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 汉语成“英国高考”第三大热门外语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

汉语成“英国高考”第三大热门外语

2019年8月,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报道,在素有“英国高考”之称的A-level考试中,今年选考汉语的考生人数首次超过徳语,汉语成为英国第三大热门外语。报道称,今年有334名学生报考了汉语A-level考试,相比去年増长了8.6%。英国从政府到民间全方位推动汉语教学,52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到2020年全英学汉语人数计划达到40万。

材料二:

爱尔兰2022年起将汉语纳入“高考”

2017年12月,爱尔兰教育与技能部部长理査德·布鲁顿公布了未来十年外语教学战路,其中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将汉语纳入爱尔兰高中教育。

理査德·布鲁顿称,从2014年开始,爱尔兰就开始实行一些短期的中文培训项目,目的是让爱尔兰人更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从2020年起,中文将出现在爱尔兰大学考试的外语科目之中。从2022年起,汉语将成为爱尔兰“高考”的科目之一。

材料三:

法国成为学汉语人数最多的欧洲国家

据统计,2018年法国已有150余所大学、7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法国教育部为此还设立专职汉语总督学。2018年在法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10万,这使得法国成为了学习汉语人数最多的欧洲国家。

(1)以上三则新闻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如歌词中唱的“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里开展“与汉字一路同行”主题班会,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近年来“汉语热”正在全球范围悄然兴起②多国将汉语纳入了本国国民教育体系。 (2)①(原因)全球“汉语热”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表现。②(意义或措施)汉语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传播和推广汉语,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使汉语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3)①(紧扣主题,汉字的意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古文字中惟一存活并充满活力的文字,是最简洁最丰富的的文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②(紧扣主题,开场白衔接语)汉字是中华文明之光,让我们用汉字照亮人生,“与汉字一路同行”班会正式开始。 【解析】 (1)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材料,根据材料的题目和关键语句概括主要内容,发现问题。材料一,主要介绍“汉语成‘英国高考’第三大热门外语”“英国从政府到民间全方位推动汉语教学”; 材料二,主要介绍“爱尔2022年起将汉语纳入‘高考’”,“将汉语纳入爱尔兰高中教育。目的是让爱尔兰人更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材料三,主要介绍“法国成为学汉语人数最多的欧洲国家”。通过以上内容可知世界范围内掀起学习“汉语热”,很多国家汉语已经纳入教育教学中。 (2)考查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和歌词理解作答。从材料看“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汉语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已经纳入本国教育体系。歌词“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中的“中国话、孔夫子的话”指的是汉语,意思汉语已经走向世界,透过这个现象看到本质,表明我国国力在逐渐强大,逐渐得到世界国家的重视,作为中国人我们应用主动地传播和推广汉语,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使汉语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3)考查拟写开场白。作答拟写开场白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①要紧扣主题,言简意赅;②要有现场感,有感染力和号召力;③要语言生动,有文采。活动主题是“与汉字一路同行”组织答案时力求语言简洁,所有的语言都要围绕这个主题来写,内容集中,富有针对性。语言要有感染力,和现场感,可以选择比喻句,排比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句式。紧扣主题,结合学习汉字的意义,再运用富有感染力的开场衔接语组织语言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薇”即采食野菜,《诗经》中有《采薇》一诗,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史记》中有伯夷、叔齐采薇的故事,因此后人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B.“妻子”在古代是两个词语,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弟并称“三苏”。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一般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颈联,第五六句为颔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查看答案

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在这个大家庭里,长幼、伯叔、(zhóu li_______相处都很和睦。

(2)这张脸平淡无奇,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jìn gù_______思想的囚牢。

(3)即使把炉子烧到炽热_______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

(4)藤野先生对于裹脚女人的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_______很好奇。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王绩《野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勒了一幅秋日山林晚景图。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奇特的想象描绘了江中之月和江上之云。

(3)李清照词“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自《古诗十九首》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怀远之情和思念之苦。

(4)鸢飞戾天者,_________;经纶世务者,__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新浪微博有这样一句话:“我做过的最后悔的事,就是小时候希望快点长大。”

亲爱的同学,你做过的“最后悔的事”又是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来,分享给你的老师和同学吧。

请以“我做过的最后悔的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温馨提示:①要有具体事件,写出你的触动,表达出你的感悟;②写楷体字,书面整洁,卷面分占5分;③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课外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顽童妄想曲(有删节)

