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______

发行吟泽畔______

③所欲有甚生者______

自投泪罗以死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1)①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之意;②同“披”,披散;③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④于是,就。(2)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②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意对即可)(4)示例:生命诚然高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所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 为了持守仁义而献出生命的。抗元名将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也拒不降元,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另外如: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苏武漠北气节等事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注意本题中“被”是通假字,这里同“披”;“于”是一词多义,这里解释为“比”。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做到符合原意,语言要简洁、优美流畅。翻译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这。“耳”:罢了。“清”:清白。“是以”因此。“放”:流放。还有“是以见放”被动句的翻译。 (3)考查甲段提出论点的方法。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确定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然后指出方法: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的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由此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地引出中心论点。 (4)题干要求举出一个“舍生取义”的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的。一问,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思考的深度、表达的高度。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名人文化,特别是所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如史可法——抵抗清兵死于扬州城,死后清兵报复屠城,也就是常说的“扬州十日”;文天祥——誓死不降元等。他们为了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二问,“舍生取义”,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正义,为了信仰而放弃或者是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了正义事业,为维护正义事业而不怕牺牲生命。“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舍生取义精神,对于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生死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正如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但到底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彰显信仰追求,体现精神境界,检验气节品质。此题答案比较开放,合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      ,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      ,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      ,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      ,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①汇流入海

②知退一步

③深潭微渊

④江山依旧

A. ③①④② B. ①④②③ C. ③④②① D. ②①③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中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冠履:帽子和鞋。②一言:一句话,指关系到义与不义的句话。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鱼,我所也      欲:______

(2)故患有所不也    辟:______

(3)万事莫贵义      于:______

(4)子天下          予:______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B.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C.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4.乙文提出了什么论点?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的?请引用原文作答。

 

查看答案

“老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圆满的人生;”该句放入下面语段最恰当的一处是(     )

在中国的思想体系里,没有哪一种体系不是把人放在中心位置的。(A)虽然方式不同,中国古代的两个主要派别道家和儒家都是以人为本。(B)他们的主要兴趣都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及其正确的处事态度。其区别在于,(C)孔子认为圆满的人生是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的。(D)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结合初中学习的文学作品,补全下联。

上联:学《孟子》知舍生取义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