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蘸酒(zhàn) 咸享(hēng)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酒(zhàn)  咸hēng)  唐(

B.出(yǎo)   笔yàn)   水(chàn

C.笑(hǒng)  包()    擦(shì

D.kǎi)   木xiè)   阔chuò

 

B 【解析】 A.“颓”应读tuí; C.“哄”应读hōng; D.“槛”应读kǎn;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作

生活中笑声与我们相伴。在笑声中,友情在加深,学业在长进,困难被克服,隔阂被消除。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一个有意义的侧面,以“笑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文中要有场面描写。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和抄袭;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最美丽的手

张丽钧

①看特蕾莎修女传记的时候,我特别注意到了插图中特蕾莎修女的那双手,那是一双皱纹堆叠、布满黑斑、粗糙难看的手。照片中的那双手,除了给穷人喂水、喂饭、擦身、洗脚、包扎伤口,就是向穷人传递爱的信息--爱怜地捧住乞讨孩子的脸,动情地抚摩临终者的头发,悲伤地托住饥饿者的下颏,将一个悲苦无助的流浪者紧紧搂在怀里,毅然拉住麻风病人可怕的残肢……

②就是这双手,从豺狗的嘴里夺下过生命,还曾把生满蛆虫、爬满蚂蚁的濒死者抱到“临终关怀院”,为他擦洗,让他获得尊严,让他“死得像个天使”。

③要知道,在古老的印度,贵族们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称做“不可触摸者”。“不可触摸者”被认为是极其肮脏的。他们没有权利喝干净的泉水,只能喝污水;如果他们的影子投到了一种食品上,这食品便只能扔掉,连贵族家的狗都不准许吃。

④面对那些被剥夺了尊严的人,特蕾莎修女从来不吝啬把自己的手伸向他们。这个不懂得留恋“美丽舒适的大房子”的欧洲女人,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了加尔各答的贫民窟中,让自己变成了穷人中的一员。她用被上帝深情吻过的双手去触摸那些渴望被触摸的人。她没有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甚至连可怜、同情这样的情感都被她轻轻地剔除,她只站在一个与他们平齐的位置上,触摸他们,给予他们爱与尊严。

⑤有一回,特蕾莎修女乘火车去一个医院请求支持。当火车经过一棵大树时,她看见一个流浪汉靠着树坐着,看样子快要死了。特蕾莎修女万分焦急,她多希望火车即刻就能停下来,以便她去到他身边安慰他啊!但是火车不能停,特蕾莎修女只好等火车在最近的一个车站停下后匆忙下车。——她真正的目的地还没有到,她是特意为这个流浪汉下车的呀!但是,当她气喘吁吁跑到那棵大树下,却遗憾地发现那个流浪者已经死了。特蕾莎修女独自在那里站了很久。她想,如果她早一步赶到,握一握他的手,摸一摸他的头发,他也不至于走得这么凄凉……

⑥特蕾莎修女坚持认为,“孤独也是饥饿”,而“遭遗弃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疾病”。所以,她说:“垂死的人必须受触摸、被拥抱,即使是在生命的尽头,也必须让他们感到仍然有人在爱他们。”

⑦哥布拉麻风病收容中心成立那天,特蕾莎修女带着关爱与尊重,逐一触摸那些羞于被人触摸的麻风病人溃烂的身体。她说她不害怕被传染,她害怕的是人们心里长了麻风——冷漠。

③人世的苦难是那样真切地雕刻在了特蕾莎修女那双饱经沧桑的手上。那双本可以养尊处优的手,却偏偏选择了与穷人为伍。上帝把这双手送到人间,让它通过温暖的触摸去消除屈辱、歧视、偏见、孤苦、痛楚、羞惭……

⑨那是一双最美丽的手。

⑩虽然那双手已经谢幕,但它决然伸向穷人的姿态以及它无与伦比的伟大触摸都将成为人类精神最珍贵的遗存。

1.特蕾莎修女的手“皱纹堆叠、布满黑斑、粗糙难看”,可作者为什么却说这是从“最美丽的手”呢?请通读全文,简要回答。

2.文章写的是特蕾莎修女,为什么第③段插入写到印度的贵族们?

3.第④段“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了加尔各答的贫民窟中”一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4.第⑤段中划线句除了“气喘吁吁”这个神态描写,还从哪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的,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下面是选自《骆驼祥子》的一段话,请结合整本书作答下列小题

“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1.祥子脸上的疤是怎样来的?

2.选文中的“先生”是指________,祥子叫先生另找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事件)。

3.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该先生给了祥子怎样的帮助。

 

查看答案

拓展训练

片片蝶衣生

镯耳

①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吆喝声。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②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可我到底还是厌倦了嘈杂的人群,被那一抹微蓝所吸引。

③移步花丛中,仔细瞧去,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时值冬季,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微风拂来,它们的翅膀随风颤动,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微风吹动蓝色的花朵,花朵起伏,与那身披蓝衫的蝴蝶别无两样。

④借助手机搜索,原来此花实名正是蓝蝴蝶。我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将这样一朵小花装扮得如此美丽。它那对生的叶子,平展两侧对称盛开的花瓣,还有那如蝴蝶触角一般细长的雄蕊,无不娇美可人。在这个微寒的南国之冬,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⑤我在这片篮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那首《江畔独步寻花》,想起眷恋芬芳的花间彰蝶,想起自由自在的欢啼黄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择一西郊草堂为安身之所,他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不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吗?

⑥眼前的这片蝴蝶花,生在鼓浪屿这片少人踏足的草地上,将点点微蓝开放在绿丛中。它们没有娇艳灿烂的三角梅那般耀眼夺目,也没有悬挂在枝头的曼陀罗那般高高在上,不似红粉的合欢那般寓意高雅,更不像月季那般千娇百媚。它们生来便如蝴蝶一般,长在花丛里,飞在绿叶间,在湿润的草地上,片片蝶衣生。

⑦我常常想,这世间的花不也和寻常的人一样吗?人有人性,花有花性。有的人生来不甘,总不愿栖息于荒芜之地,纵有迁徒,也难逃“枯萎”的命运;有的人知足惜福,不攀不比,即便生长在乡野间,也是一身正气。好比这蓝蝴蝶,它形貌小巧,生长于潮湿的山坡草地之中。它不俗不媚,凭一身高洁之色来示人,在一片淡然的幽香之中静默绽放。

⑧夕阳西下,通往码头的行人越来越多,我流连在这片花丛中,为邂逅此花而欣然。它们清婉的姿容,密密丛丛的风韵,将永远盛开在我的梦里。

(选自《厦门日报》副刊,有删改)

1.依据文章第②③段的内容,概括作者笔下蓝蝴蝶花的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锌,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鼓浪屿游走时,作者因邂逅美丽的蓝蝴蝶花,内心由焦躁不安变得欣然。

B.在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

C.第⑥段中,作者用三角梅、曼陀罗、合欢、月季与蓝蝴蝶花做对比,突山了蓝蝴蝶花的雍容华贵。

D.第⑦段描写蓝蝴蝶花不俗不媚,在淡然的幽香中静默绽放,是为了表达对即使生长在乡野间,依然知足惜福、一身正气之人的赞赏。

E.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蓝蝴蝶花美丽却安于平凡的惋惜之情。

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                 (2)是陋室

(3)谈笑有鸿儒               (4)无案牍之劳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或曰:“陋,如之何?”

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