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散步》相关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

阅读《散步》相关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第④自然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4.阅读本文,结合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秋天的怀念》

本文和材料中,两个“我”都听从了母亲的话。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本文描写了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场景(平凡小事)。 2.这段景物描写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写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生机勃勃)的幸福愉悦心情。 3.“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流露出了“我”的欣慰,即庆幸自己的母亲又走到了春天)。 4.本文中的“我”听从母亲,是为了成全母亲对孙子的疼爱,母亲提出的办法(或:让“我”背她)使“我”放心;材料中的“我”听从母亲,是被母亲锲而不舍的努力(爱)打动,为了成全母亲,让她不那么为难。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回答问题:“(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本文的主要地点是田野;主要人物是祖孙一家三代人;主要事情是散步。因此把这些要点组合起来就是答案:描写了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场景(平凡小事)。 2.这道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从“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可知,我们散步的地点在田野,从“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可以看出,第④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描写了春天到来时田野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这段景物描写首先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其次,“新绿随意地铺着”“嫩芽儿密了”“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儿”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 3.这道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答题模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阅读文段,从“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可以看出“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从“她老了,身体不好”“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可以看出“我”对母亲的担心。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迎来了春天。因此,“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 4.这道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相同点是两个“我”都听从了母亲的话,要求分析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从“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可知,文章中的“我”本来想照顾母亲选择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但是,儿子要走小路,他觉得“小路有意思”。于是母亲顺从了孙子的意愿选择走小路,这是母亲疼爱孙子的表现。这时候,“我”为了不违背努钦的意愿,于是听从了母亲的话,这也是“我”对母亲的孝顺。材料中的“我”因为双腿瘫痪,每天在家暴怒无常,母亲为此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但母亲为了不让“我”消沉下去,多次提议我们到北海去看菊花。因此,材料中的“我”听从母亲,既是被母亲锲而不舍的努力打动,也是作为儿子的“我”为了不让母亲为难而成全了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分别是什么意思?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之         异:

(2)便还家           要:

(3)未果,病终       寻:

(4)后无问津者       遂: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有哪些内容?

4.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或提示,默写有关语句。

(1)《龟虽寿》中表达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抱负的名句是:_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____________

(2)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据课文填空

(1)子夏曰:“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3)___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