王僚也/今王既受先王 B.公亦闻天子之怒乎/臣亦以兵说魏昭王

C.休祲降天/时宿 D.士必怒/王无兵

3.朗读节奏划分(划一处)

臣 南 方 草 鄙 之 人 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②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5.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释]①共传:互相举杯。

1.诗歌第二联是被人传诵的名句,其中“翻疑梦”三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请赏析“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这一联。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面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爱》是美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作品。

B.《儒林外史》的“儒林”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和“士人”这一群体。

C.《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梁山好汉聚齐一百零八位,直至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共有三位,他们是王伦、晁盖、宋江。

D.《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在于展示这种制度对人心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次日起马,范进独自送在三十里之外,轿前打恭。周学道又叫到跟前,说道:“‘龙头属老成。’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我复命之后,在京专候。”

①文段选自清代小说家    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本回目主要写了两人科举高中,一人是范进,另一人是   

②本书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儒生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批判。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    的追求。阅读此类作品要注意体会批判精神,欣赏    的笔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话说A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A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注)①讧(hòng):争吵,混乱

结合这一情节,说说A是谁?并简要分析A的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1)我们正值五彩缤纷的花季年华、朝气蓬勃的青春时代,让我们一起来开展“放飞青春”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青春励志会)班主任计划组织青春励志会,拟分别围绕“励志”“拼搏”“奉献”开展三项活动。他已经设计好前两项,请你帮他设计第三项。

活动一:讲“励志的青春”故事。

活动二:宣“拼搏的青春”誓言

活动三:       

(青春接力棒)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上“老”下“子”,彰显着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请仿照画线句子,将文段补充完整。

孝亲敬长,就是耐心倾听双亲长辈的教导,就像鱼儿一直倾听溪流的歌唱;就是真诚回馈双亲长辈的恩泽,        ;就是全力实现双亲长辈的期望,就像江河奋力前行终成海洋的宽广。

(青春同路人)朋友,是我们的青春同路人。我们应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怎样与其同行青春路?请探究下面两则材料,做出你的回答。

材料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

材料二:为了从经济上支持马克思的研究,恩格斯去经商,把挣来的钱不断地寄给马克思。当马克思还没有精通英文时,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当恩格斯写文章时,马克思也常放下自己的工作,帮他写作有关部分。《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没有你我永远不能完成这部著作。

探究结果: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如今地铁、公交车里很多人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每个人都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低头族”。“低头族”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低着头是一种共同特征,他们的视线和智能手机相互交感,直至难解难分,即便聚会时也离不开数字终端,一个人时更是如此。

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低头族”下一个定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