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那段捡稻穗的回忆 陈海民 ①每当在餐厅宾馆和亲朋好友小酌,...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那段捡稻穗的回忆

陈海民

①每当在餐厅宾馆和亲朋好友小酌,或是在迎送客人的盛宴上,目睹着一些吃不完的山珍海味,我的心头总是一阵阵的作痛,总会叫朋友或同事吃不完打包回家。有人嗤之于鼻,有人嘲笑,说我小气。但我总是我行我素,他们不打包,我打包。久而久之,我这些举止,也成了朋友同事中茶余饭后的笑料。儿子也加入这个行列,说我像餐桌上的“拾荒者”,太丢人了。我就给儿子讲了我儿时一些难于忘怀的拾荒故事。

②我小时候居住乡下,每当收割水稻季节,稻田里,总会遗落下许多稻穗或谷粒,于是就忙坏了拾谷粒的人们。在这些人群当中,有老有幼,也有小学生,我和二姐也在其中。放学了,我们放下书包,挎起篓篼,三五成群,在新收割的水田里边走边寻遗落的谷粒,待到篓筐里盛满稻穗,裤兜里装满了谷粒,肩头上背起小山般的柴草,心中便盈满了喜悦,纵然额角挂着汗珠,臂弯压得酸疼,心头仍洋溢出收获的满足和喜悦,脸上仍闪现着灿然的甜笑。

③邻家有位老大婆,在收获的季节里,坚持着每日的拾荒。她的小院的台阶上都晾晒着拾荒得到的谷粒、大豆和地瓜,她清淡的三餐里必有拾荒所得。她以水洗净地瓜,清除虫蒂,再用刀切成小块块,拌上拾荒谷子经脱壳后的大米,文火熬成一锅甜津津的地瓜饭。

④不久前,我回乡下,听见一阵刀砧叮当作响,她家的柴门吱吱地轻唱,她捧着一盆热气腾腾的、香喷喷的地瓜粥,挪着小脚,步履蹒跚地到我家来,老远喊着:“民儿,地瓜饭来了。”吃起来那么香甜可口。大婆咪着老花眼,咧着掉了牙的嘴巴,乐呵呵地说:“民儿在城里当干部,还爱吃咱熬的地瓜粥呀!看来还不忘本。”听罢我心头一热,鼻子一酸,激动地说:“大婆,忘不了,走遍世界名山大川,唯独忘不了家乡这片热土,吃尽天下美味佳肴,唯独忘不了老家的地瓜粥。”

⑤儿时我最大的希望是,每天早上上学能有一个蕃茨当早餐,中晚饭有一盆稠得插下汤匙不倒的地瓜粥。现在虽然天天像过节,大鱼大肉吃得多,但还是惦记着甜滋滋、香喷喷的地瓜粥。

⑥小时候,其实我并不喜欢拾荒。但是我们长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在乡下,每家每户煮的都是稀饭,加上煮的菜没有油,看在锅里的粥只见人影不见饭。在我的记忆里,刚吃饭不到一个小时,小尿尿就出来了,尿尿回来肚子又饿了。为了填饱饥肠,拾荒就成了我们小时候的一种副业。

⑦每当记起这位拾荒的老大妈,就想起她对三餐的满足,想起她对收获的欣喜和渴望。当春风吹绿秧苗,汗水濡湿土地的时候,她深知自己付出的劳动和心血换来的收获是多么的不易。因而她珍惜每一粒米,每一个地瓜。她教不辨五谷的我,学会了简单的田间劳动;她教我懂得珍惜粮食,热爱生活。

⑧而今,我已长成人,知道秋天熟稔从哪里得来,知道贫瘠的田园怎样变成一片金灿灿、沉甸甸的粮仓。所以,我仍然常常在餐桌对儿子们唠叨着过去拾荒的日子,诉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许有人不理解,说我不知时代的进步。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我孤独无伴。但我之心迹,不得不诉说。

(选自《新华副刊》2011年7月21日)

1.认真阅读第②③④自然段,补全下表。

自然段序号

主要内容

 

老大婆享受拾稻穗的快乐。

 

 

 

2.联系上下文,指出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着一盆热气腾腾的、香喷喷的地瓜粥,着小脚,步履蹒跚地到我家来。

3.说说“但我总是我行我素”中“我行我素”的含义。

4.我小时候为什么会去拾荒?我的拾荒经历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什么影响?

5.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还需要“拾荒”精神吗?为什么?

 

