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苏北
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②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
③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④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
⑤创新的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
⑥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这也无可厚非。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
⑦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选自《半月谈》,有删减)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应的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3.作者在文中说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4.创新是中华民族流淌不息的血液,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你认为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创新精神?
赏析下面句中加点部分的表达作用。
(1)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2)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
指出下面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
(1)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______________)
(2)在阴云和海的中间,得意扬扬地掠过了海燕……(______________)
(3)这胜利的预言者叫了:——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______________)
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
固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
静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
受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
拘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一首歌谣,________口头唱,________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
(2)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________了。
(3)我们________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A.虽然 还 拓展 鉴赏 B.不但 还 扩大 鉴赏
C.虽然 但是 扩大 欣赏 D.不但 而且 拓展 欣赏
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唯有迎上前去,才够得上“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
B.(它们)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C.这样地问着,似乎是在研究,在考查,可是也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
D.蠢笨的企鹅,畏缩地在崖岸底下躲藏着肥胖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