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脚印 走平坦的路,脚印最浅 走泥泞的路,脚印最...

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脚印

走平坦的路,脚印最浅

走泥泞的路,脚印最深

留在石阶上的脚印最久

留在荆棘中的脚印最美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脚印 “×××,给我站起来,你还想不想学了?”老师愤怒的喊叫声把握惊醒。我睁开了刺痛的睡眼,低下了头,感到无地自容。 初三的日子实在不好熬,我只想轻轻松松地混过:看看小说,玩玩手机,至于别人一步一个脚印,完全与我无关。可随着同学们发出了哄笑,我又后悔不已。现在可真是丢死人了。 放学后,我到了家,一声不吭。“今天怎么了吗,怎么不说话?被老师批评了?”妈妈见我不如平时叽叽喳喳,关切地询问。“今天上课不小心睡着,被老师骂了。”这种回答我实在是说不出口,于是只好避开妈妈的目光,可眼睛一不留神,看见妈妈那双冻得通红的手,为了供我念书上学,她吃尽了所有的苦,一阵心酸袭击而来。真的应该让一辈子一次的中考之路,轻飘飘地不留任何脚印吗? 我无力地躺在床上,大脑漫无边际地想着。阵阵困意袭来,似荆棘般缠绕着我,把我拉入睡梦的悬崖。但老师愠怒的眼神,微蹙的眉头,同学的笑声又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耳畔,把我拉回清醒——是时候留下自己的脚印了。 我强睁开疲惫的双眼坐在书桌前,打开了作业本。密集规整的黑体字映入眼帘,似成了催眠的魔咒,一次次地打击着我的理智线。我突然惊醒,看看时间过了半小时,感到懊恼:唉,怎么又睡着了,难道就不能坚持一下把作业写完了吗?我站起,走出了房间,用冷水洗了洗脸。回到房间,我把椅子抽走,开始站着写作业,以对抗脑中喋喋不休的睡意,因为我知道,我现在在困倦的荆棘之中挣扎着,只有咬咬牙,才能够走出两行深刻的脚印。 写着写着,我的头便渐渐低了下去。“咚”的轻响声传来,是睡着后头撞到了桌面。我重新站了起来,看着作业上高低不齐、潦草不堪的字迹,心中的无名之火烧了起来。“唰唰”,它们全都被修正带涂掉。我思考良久,最后在太阳穴涂了涂清凉油。时值寒冬,微微刺痛的清凉感让我一下精神百倍。我拿起了笔,开始重新读题,您对文章菁春作文|雨花初三:脚印了解吗?如果有兴趣,可以点击这里查看驾照考试,奋笔疾书。作业写完后,我不禁感叹,总算是挣脱了倦怠,在泥地上印出来自己的脚印。 在人生的大路上,我在岔路口走向了歧路——那条错误的路。在我认识到我的错误后,荆棘拦住前路,可是已经没有回头折返的机会了。我只能忍着痛挣扎。而当我穿过了困难,再次回望时,会发现我已留下了深刻而美丽的脚印,既记录着我的苦与痛,也见证着我的成长与前进。 第二天上课,老师一进来就说:“昨天作业只有×××全对,很好。”自豪感油然而生,笑容渐渐在我的脸上绽放,因为我知道我努力的脚印清楚可鉴。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小诗以《脚印》为题目,因此可以根据“脚印”来立意选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审题时要围绕“脚印”,激发思维,展开联想,必将会往事浮现在眼前。可以在“脚印”前加上适当的修饰语作为题目,如“爸爸的脚印”、“妈妈的脚印”、“一个难忘的脚印”等。通过“脚印”可以写难忘的人和事,“脚印”对我的启迪和教育。“脚印”就是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脚印”,生活为你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脚印”,与所有的成长故事一样,提供的材料里也就是自己成长中的脚印,所以中心思想就是让你自己顺着材料的要求,去续写自己的“故事”留下的“脚印”,去感受成长中留下的印记,或伤悲或喜悦或成功或失败。在行文中应该是“脚印”为写作重点,进行记事、写人。因为是高中初始年级的训练,所以还提出了具体的记叙文写作要求,比如在细节描写方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过河

周涛

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它是那样怕水。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限或无底的深渊!

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个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二十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取。

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自己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八十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诉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她听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挽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她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得要替我骑马过河,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吗?

