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乡村听风 梁永刚 ①在乡间行走,踟蹰的脚步,一次次被风指引。恰好,穿村而过。 ②...

    乡村听风

梁永刚

①在乡间行走,踟蹰的脚步,一次次被风指引。恰好,穿村而过。

②风过村庄,泥土、老井、草木与池塘,一切寻常的乡村事物,便多了几分灵动和诗意。四合的暮云,张开臂膀将村庄拥入怀中,于是,一天又接近了尾声。炊烟袅袅升起,弥漫着诱人的饭香。一道残阳,把最后的光束照射在村后浓黛的山顶,金色遍地。被晚风轻抚的炊烟,远远看去,像极了一幅遒劲有力的“狂草”,虚实搭配,韵味无穷。

③在乡村,农人熟稔风的秉性,风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农人能听到,也能看到。在打麦场上,等风扬场是常有的事儿。焦急等待中,忽见一人指着杨树梢兴奋地喊:“树梢动了,开始干活。”树梢是风与农人对话的一种方式,万物有灵,树比人更敏感,更懂风的心思。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

④有风吹过,村庄便热闹起来。黄昏时分,通往村庄的小道上,脚步声一阵紧似一阵,被田野拥抱过、与庄稼亲吻过、让溪水洗涤过的风,携带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母亲唤儿吃饭的声音,开始萦绕在村庄上空,轻盈细碎的风,便跟在孩子们的身后,悄悄地帮他们掸掉衣衫上的尘土和草屑,拂去脸上的汗珠和泥水。风也有顽皮的一面,看到戴着草帽的农人在田间锄草,也会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百无聊赖的时候,风一次次去农人家中串门,如故人般无拘无束。看见院落里落叶遍地,风便将其归拢成一堆;看见家中无人院门却敞开着,风用力一推,门啪的一声合住了。

⑤待到夜色沉沉,月色溶溶,劳累了一天的村庄酣然睡去,风也在万籁俱寂中,变得蹑手蹑脚,唯恐惊扰了一村庄的月光。无人陪伴,风也开始有些疲倦了,眼神迷离地打量着每一户人家、每一座房子。斑驳的树影,朦胧的月色,让眼前的一切看上去影影绰绰,如一幅写意画。偶有农人晚归,窄窄小巷中,便会传出零星的犬吠。风伸个懒腰,打个哈欠,一抬手将这声响拉得老长。犬吠和风声,这对配合默契的搭档,忠诚地守护着静谧的村庄。

⑥农人们常说,庄户人家缺啥也不能缺风,要是没了风,日子就寡淡无味。风是农家院落的命脉,也是万物生长的养料。老家一带,乡村民居有一个显著的特色——比邻而建的两处房屋之间,会留有一尺左右的间隙,人们称之为“风道”,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风留的过道。窄窄风道,人侧着身子也过不去,风却可以于其间自由穿行。

⑦在城市小区里,负责园林绿化的物业人员,曾经煞费苦心地在楼间的狭窄空地上种下树木,施肥、浇水、打药,几年过去了,成活的寥寥无几。一次,父亲进城。送父亲走时路过那片冷清的空地,我问父亲:为什么这块地树木栽种不活,是土质问题,还是缺少什么肥料?父亲背着手来回转悠了一圈,回答道:啥也不缺,就是缺风。的确,在高楼的层层包裹下,能有这么一小片泥土已属难得,密不透风的空间里,哪儿还有风的穿插立足之地呀。一株得风的树木,就像被母亲充盈乳汁喂养的婴儿,不愁长不大。春风来了摇一摇,夏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草木的根系就往土里钻一点,钻来钻去,一株草木就在风中长出了尊严,挺起了胸膛。

⑧一株草可以是故乡,一粒麦可以是故乡,一抔黄土也可以是故乡,哪怕是飘过村庄上空的一缕风,都沾满了故乡的味道。在游子的心里,风是故乡最生动的意象,也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当浪迹天涯的游子经历了舟车劳顿,终于站在故乡的村口时,第一个上前迎接的便是风。荣耀也好,落魄也罢,风不在乎,也不计较,用古老淳朴的厚道和热情,帮每位归乡的人拂去满脸风尘与心底的忧伤。

⑨归乡者无需言语,心有灵犀的风便会带你走街串巷,找寻一度失落的记忆和久违的亲人。其实,风一年四季都在村口等着远行的人呢,它的心里明镜一般,从村庄走出去的人,有一天累了、烦了,就会被村庄拉回来。风,比人更了解自己的村庄。

⑩乡村听风,一遍遍默念着故乡的恩泽与深情……

1.第④段写出了乡村的风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有关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2.请从文章中找出最能概括第⑥⑦段内容的句子。

3.结合语境,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1)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

