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①起床闹钟响起,蒙胧中打...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①起床闹钟响起,蒙胧中打开手机,刷刷抖音,看两篇拼凑的鸡汤文,如皇帝批阅奏章般浏览朋友圈,以点赞的形式表达自己“深邃”的想法……这已是许多人生活的常态。数字时代,我们接收的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学到的知识却越来越少,不知不觉已陷入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②其实,读书就能够破解这一困境。为什么呢?

③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当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时,我们的思绪也将安定下来,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在他的思维之路上畅行。在安定的思绪的作用下,眼下的文字也会与以往的记忆碰撞,让我们在书籍里越读越深。董仲舒的书房后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④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道:“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相对于简要的告知类信息和视觉性强的图片、视频来说,读整本书更能锻炼人的思维逻辑。为了使整本书脉络变得清晰,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找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追溯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预测着下一情景的出现。我们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思维的锻炼。

⑤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宁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曾国藩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揣摩作者的意图,把书中的留白处加以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把之前的那本薄书再慢慢地读厚。夏丏尊先生曾以《桃花源记》一文举例:陶渊明是晋代人,若想要了解《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要翻阅《中国文学史》;而这篇文章里描写的理想社会,又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想进一步了解,就须读英国人莫尔的著作《乌托邦);至于想要通过《桃花源记》弄懂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就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如此,就有了新的知识创造和开拓,有了更厚重的思考。因此,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雏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从而形成自已独有的思维链。

⑥清晰、完整的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唯有用好读书这剂良药,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走出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在作者看来,读书为什么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3.选文第⑤段加点的两个短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4.下列读书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可以改善“思维碎片化”?说说你的理由。

(1)知人论世读经典        (2)感悟·口味·欣赏

(3)比较与辨微            (4)读书动笔

 

1.①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②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③读书有助于形成自已独有的思维链。 2.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董仲舒读书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3.不能调换,这两个短语分别对应下文内容,因为下文先论述了读书“由厚到薄”,后论述了读书“由薄到厚”的过程,所以不能调换。 4.(示例1)我认为“比较与辨微”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在比较的过程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可以让思维得到提升。 (示例2)我认为“读书动笔”可以改善这一现状,在读书的时候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与疑惑,有助于系统性思考,可以让思维得到完整的训练。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仔细审题后,用心研读选文,根据第②段可确定答案在后文,即在③④⑤段中;找到这三段各自的中心句,即第③段的第一句“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第④段的第一句“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第⑤段的最后一句“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雏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从而形成自已独有的思维链。”摘取各段的中心句,分条回答即可。 2.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根据画线句可确定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简述了董仲舒专心读书学习一事。具体有力地证明本段的观点“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本题考查对内容与思路的理解把握能力。首先要明确表态——不能调换。然后细读第⑤段,从加点词语与后文内容的对应性方面具体分析,阐明理由。“当我们对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宁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对应的词语是“由厚到薄”;“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把之前的那本薄书再慢慢地读厚。”对应的词语是“由薄到厚”。所以两个词语不能调换顺序。 4.本题考查迁移运用与拓展延伸能力。首先要表明观点,即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读书方法;然后联系选文内容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读书动笔”可以改善这一现状,随时记录与本页所讲内容相对应的笔记,这样随学随记,简单方便,再复习时也容易查找。勤于动笔,除了有逻辑思维,还有形象思维,记忆自然深刻,所学、所听、所看的重点内容便于消化,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位同学读了培根的《谈读书》,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参考①处画线句,帮他在②③处分别填上一个句子来概括后文内容。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句式不限。

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③_________________: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查看答案

仿句练习。

原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仿句:天生才干犹如__________,读书然后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

B.《谈读书》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C.《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

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不是比喻论证的一项是(    )

A.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B.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C.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D.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查看答案

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