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

请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左右;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敏感信息。

 

范文: 那一次,我真感动 岁月无痕,但当我们蓦然回首,细数往事时,总有一段段记忆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无法忘却。每当我们拾起它时,心里总是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便是感动。 我拾起记忆的贝壳,细细品味,慢慢地,脑海里又浮现出当时的情景。 那次我和妈妈一起去舅舅家做客。 妈妈挤上了公车后,望着全车人说:“今天的人真多啊!”是啊,人一个挨着一个,弄得我们没有座位。我开始望着窗外飞过的高楼大厦和一排排树。没过多久,车上的一个人便吸引了我的注意。 他五官端正,乌黑的头发上藏着几丝白发,高偏瘦的身子上长着浓密的胡须,45岁左右。这位伯伯,在这群城市人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到了一站地。伯伯问站在一旁看风景的年轻人,带着浓重的乡音:“请问……人……民医……院……到了吗?”哦!原来伯伯还结巴。年轻人很不情愿地转过头,打量了伯伯一番,并不说话,之后又继续看风景。伯伯顿时感到窘迫,尴尬,脸也红了,他把头低下来,看这鞋子。 又过了一站,伯伯变得焦急不已,伯伯再次问那位大哥哥“请问……人……民医……院……到了吗?”年轻人依然不理伯伯,伯伯紧皱了一下眉头紧张的直跺脚,生怕错过了他想去的人民医院。”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样?”“也太不礼貌了”“就是,问个路也不行。”“别……怪他,……他……可能……也不知……道吧!”伯伯忙为年轻人辩解,这一着急,口吃更严重了。 少年宫到了,大哥哥递给伯伯一张纸条便下车了。伯伯不太会识字,让我读一下:“大叔,我为我的态度道歉,我也结巴,我不说话,是因为我怕你认为我在学你,还有下一站就是人民医院。”听完纸条的内容,全车人都沉默了。 望着大哥哥离去的身影,我心里久久不能平息。心中忽然涌动着一丝久违的情感,哦,那是感动。月亮蹦出来了,盈盈月光我椈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炙炙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颉世间最重的——爱心。 那一次,我真感动。 【解析】 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根据题目特点,可以补充一个表示感情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感动、开心、满足、幸福、自豪”等词语,也可以反向立意,填写其他的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后悔、惭愧、痛苦、伤心、失落、孤独”等等,或者独辟蹊径,写《那一次,我真尴尬》《那一次,我真傻》等等。同时注意作文对文体的要求: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叙述需围绕填写的词语展开,如填写的是感动,那么可以具体叙述让自己感动的一次经历,点明感动之处,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叙述的过程中,要穿插一定的抒情性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你参加班级开展的“孝亲敬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写出一句有关“孝亲敬老”的经典名言名句。

(2)请你以“孝亲敬老”为主题,设计两项活动。

(3)传统的“孝”,《弟子规》中有“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比较强调顺从父母、长幼有序。而新时代,“孝顺观”有了新的含义,例如,强调平等、尊重。对此,你是怎么看待“孝”的?写一写你的看法。(不少于20字)

 

查看答案

下面的通知在格式和内容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其中的四处改正。

通知

我校定于本周五下午举行七年级学生“我阅读我快乐”演讲比赛,希望七年级每班选派三名代表按时参加。

此致

敬礼

教导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乡村听风

梁永刚

①在乡间行走,踟蹰的脚步,一次次被风指引。恰好,穿村而过。

②风过村庄,泥土、老井、草木与池塘,一切寻常的乡村事物,便多了几分灵动和诗意。四合的暮云,张开臂膀将村庄拥入怀中,于是,一天又接近了尾声。炊烟袅袅升起,弥漫着诱人的饭香。一道残阳,把最后的光束照射在村后浓黛的山顶,金色遍地。被晚风轻抚的炊烟,远远看去,像极了一幅遒劲有力的“狂草”,虚实搭配,韵味无穷。

③在乡村,农人熟稔风的秉性,风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农人能听到,也能看到。在打麦场上,等风扬场是常有的事儿。焦急等待中,忽见一人指着杨树梢兴奋地喊:“树梢动了,开始干活。”树梢是风与农人对话的一种方式,万物有灵,树比人更敏感,更懂风的心思。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

