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踩着云朵而来 丁立梅 ①父亲说,你妈现在不中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踩着云朵而来

丁立梅

①父亲说,你妈现在不中用了,在家门口都迷路。母亲小声争辩,是夜里黑,看不见嘛。

②母亲去亲戚家做客,当夜搭了顺路车回来,车子停在离家半里路的河对岸,过了新修的桥,就到家了。可她却找不着回家的路,稀里糊涂踏上了相反的路,越走离家越远,幸好遇到晚归的村里人,把她送回家。

③母亲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她再也没有从前的利索和能干了。我看着母亲,百感交集,想起了多年前与她相关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它是奇迹。

④那年,我在外地上大学,第一次离家上百里,想家想得厉害,便写了一封家书。字里行间都是浓稠的想念。母亲不识字,让父亲念给她听,她竟一刻也坐不住了,决定坐车去学校看我。

⑤母亲是从未出过远门的,大半辈子只圈在她那一亩三分地里。可她决心已下,任谁也阻拦不了。她去地里拔了我爱吃的萝卜,烙了我爱吃的糯米饼,用雪菜烧了小鱼……临了,母亲又去和邻居在婶借了做客的衣——一件鲜艳的碎花绿外套。母亲考虑得周到,她不想让在大学里念书的女儿丢脸。

⑥左挎右掮的,母亲上路了。那时去我的学校,需要在中途转两次车。到了终点站还要走十来里路。我入学报到时,是父亲一路陪着的。上车下车,穿街过巷,直转得我头晕,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记不住路。

⑦然而我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摸到我的学校。我清楚地记得,那是秋末的一天,黄昏降临了。风起,校园里的梧桐树,飘下片片金黄的叶。最后一批菊花们,在秋风里,掏出最后一把热情,黄的脸蛋红的脸蛋,笑得满是皱褶。我在教室里看完书,正要收拾东西回宿舍,一扭头,竟看见母亲站在窗外,冲着我笑。我以为是眼花了,揉了揉眼,千真万确是母亲啊!她穿着鲜艳的碎花绿外套,头上扎着的方格子三角巾,被风撩起。黄昏的余辉,在母亲身上镀一层橘粉,她像是踩着云朵而来。

⑧那日,我们的宿舍,过节一般。女生们个个都有口福了,她们咬着母亲带来的大萝卜,吃着小鱼,还有糯米饼,不住地说,阿姨,好吃,太好吃了。而母亲,不大听得懂她们说的话,只是那么拘谨地坐着,拘谨地笑着。那会儿,一定有风吹过一片庄稼地,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

⑨一路之上,母亲是如何上车下车,又是如何七弯八拐到达我们学校的,后来,她又是如何在偌大的校园里,在那么多的教室中,一眼找到了我的,这成了一个谜。

⑩我曾问过母亲,她始终笑,不答。现在我想,这些问题根本无需答案,因为她是母亲,所以她的爱能踩着云朵而来。

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④-⑨段的故事情节。

2.结合语境,简要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在教室里看完书,正要收拾东四回宿舍,一扭头,竟看见母亲站在窗外,冲着我

(2)我曾问过母亲,她始终,不答。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

5.文章前三段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1.上大学时,母亲得知“我”非常想家,大字不识、从未出过远门的她,便带着“我”平时最爱吃的东西不辞辛劳辗转来学校看“我”。 2.(1)“笑”写出了母亲费尽周折,终于看见女儿的欣喜和幸福之情。 (2)“笑”写出了母亲用笑表达对女儿的宽慰,她不愿提及找寻女儿的艰辛。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一棵被风吹过的庄稼,既写出了母亲面对同学们夸奖时内心的甜蜜,也写出了母亲的淳朴无华。 4.①温和、淳朴。当父亲说母亲老了,她只是小声争辩;当母亲面对同学们的夸赞时,她只是拘谨地坐着、笑着。②考虑问题周到。当母亲决定要来看“我”时,特地借了一件碎花绿外套,以免让“我”“丢脸”。③利索、能干。母亲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却能准确无误地摸到“我”百里外的学校。④对女儿充满无私的爱。当得知外地上学的“我”无比想家时,就义无反顾地带上“我”爱吃的东西,历尽艰辛的来看“我”。 5.①父亲的话语和母亲迷路的故事触动了“我”,这是“我”回忆往事的由头。②母亲现在的迷路,与后文回忆多年前从未出过远门、大字不识的母亲却奇迹般找到百里外求学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力量以及对母亲老去的遗憾、惋惜之情;③父亲的诉说,母亲的“小声争辩”,“我”的“百感交集”,一家人和睦体贴的氛围,为下文定下了深情的感情基调,升华文章主旨。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回答问题:“(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时间是:“我”上大学时;主要人物是:母亲;事情的起因是:“我”非常想家;事情的经过是:大字不识、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带着“我”平时最爱吃的东西不辞辛劳辗转来学校看“我”;事情的结果是:让“我”很意外,也很感动。把这些要点连贯起来即可。 2.这道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答题模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 (1)大字不识、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不辞辛劳辗转来到女儿的学校,终于看到了女儿。这里的 “笑”写出了母亲费尽周折,终于看见女儿的欣喜和幸福之情。 (2)对于大字不识、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中途要转两次车,到了终点站还要走十来里路。一路上母亲费了多少周折,有多艰辛,我们不难想象,但仅仅为了看女儿一眼,母亲做到了。这里的“笑”写出了母亲用笑表达对女儿的宽慰,她不愿提及找寻女儿的艰辛。 3.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从“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一棵被风吹过的庄稼。结合具体语境“我们的宿舍,过节一般”“不住地说,阿姨,好吃,太好吃了”可以看出,这里的比喻,既写出了母亲面对同学们夸奖时内心的甜蜜,也写出了母亲的淳朴无华。 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尽量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从“母亲小声争辩,是夜里黑,看不见嘛”可以看出母亲的温和、淳朴;从“母亲又去和邻居在婶借了做客的衣——一件鲜艳的碎花绿外套。母亲考虑得周到,她不想让在大学里念书的女儿丢脸”可以看出母亲考虑问题周到;从“一路之上,母亲是如何上车下车,又是如何七弯八拐到达我们学校的”可以看出母亲的利索、能干;从“她去地里拔了我爱吃的萝卜,烙了我爱吃的糯米饼,用雪菜烧了小鱼”可以看出母亲的对女儿充满无私的爱。 5.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记叙文顺序的理解。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顺序、倒叙和插叙。倒叙的作用:使叙述有波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第一段写眼前母亲在父亲面前的“小声争辩”,让“我”百感交集,奠定了母亲深爱子女的感情基调;文章一二段写现在母亲在家门口的迷路,触动了“我”的思绪,从而引出我对母亲往事的回忆;母亲现在的迷路,与后文回忆历尽艰辛到大学来看“我”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母爱”的力量以及对母亲老去的感伤之情,升华了文章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保温杯可以泡茶吗?

