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

阅读下列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天下之忧而忧容_____

(2)游人而禽鸟乐也_____

2.下列句中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醒能述以文者

B.策之不以其道

C.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中写了哪几种“乐”。

5.(甲)文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乙)文则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甲文中的“忧”和乙文中的“乐”在本质上有何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1. 在……之前 离开 2.D 3.(1)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4.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5.甲文中的“忧”和乙文中的“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相同)的。范仲淹不论是居高官还是退居民间,都心系国家和百姓,欧阳修虽遭贬谪而失意,但仍积极施政、与民同乐,他们都心系天下,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 【解析】 1.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先”,在……之前;“去”,古今异义,离开。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不以物喜”中的“以”的意思是:因为。 A.用; B.按照; C.凭借; D.因为; 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则,就;乐其乐;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4.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写禽鸟之乐;“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写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写太守之乐,即与民同乐。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表现了范仲淹不论是居高官还是退居民间,都心系国家和百姓;乙文,“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表现了欧阳修虽遭贬谪而失意,但仍积极施政、与民同乐。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写出了他们都心系天下,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的高尚品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和为贵

①何为贵?和为贵。

②翻开几千年的文明史,“和”的观念深入了我们中国人的心中,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众志成城”“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至今仍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③“和”,是天地间不可或缺的诤友,自然界的发展不可无“和”。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正是因为有“和”,日月才能够播撒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为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是因为有“和”,山水才能演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呈现“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柔美;正是因为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雄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周而复始地循环。“和”,使自然界产生,使自然界发展,使自然界美丽而多姿,神秘而多彩!

④“和”,是天地间不可缺少的挚友,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无“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可以无“和”。我们的祖先深知“和”字的要义,懂得以和为贵的道理,并由此而形成了传统的中华美德,从“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古训中,可以窥见一斑。而无论是“和气生财”还是“家和万事兴”,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团结友爱的催化剂,是调节生活的芳香剂。“和”可以消除误会、矛盾,“和”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和”可以激发大家的热情,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创造出一个人难以创造的奇迹。

⑤人事错综,是非难避,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在所难免。对于一些矛盾,为何不让“和”来解开我们心中的乱结?当剑拔弩张之时, 为什么不诚心真意地给对方一个友好的微笑?要知道,“和”,是针是线,轻柔地缝补着我们生活中的裂痕;“和”,是光是热,驱散着我们心中的阴云和寒冷。

⑥当然,“和”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的退让求“和”应理解为追求和睦、和平、和谐,而不是打着“和”的旗号,做着与“和”相悖的事。“和”有其自身的原则和尊严。以和为贵,便是当我们错怪了别人时,向别人诚挚地道歉;也是当别人被我们错怪时,给他们以解释的机会…

⑦“和”,便是如此,它如阳光,可以融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更加宽广。“和”,如清泉,如明镜,善鉴万物。它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也散发出迷人的馨香,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它是一种旷远而持久的美丽。

⑧和为贵,珍惜“和”!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3.第③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第⑦段中“和’,便是如此”中的“此”指代什么内容?

5.请联系实际,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充一个反面事例作为论据从反面论证,使论证更加严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写了人与煤的一番对话。你觉得诗人笔下的煤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从诗篇中找出你的依据。

2.这首诗写于1937年春天,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由此可见,这里的煤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诗人通过对煤的咏赞,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自选角度,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行诗句。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光辉一生的钱学森在驾鹤西归后,带给国人的是无尽的哀恸,而他生前的丰功伟绩和爱国情怀让世人更加钦佩敬仰。

B.美司法部公布调查报告,承认歧视黑人的种族偏见依旧根深蒂固

C.听到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好消息,我们全家的那种高兴劲不言而喻

D.你要牢牢记住,努力学习是取得好成绩的不二法门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些曾经的文字,是经过情感玉液的浸泡,勾勾撇撇,横横竖竖,表现着生命中的感人情节。(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文字表现情节)

B.安营扎寨   分道扬镳   潜移默化    拈轻怕重(这四个成语都是并列结构)

C.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退休了的奶奶不是在家享受休闲时光,而是到一家老年大学义务教课。(这是个并列复句)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进(bìn)    褴)      彷huáng)     前后继(

B.婷(pīng)  养(juàn)    游)        强不舍(guō

C.见(piē)    索()      养()        腐草为yíng

D.广mào)   物(zāng    亵渎(xiè)       揉造作(jiǎo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