④有风吹过,村庄便热闹起来。黄昏时分,通往村庄的小道上,脚步声一阵紧似一阵,被田野拥抱过、与庄稼亲吻过、让溪水洗涤过的风,携带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母亲唤儿吃饭的声音,开始萦绕在村庄上空,轻盈细碎的风,便跟在孩子们的身后,悄悄地帮他们掸掉衣衫上的尘土和草屑,拂去脸上的汗珠和泥水。风也有顽皮的一面,看到戴着草帽的农人在田间锄草,也会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百无聊赖的时候,风一次次去农人家中串门,如故人般无拘无束。看见院落里落叶遍地,风便将其归拢成一堆;看见家中无人院门却敞开着,风用力一推,门啪的一声合住了。

⑤待到夜色沉沉,月色溶溶,劳累了一天的村庄酣然睡去,风也在万籁俱寂中,变得蹑手蹑脚,唯恐惊扰了一村庄的月光。无人陪伴,风也开始有些疲倦了,眼神迷离地打量着每一户人家、每一座房子。斑驳的树影,朦胧的月色,让眼前的一切看上去影影绰绰,如一幅写意画。偶有农人晚归,窄窄小巷中,便会传出零星的犬吠。风伸个懒腰,打个哈欠,一抬手将这声响拉得老长。犬吠和风声,这对配合默契的搭档,忠诚地守护着静谧的村庄。

⑥农人们常说,庄户人家缺啥也不能缺风,要是没了风,日子就寡淡无味。风是农家院落的命脉,也是万物生长的养料。老家一带,乡村民居有一个显著的特色——比邻而建的两处房屋之间,会留有一尺左右的间隙,人们称之为“风道”,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风留的过道。窄窄风道,人侧着身子也过不去,风却可以于其间自由穿行。

⑦在城市小区里,负责园林绿化的物业人员,曾经煞费苦心地在楼间的狭窄空地上种下树木,施肥、浇水、打药,几年过去了,成活的寥寥无几。一次,父亲进城。送父亲走时路过那片冷清的空地,我问父亲:为什么这块地树木栽种不活,是土质问题,还是缺少什么肥料?父亲背着手来回转悠了一圈,回答道:啥也不缺,就是缺风。的确,在高楼的层层包裹下,能有这么一小片泥土已属难得,密不透风的空间里,哪儿还有风的穿插立足之地呀。一株得风的树木,就像被母亲充盈乳汁喂养的婴儿,不愁长不大。春风来了摇一摇,夏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草木的根系就往土里钻一点,钻来钻去,一株草木就在风中长出了尊严,挺起了胸膛。

⑧一株草可以是故乡,一粒麦可以是故乡,一抔黄土也可以是故乡,哪怕是飘过村庄上空的一缕风,都沾满了故乡的味道。在游子的心里,风是故乡最生动的意象,也是精神的向往和归宿。当浪迹天涯的游子经历了舟车劳顿,终于站在故乡的村口时,第一个上前迎接的便是风。荣耀也好,落魄也罢,风不在乎,也不计较,用古老淳朴的厚道和热情,帮每位归乡的人拂去满脸风尘与心底的忧伤。

⑨归乡者无需言语,心有灵犀的风便会带你走街串巷,找寻一度失落的记忆和久违的亲人。其实,风一年四季都在村口等着远行的人呢,它的心里明镜一般,从村庄走出去的人,有一天累了、烦了,就会被村庄拉回来。风,比人更了解自己的村庄。

⑩乡村听风,一遍遍默念着故乡的恩泽与深情……

1.第④段写出了乡村的风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有关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2.请从文章中找出最能概括第⑥⑦段内容的句子。

3.结合语境,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1)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

(2)一株得风的树木,就像被母亲充盈乳汁喂养的婴儿,不愁长不大。

4.请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5.作者通过“乡村听风”,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①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②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第一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主要叙述了叶圣陶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突出表现了他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特点。

2.这两段文字,都突出表现了记叙文哪种典型的写作方法?像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也是如此,却描述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还能从所学课文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查看答案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 选自《厚德录》

1.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蒙辞军中多务 B.公亦此自矜

C.屠惧,投骨。 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2.简要分析张孝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