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四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地转化为前进的力,踏踏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此事发生在一九七二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正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选自《一世珍藏的微型小说130篇》,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有删减)

1.阅读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2.说说下列语句的妙处。

(1)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

(2)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

3.请写出最后一段的作用。

4.有人认为这位老太太身上有一种令人感动的胡杨树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种精神的主要内涵。

相关链接:胡杨树是生长在沙漠恶劣环境中的一种树。作家余秋雨曾经赞美它说,胡杨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要坚持的就是: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当然,有时候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资料,有许多书人们不得不读,但这并不是我要谈的阅读。我要谈的阅读,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指导你如何谋生;不会教授你驾驶船舶的技巧,也不能告诉你如何维修一辆出了故障的汽车。然而只要你真能享受某些书,它们便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丰富。

许多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给专门研究的学者之外,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去读。生活在繁忙的现代,很少人有时间博览群书,除非与他们的生活直接有关的书籍,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误,批评史上许多大错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

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摘自毛姆《书与你》,有删改)

(材料二)

读杂书至少有以下几种好处:第一,这是很好的休息。泡一杯茶懒懒地靠在沙发里,看杂书一册,欣赏精彩的故事和人物,这比打扑克要舒服得多。第二,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我从法布尔的书里知道知了原来是个聋子,从吴其浚的书里知道古诗里的葵就是湖南、四川人现在还吃的冬苋菜,实在非常高兴。第三,可以学习语言。杂书的文字都写得比较随便,比较自然,不是正襟危坐,刻意为文,但自有情致,而且接近口语。一个现代作家从古人学语言,与其苦读《昭明文选》“唐宋八家”,不如多看杂书。这样较易融入自己的笔下。这是我的一点经验之谈。青年作家,不妨试试。第四,从杂书里可以悟出一些写小说、写散文的道理,尤其是书论和画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如士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他讲的是写字,写小说、散文不也正当如此吗?小说、散文的各部分,应该“情意真挚,痛痒相关”,这样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摘自汪曾祺《岁朝清供》)

(材料三)

叔本华说:读书是拿他人的头脑,代替自己的思想。如果只读书,会使自己的思想不能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我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外来的思想,这些外来的思想纷呈堆积,东一块,西一块,好像一堆乱石;不比那由我们自己心中亲切体验发展出来的思想,可以自成一个有生气的、有机体的系统。

叔本华特别强调,天才能多读书并能自如运用书籍中的学问;普通人只读书,反而被书本所拖累束缚,对于社会、人生、自然失去了亲切的了解。

他曾经说,书籍中的知识,譬如武士的盾甲,一个强有力的武士,运用沉重的盾甲,可以自卫,可以攻战;一个能力薄弱的武士担负了一身沉重的盾甲,反而不能行动了

不过人家要问我:我们不去专读死书,又怎么样呢?就看中国周秦时的庄子,我们从他的书中,可知道他每天并非坐在家里死读书,他常常走到自然中观察一切,思想一切,到处可以触动他的灵机,发挥他的妙想。他与自然接近,富于自动地观察,所以也是富于创造的思想的人。

(摘自宗白华《读书与自动的研究》,有删改)

1.对于读书,三则材料分别给我们哪些见解?

2.请分析(材料三)中画线句的论证方法。

3.(材料三)中,叔本华认为“天才能多读书并能自如运用书籍中的学问”,请利用(材料二)为这个观点补写一个论据。

4.下列说法与上面三则材料的表述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读《水浒传》,一定要看看金圣叹、鲍鹏山这些古今学者的评论,严格按照专家指导理解人物和故事。

B. 读《傅雷家书》,不仅可以关注傅雷对子女的关爱,也可以汲取书信中的音乐文学知识丰富文学修养。

C. 读《昆虫记》,在获得昆虫的知识之余,也应该学习法布尔,经常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中有趣的事物。

D. 读《简·爱》时,可欣赏到主人公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可试着用这种方法刻画生活中的人和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注释)①传士:博学之士。②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③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④不受:不接受尧的禅让。⑤孟贲(bēn):战国著名武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长跪而____

②寡人____

③何____

④亲尝教以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刺王僚也/今王既受先王 B.公亦闻天子之怒乎/臣亦以兵说魏昭王

C.休祲降天/时宿 D.士必怒/王无兵

3.朗读节奏划分(划一处)

臣 南 方 草 鄙 之 人 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②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5.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释]①共传:互相举杯。

1.诗歌第二联是被人传诵的名句,其中“翻疑梦”三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请赏析“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这一联。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面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爱》是美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作品。

B.《儒林外史》的“儒林”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和“士人”这一群体。

C.《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梁山好汉聚齐一百零八位,直至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共有三位,他们是王伦、晁盖、宋江。

D.《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在于展示这种制度对人心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次日起马,范进独自送在三十里之外,轿前打恭。周学道又叫到跟前,说道:“‘龙头属老成。’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我复命之后,在京专候。”

①文段选自清代小说家    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本回目主要写了两人科举高中,一人是范进,另一人是   

②本书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儒生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批判。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    的追求。阅读此类作品要注意体会批判精神,欣赏    的笔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话说A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A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注)①讧(hòng):争吵,混乱

结合这一情节,说说A是谁?并简要分析A的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