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下面的文字
语文,带给我清风和明月。
作文。
成长,是我们带着家人的滋养逐步走向他人、走向社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学习会了留意和感恩亲人,请为自己家庭成员中的一位长辈写一篇人物小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写出人物特点,既有概括性的介绍也有具体的事例;③详略得当,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讲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很多的一种口语交际技能。讲述有很多技巧要求,如需要注意场合和对象;要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同时还应注意其口语表达的特点等,请以《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为话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400字左右。
将下面这首古诗改写成2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并能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横柯上蔽/水中藻、荇交横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
C.解衣欲睡/夕日欲颓 D.沉鳞竞跃/负势竞上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从表达方式看,三篇文章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从思想感情看,选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和《与朱元思书》中的吴均则都是有隐居情怀的“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4.将下面三句话依次填入原文空缺处,选出你认为恰当的顺序。( )
遂有使头移烛相引,由舱后梯而登。宛如斗室,旁一长榻,几案俱备。揭帘再进,即在头舱之顶,床亦旁设,中间方窗嵌以玻璃,不火而光满一室,盖对船之灯光也。衾帐镜奁,颇极华美。喜儿曰:“从台可以望月。”即在梯门之上叠开一窗,蛇行而出,即后梢之顶也。三面皆设短栏,一轮明月,水阔天空。 ; ; 。余曰:“‘少不入广’,当在斯矣!”惜余妇芸娘不能偕游至此,回顾喜儿,月下依稀相似,因挽之下台,息烛而卧。
①闪烁如繁星列天者,酒船之灯也;②纵横如乱叶浮水者,酒船也;③更有小艇梳织往来,笙歌弦索之声杂以长潮之沸,令人情为之移。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①③
5.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同写月色,试比较二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名著阅读。
①在大草地中,走了十天,没有人烟。②十天中几乎是不断下雨,落在这一带湿地上。只有循着本地山里人所认识的一些纵横交叉的窄狭的足印,才能穿过它的中部。③在这里红军又损失了一些牲口和人。④有许多人沉没入这种湿草的沼泽里,在他们的同志还没有来得及拯救的时候,他们已经没入水草看不见了。⑤这里没有柴火,他们不得不吃青的麦粒和生的蔬菜。⑥这里甚至没有树木来藏身,而行军轻便的红军又是没有带着帐篷的。⑦在晚上,他们大家拥挤在一块芦苇下过夜,这简直是不能遮雨的。⑧可是在这种艰苦锻炼中,他们也胜利地渡过了草地——至少比起那些追赶他们的白军们来我们可以这样说。⑨那些白军迷失了他们的路,等到摸索回去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没有受损失。
上面语段选自本学期我们的必读名著 ,这部纪实作品的作者是 。请在上文中选择一句作出阅读批注,要求写出句序,能结合作品内容和主题,表述清晰,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