①大多数人选择使用保温杯的初衷之一就是可以随时随地的提供温水,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喝茶人士选择使用保温杯来泡茶,这样既能随时随地喝茶,还能保持茶的温度,可谓一举两得。然而,用保温杯泡茶却是一个错误的做法。

②人们崇尚饮茶养生,茶水提精神益思维,解口渴消疲劳,有“康乐饮料”之王的美称。但是,如果选择用保温杯来泡茶,却不太明智。因为用保温杯泡茶,茶叶长时间浸泡在高温、恒温的水中,就如同文火煎煮一般。这样,茶叶的维生素就会被大量破坏,芳香油大量挥发,酸、茶碱大量析出,不但降低了茶的营养价值,而且使茶叶苦涩,影响口感。

③此外,茶叶中的维生素、类黄酮不耐高温,长时间高温浸泡,营养成分会被大量破坏,降低茶的滋养保健功能。同时茶叶中的芳香油会很快挥发,减少茶香。

专家提示,茶叶浸泡4-6分钟后饮用最佳,此时已有80%的咖啡因和60%的其他可溶性物质浸泡出来。而保温杯的长时间高温浸泡会使茶叶中浸出过多的咖啡因、茶碱、酸,对肠胃刺激性太大,不利于健康。

⑤市场上出售的保温杯功能如一,但内胆材质各异,陶质、瓷质、不锈钢、塑料等等,这些材质对待不同酸碱度的内容物,所引起的化学反应也各有千秋。所以,这也是保温杯泡茶、泡各种中药材养生茶,甚至冲泡果汁、牛奶等等所要注意的。

⑥原则上,中药材不可以用金属制品盛放,以防引起化学反应,这点相信大家已经有了统一认识。其他的譬如蜂蜜水,牛奶、果汁,当然包括茶叶,也要尽量避免使用金属与杆内胆保温杯。

⑦另外,还有些人用搪瓷茶具泡茶,这也是不妥的。搪瓷茶具用久了容易产生磨损使铁皮露出,金属成分会随着茶而溶解,使茶水色泽发黄并失去原味,而且。搪瓷茶具散热、传热快,茶香也易散发。

⑧日常生活中,用保温杯来直接泡茶的确是不可取的,但要想保留选择保温杯随时能喝上各类保健液体,还是有办法的。选用优质的保温杯、玻璃杯、紫砂壶先冲泡热茶液(去掉茶叶)或者养生茶液,再倒进保温杯,随时可以引用,但不建议过夜。

(节选自《大众科学》2018年第1期)

1.阅读文章后,说说保温杯为什么不可以泡茶。

2.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大量”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章以“保温杯可以泡茶吗?”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日出而林________  ②佳木而繁阴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3.从写景的角度,对“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一句进行赏析。

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篷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比较揣摩首联中两个“难”字含义有何不同?

2.描写诗歌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词语用楷书正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中。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七十多个月以来,国内两个政党一直互相争斗,一个党叫特雷姆克森,另一个党叫新莱母克森,区别就在于:一个党的鞋跟高,一个党的鞋跟低,事实上,据说高跟党更合古法,而国王却决意一切政府管理部门只启用低跟党人,你不可能不察觉国王的鞋跟就特别低起吃喝谈话,我们估算高跟党在人数上胜过我们,可政权在我们这一边,我们担心的是,国王陛下的继承人王子殿下有点倾向高跟党,至少我们发现他的鞋跟一个高一个低,所以走起路来一扬一拐的。

选段出自哪本名著该情节发生在哪个国度?请你再简述发生在该国度的另一个故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