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荷塘月色(节选)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荷塘月色(节选)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夜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niǎo)娜(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不齐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fàn)(ē)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zhà)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⑧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⑩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1.提到朱自清,你一定很熟悉,因为七年级上学期你曾学过他的散文《_____》。

2.反复品读,你能体会到这篇文章形象鲜明,结构精巧,语言生动,写法巧妙。请你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1.《春》 2.示例:本文的语言精心雕琢,特色鲜明,生动形象。如叠词的恰当运用,描摹出月下荷塘美景,使人如身临其境。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同时,读起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音乐美。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在七年级上册,我们曾学过朱自清的《春》。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赏析。赏析文章可以从文章的语言、文章的结构、文章的感情等角度进行赏析。示例:文章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从情到景,复又归情,是记游,又是抒情,这样的结构安排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写景的需要和表情的需要。在这里,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文章开篇即写“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调,接着写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而蝉声与蛙声虽然热闹,但却与“我”无缘;接着又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惦起江南,感慨颇多。如此等等,无不让人感觉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忧愁。说有喜悦,也是从文章本身出发的。作者去荷塘是欣然前往的,因为预想月光下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往日阴森森的小路,“今晚却很好”,而且觉得在这样的天地里,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作者更是心系美景,怡然自得之情顿生,这美景与其说是自然美景,毋宁说是作者心灵中的美景,于是忆起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以上种种,作者在短暂时间内所得自由而带来的喜悦也是贯穿于全文之中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认真观察照片,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这幅画面的内容。(不少于1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就,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太祖悉诸子登台________

(2)太祖异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植援笔立就,可观。

3.由文中的画线句你会联想到杜甫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古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辜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会当”意为“一定要”,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丝竹”暗指官场上聚会时助兴的音乐,这两句相互对照配合,显示刘禹锡对官场的羡慕。

 

查看答案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地位显赫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D.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纪昀《河中石兽)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只是)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B.(曾经)射于家圃。(欧阳修《卖油翁》)

C.香远(好处)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D.山门圮于河,二石兽(一起)沉焉。(纪昀《河中石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