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①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②午桥:在洛阳城南。③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1)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试分析这首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 (2)①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②今昔对比历经家国之变而产生的悲伤感慨之情。③试图排遗想要看破世情而产生的旷达悠远(或避世消极)之情。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翻译为: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根据以上内容进行做答即可。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词人形象。

B.词的下片的前三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

C.这首词借助一件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来抒写词人此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

D.这首词上下两片都是从写景到抒情,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

2.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3.“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4.下片末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5.这首词写苏轼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事情,但他却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想到了人生,从而写到自己的处事态度,这叫什么写法?试作分析。

 

查看答案

半命题作文。 

这个世界丰富多彩、魅力无限。青山碧水、花鸟虫鱼,阳光与风雨、微笑与眼泪,各有其魅力。不仅如此,辛勤耕耘、一朝收获,我们能感受到汗水的魅力;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能感受到付出的魅力。

请以“我感受到      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地名;

(5)不得抄袭,不可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生机

①去年除夕夜买的一球水仙花,养了两个多月,直到今天方才开花。

②今春天气酷寒,别的花木萌芽都迟,我的水仙尤迟。因为它到我家来,遭了好几次灾难,生机被阻抑了。

③第一次遭的是旱灾。它于去年除夕到我家,当时因为我的别寓里没有水仙花盆,我特为跑到磁器店去买一只纯白的磁盘来供养它,可是不到一个月,盆与花就要別离。为的是我要到石门湾去过阴历年,预期在緣缘堂住一个多月,希望把这水仙花带回去。如何带法?颇费踌躇。工人阿毛提议:“盘儿不要它,水仙花拔起来装在饼干箱里,携了上车,到家不过三四个钟头,不会旱杀的。”我通过了。水仙就与盘暂别,坐在饼干箱里旅行,回到家里,大家纷忙得很,我也忘记了水仙花。三天之后,阿毛突然说起,我猛然觉悟,找寻它的下落,原来被人当作饼干,搁在石灰甏(bèng)上。连忙取出一看,绿叶憔悴,根须焦黄。阿毛说:“不要紧。”立刻把它供养在家里旧有的水仙花盆中,又放些白糖在水里。幸而果然不要紧,过了几天它又欣欣向荣了。

④第二次遭的是水灾。家里的水仙花盆中,原有许多色泽很美丽的雨花台石子。有一天早晨,孩子们说石子里统是灰尘,他们把水仙花拔起,暂时养在脸盆里,把石子倒在另一脸盆里,掇到墙角的太阳光中,给它们一一洗刷。

⑤看的人越聚越多,女孩子最热心。她们把石子照形状分类,照色彩分类,照花纹分类,然后品评其好坏……直到晚上,阿毛在墙角发见了石子的图案,叫道:“咦,水仙花哪里去了?”东寻西找,发见它横卧卜在花台边上的脸盆中,浑身浸在水里,自晨至晚,浸了十来小时,绿叶已浸得发肿,发黑了!阿毛说:“不要紧。”再用小石子给它扶持,坐在水仙花盆中,过了几天,竟然又开始发绿了。

⑥第三次遭的是冻灾。水仙花在缘缘堂里住了一个多月。其间春寒太甚,患难迭起,始终不能开花。直到我要离开缘缘堂的前一天,它还是含苞未放。我此去预定暮春回来,不见它开花又不甘心,以问阿毛,阿毛说:“用绳子穿好,提了去。”我赞成。于是水仙花倒悬在阿毛的手里旅行了。它到了我的寓中,仍旧坐在原配的盆里。雨水过了,不开花。惊蛰过了,又不开花。阿毛说:“不晒太阳的原故。”就掇到阳台上,请它晒太阳。今年春寒殊甚,阳台上虽有太阳光,同时也有料峭的东风,使人立脚不住,所以人都闭居在室内,从不走到阳台上去看水仙花。

⑦直到次日清晨,阿毛叫了:“啊哟!昨晚水仙花没有拿进来,冻杀了!”一看,水仙花的鳞茎冻得像一块圆圆、白白的石头,叶子冻得像许多绿绿的翡翠条。惋惜,赶快拿进来,放在火炉边。久之久之,盆里的水溶了,花里的水也溶了;但是叶子很软,一条一条弯下来,叶尖儿垂在水面。阿毛说:“糟了。”但是看它的花蕊还是笔挺地立着。阿毛随后说:“索性拿到灶间里去,暖些,我也可以常常顾到.”我赞成。垂死的水仙花就被从房中移到灶间。

⑧谁说水仙花清?它也像普通人一样,需要烟火气的。自从移入灶间之后,叶子渐渐抬起头来,花苞渐渐展开。今天花儿开得很好了!阿毛送它回来,我见了心中大快。此大快非仅为水仙花。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1.选文叙述了______________的故事,赞美了水仙花______。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家庭和国家事情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3.说说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4.从作者写作目的的角度看,《生机》和《水仙的灾难》这两个题目哪一个更恰当?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微信控”们请抬抬头

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通过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

1.说说文章第①段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第⑤段加点的“减弱”能否换成“消除”?为什么?

3.近期,姐姐成了“微信控”,“晒”、“刷”不断。她说:“手头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如果不看一眼,总觉得少点什么。”请你运用上文中的知识,分析导致姐姐形成如此情状的心理原因,并向其列出“微信控”的主要危害。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如何降低对微信的依赖?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秦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家。②向:从前。③是:那。④曩:向前。⑤绝:横渡。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然未登泰山  尝:___________  (2)二翁往  偕:_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三处。

是 山 余 亦 未 登 然 老 矣 恐 力 不 胜

3.翻译下面句子。

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4.二翁登泰山的行动和愚公移山的行动,都表现了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5.选文中甲翁对登泰山的态度有哪些转变?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