(2)一株得风的树木,就像被母亲充盈乳汁喂养的婴儿,不愁长不大。

4.请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5.作者通过“乡村听风”,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1)亲切(温柔),如“悄悄地帮他们掸掉衣衫上的尘土和草屑,拂去脸上的汗珠和泥水。”(2)顽皮,如“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3)轻盈细碎,如“轻盈细碎的风,便跟在孩子们的身后。”(4)无拘无束,如“百无聊赖的时候,风一次次去农人家中串门,如故人般无拘无束。”(5)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如“看见院落里落叶遍地,风便将其归拢成一堆;看见家中无人院门却敞开着,风用力一推,门啪的一声合住了。” 2.风是农家院落的命脉,也是万物生长的养料。 3.(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以人的动作和感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从打麦场上吹过,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的情景(或风如同农人的知己,懂得农人的所想所需。) 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的风的喜爱赞美之情。(大意对即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风是万物生长的养料)。表达了作者对城市高楼林立缺少自然之风的一丝遗憾(意思对即可。) 4.风是作者抒发热爱、怀念故乡的载体。作者对故乡的依恋、热爱、怀念之情,是通过风这一形象来抒发的。在作者心中,故乡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风中有故乡的味道,有游子对故乡深刻的记忆。 5.(1)对乡村景色和乡村生活的深情赞美;(2)对城市高楼林立缺少自然之风的些许遗憾;(3)对故乡一草一木、故乡味道的深切怀念;(4)对用厚道热情等待和迎接游子归来的故乡的无限感恩。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④段有关句子进行简要分析。“悄悄地帮他们掸掉衣衫上的尘土和草屑,拂去脸上的汗珠和泥水”写乡村的风亲切(温柔);“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写其顽皮;“轻盈细碎的风,便跟在孩子们的身后”写其轻盈细碎;“百无聊赖的时候,风一次次去农人家中串门,如故人般无拘无束”写其无拘无束;“看见院落里落叶遍地,风便将其归拢成一堆;看见家中无人院门却敞开着,风用力一推,门啪的一声合住了”写其善解人意。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第⑥段,“风是农家院落的命脉,也是万物生长的养料”概括了这两段的内容。第⑥段重点写风是农家院落的命脉,写⑦段重点写风是万物生长的养料。 3.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次结合句子的这一特点及内容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 (1)“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拟人修辞手法作用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温柔地摩挲”“满心欢喜”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对乡村的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一株得风的树木,就像被母亲充盈乳汁喂养的婴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比喻修辞手法作用的答题模板“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得风”“不愁长不大” 写出风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结合“在高楼的层层包裹下,能有这么一小片泥土已属难得,密不透风的空间里,哪儿还有风的穿插立足之地呀”分析,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城市高楼林立缺少自然之风的一丝遗憾。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考虑它有几层意思,要无一遗漏的写出。而且要结合文章内容答出它的语境义。 “风是故乡最生动的意象”,意象即情感的载体,意指风是作者抒发热爱、怀念故乡的载体。“也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这里的“风”已经成为“故乡”的象征,风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也就是说故乡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的依恋、热爱、怀念之情。 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结合文章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的句子分析即可。第1-6段,表现了作者对乡村景色和乡村生活的深情赞美;第7段,表现了作者对城市高楼林立缺少自然之风的些许遗憾;第8段,表现了作者对故乡一草一木、故乡味道的深切怀念;第9段,表现了作者对用厚道热情等待和迎接游子归来的故乡的无限感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①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②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第一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主要叙述了叶圣陶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突出表现了他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特点。

2.这两段文字,都突出表现了记叙文哪种典型的写作方法?像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也是如此,却描述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还能从所学课文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查看答案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 选自《厚德录》

1.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蒙辞军中多务 B.公亦此自矜

C.屠惧,投骨。 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2.简要分析张孝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查看答案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蒙辞军中多务             (2)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

(3)见往事耳。                (4)鲁肃过寻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朱熹提倡读书须熟读精思,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论诗

南宋  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1.从体裁的角度判断,这首诗属于_______,韵脚是_______

2.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________________(人名)的诗歌。

3.诗歌三、四句表达情感既含蓄委婉又态度鲜明,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名著。

(1)阅读《西游记)片段,完成填空。

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捂着眼,正自搓揉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 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颠虎,疯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摔,摔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有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好猴精!

——选自《西游记》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情节:_______________

大圣最后被谁制服:________   

压在了哪里:_______________ 

(2)阅读《骆驼祥子》片段,回答问题。

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两昼夜, A 着了慌,到娘娘庙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给他灌下去…… A 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便问:“还下雨吗?……”

他躺了十天。刚顾过命来,他就问 A :“车呢?”

选段中人物A是:________,其命运结局是:_______,祥子问起的那辆“车子”是他第几次买车而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海底两万里》合称其三部曲的另两部作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