鲍尔金娜

每逢春节家宴吃到意兴阑珊,姑姑总喜欢重讲一段陈年往事。

大概是我五六岁时,有一次去姑姑家玩,我和表哥趁大人不注意,合作把一大筐鸡蛋砸到墙上,结局就是满屋流金,大人皆惊,史称“砸鸡蛋事件”。

我每次重听“砸鸡蛋事件”,和表哥茫然微笑对视,至于作案动机,完全没印象。虽然姑姑讲故事的语气总是温柔低回,眼含欢喜,但我因为心虚,连带觉得姑姑的表情里也蕴藏着跨越时空的惋惜和啧啧称奇。那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老百姓家里的一筐鸡蛋,就算谈不上价值连城,也比欧莱雅更值得拥有。

我小时候是公认的老实小孩,心里非常羡慕表哥淘气的名声。因为我早就发现“淘气”在大人眼里总跟高智商与创造力相关,许多家长在外人面前训斥自己孩子“太淘”的时候总是带着点洋洋自得的调子,好像手里揪着的是活生生的未来爱因斯坦;至于内向害羞之类的性格,除了省心,似乎就再没其他亮点了,中外历史名人里可没谁是以文静著称的。然而我从小就是个严肃的孩子,偏爱宁静与秩序,任大人们把我放在哪儿都行,几个小时后肯定还在原地,和绿植盆栽一样是皮实的装饰物。反正只要能坐在地毯上画画,听格林童话磁带,有橘子汁和雪糕吃,我的世界就甜蜜得饱和了。

早在“砸鸡蛋事件”前,我就跟着表哥做过许多无厘头的顽皮事。我俩曾经在奶奶家的浴缸里养过蝌蚪和癞蛤蟆,四散到厨房阳台,日夜歌唱,其中还有一些想不开的蛤蟆顺窗跳楼了,生卒不详……

还有一年,表哥和我去爬赤峰南山,没腰的野草,人烟稀少。表哥带我爬进半山腰一处弃绝的防空洞,发现一小堆乳白色的骨头碴,表哥顺势开讲鬼故事,吓得我直接麻爪,倒退着爬出去,一整天吃睡不香。几天后家里大人从南山回来,告诉我们那堆骨头是有人吃剩的鸡骨架。表哥在一旁嘿嘿坏笑,我是真气,可惜嘴笨,又不会武功,只好闷头嘬瘪子,毕竟回头还得管表哥借《风魔小次郎》《乱马1/2》看。

唯一让我津津乐道的事迹发生在我小学时。一次我在姥姥家吃完午饭,突发奇想爬上卧室窗台,假装飞檐走壁。结果一个不稳,摔坐到一盆仙人掌上。表妹牺牲午睡时间,帮我摘了一小时的刺儿。我长大后喜欢给人讲这故事,心里为自己闯祸的原创性和喜剧效果感到相当得意。

没想到这个让我珍爱的往事竟然也发生了反转。前一阵我跟表妹聊起这事,表妹笑着打断我:“姐,坐到仙人掌上的人是我,你才是帮我摘刺的人啊。”我听后大惊,默然良久。表妹小时候确实比我淘,按正常推理,她说的很可能是事实,我也拿不出反驳的证据。可我实在习惯了这个回忆的主人公是我,从爬,到摔,到仙人掌刺扎在肉里的痛痒,记忆那么稳当、精确,就跟瓦特发明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一样没有争议。现在让我把这故事拱手退还给表妹,太晚了。

想来想去,我决定继续偷偷把“仙人掌勇士”的故事记到自己的账下,除非我以后能回忆起更胜一筹的调皮往事做替补;或是有一天姑姑忽然宣布,“砸鸡蛋事件”过后其实还有更精彩的续集。那我一定要听个痛快,然后把双手穿过时空的云雾,好好掐一掐那个顽童的胖脸蛋,对她心照不宣地点点头。

1.文章写了好多“顽童趣事”,给你深刻印象的有哪几件?请用简练的语句加以概括。

2.叙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概是我五六岁时”“早在‘砸鸡蛋事件’前”“还有一年”等表示时间的句子,它们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选文语言鲜活,灵动有趣。请仿照本文语言风格,结合划线句子,以姑姑的口气,为“我”宣布一个“更精彩的续集”,为作者圆一个“顽童”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