1.我们收获拾稻穗的快乐。我忘不了“吃苦”之本。 2.这两个词都是对老大婆的动作描写,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老太婆迫不及待地向“我”走来的神情,写出了老太婆喜悦、乐观的情怀。 3.贬词褒词用,表现出“我”坚持在盛宴后,将没有吃完的山珍海味打包回家,坚持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 4.因为生活贫困,缺吃少穿,为了填饱饥肠,不得不去拾荒,贴补家用。我的拾荒经历让我感受到了收获的欣喜和渴望,让我懂得了要收获就得付出劳动和心血,让我学会了田间劳动,让我学会了珍爱粮食、热爱生活。 5.还需要。虽然现在时代进步了,生活和谐了,但是我们要有“拾荒”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当我们突然面临危险、困苦的时候,才能保持乐观的情怀,看到未来和希望,倍增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才能在困难面前挺起我们的脊梁。 【解析】 1.要求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相关语段。结合具体内容概括即可。第②段结合“我们放下书包,挎起篓篼,三五成群,在新收割的水田里边走边寻遗落的谷粒,待到篓筐里盛满稻穗,裤兜里装满了谷粒,肩头上背起小山般的柴草,心中便盈满了喜悦,纵然额角挂着汗珠,臂弯压得酸疼,心头仍洋溢出收获的满足和喜悦,脸上仍闪现着灿然的甜笑”概括得出:我们收获拾稻穗的满足和喜悦。第④段结合“民儿在城里当干部,还爱吃咱熬的地瓜粥呀!看来还不忘本”概括得出:我忘不了“吃苦”之本。 2.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首先指出描写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捧”“挪”分析,是动作描写。然后根据语境,运用“运用……动词,写出了……的情态(活泼,温柔,害羞等),表达了……人对……事/物的情感”的格式,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即可。 3.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我行我素”,贬义词,意思是指不受外界影响,按自己向来的行事方式去做。结合“他们不打包,我打包”分析,是贬义褒用。写出我依然将没有吃完的山珍海味打包回家,坚持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 4.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但是我们长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在乡下,每家每户煮的都是稀饭,加上煮的菜没有油,看在锅里的粥只见人影不见饭。在我的记忆里,刚吃饭不到一个小时,小尿尿就出来了,尿尿回来肚子又饿了。为了填饱饥肠,拾荒就成了我们小时候的一种副业”得出拾荒的原因:因为生活贫困,缺吃少穿,为了填饱饥肠,不得不去拾荒,贴补家用。第二问:结合“在新收割的水田里边走边寻遗落的谷粒,待到篓筐里盛满稻穗,裤兜里装满了谷粒,肩头上背起小山般的柴草,心中便盈满了喜悦,纵然额角挂着汗珠,臂弯压得酸疼,心头仍洋溢出收获的满足和喜悦,脸上仍闪现着灿然的甜笑”得出:感受到了收获的欣喜和渴望;结合“当春风吹绿秧苗,汗水濡湿土地的时候,她深知自己付出的劳动和心血换来的收获是多么的不易”得出:要收获就得付出劳动和心血结合“她教不辨五谷的我,学会了简单的田间劳动;她教我懂得珍惜粮食,热爱生活”得出:教我懂得珍惜粮食,热爱生活。 5.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态度,需要。然后结合“我的拾荒经历让我感受到了收获的欣喜和渴望,让我懂得了要收获就得付出劳动和心血,让我学会了田间劳动,让我学会了珍爱粮食、热爱生活。”阐述理由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你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时候,我听到相当响的啸声,我晓得船上储水池盛满水了,诺第留斯号潜入大西洋水底下去了。

②我留在我的房中。我要躲开船长,使他的眼睛看不到我心中激动的情绪。我就这样度过这很愁闷的一天,一方面想走,恢复我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惋惜,丢开这只神奇的诺第留斯号,使我的海底研究不能完成!这样离开这海洋,像我喜欢说的,这样离开“我的大西洋”,并没有观察它的最深水层,并没有从它取得印度洋和太平洋曾给我揭露的秘密!我的小说刚翻完第一章就从手中掉下去了,我的梦正在最美好的时候就被打断了!多少苦闷的时间就这样过去,有时看见自己跟同伴们安全逃在陆地上,有时又不顾自己的理性,希望有意外的机会,阻止尼德·兰的计划实现!我两次到客厅中去。我要看罗盘。我要看诺第留斯号的方向是不是接近或离开海岸。不,诺第留斯号总是在葡萄牙沿岸海水中行驶。它沿着大西洋海岸向北开行。所以,这时候必须打定主意,准备逃走。我的行李并不重,只有我的笔记,没有什么别的了。至于尼摩船长,我心中问,他对于我们的逃走将怎样想,使他心中有怎样的苦恼,或者使他有多少的损害,以及当逃走或被发觉或不成功的两种情况下,他将怎么办!当然我没有什么可以埋怨他,与此相反,待客的态度,从没有像他那么坦白真诚。我离开他,我不能说是忘恩负义。没有什么誓言把我们跟他束缚在一起。他相信把我们永远拉在他身边的,只是客观环境的力量,而不是我们的约言。但他的这种公然承认,永远把我们留在船上作囚人的想法,正能说明所有我们的逃走企图都是合理的。

③我自从在桑多林岛附近跟船长会见以来,就没有再看见他。在我们出走之前,是不是有机会使我再见他一面呢?

④我同时又想见他,又怕见他,我注意听,我是不是可以听到他在隔壁的房中走动呢。没有什么声响传到我的耳边来。

1.“一方面想走,恢复我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惋惜。”为什么会感到惋惜?

2.最后一段说:“我同时又想见他,又怕见他。”其中,“怕见他”照应了前文中的哪一句话?

3.在人物刻画上,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4.《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整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有什么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可据理臆断欤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   (2)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

(3)于沙上_________         (4)沿河求之,不亦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

 

查看答案

某校七年级学生正在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活动,请完成下面任务。

(1)下图为一家烧烤的招牌,请你简述其设计内容及特点。

(2)才艺大比拼。

给鲜花店起名_____________   给书店起名________________给自己起网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富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但是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叮咚,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偕的音乐;蓝天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最好的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1)这段话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错别字: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

错别字: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

(2)在这段话中有一个病句,请在文中用“——”画出,并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3)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排比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