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本,并回答问题。 夏日草原 席慕蓉 若是问我,每次舟车劳顿,千里迢迢地到了...

阅读文本,并回答问题。

夏日草原

席慕蓉

若是问我,每次舟车劳顿,千里迢迢地到了蒙古高原,最想要做的是什么?

我一定会说:“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好的事了!”

有过几次,正当七月,刚好经过蒙古国中央省或者近库布斯固勒省境内那些辽阔美好的草原,我只求能赶快下车走路。

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了!

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

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然而,蒙古的草原又不是平坦开阔到无趣的地步,相反,它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又像是转侧的女体,这里那里总有一些圆润的隆起;总会引诱你想稍微快走几步,好登上眼前这座广阔的丘陵,眺望前方又有些什么新的动向和美丽的线条。

即使有时在更远处真的有比较高大的山脉,那和草原连接起来的山坡坡度也不大,无论是步行或是骑马,都可以从山下从从容容地走到山腰,一路也铺着有如地毯一般的绿草。

草原是广大的圆周,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而我自己这小小的身体,就是这片天地的圆心。如果我把身体做三百六十度的旋转,那极远处微微起伏的地平线也绕着我转一圈而无始无终;也就是说,无论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

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

草原上的云朵,有时候又多又大又平整,在蓝天上列队而行,天高云低,风起的时候,一朵一朵依序飞过,那草原就忽明忽暗,人好像走在梦里。一下子所有的青草都闪着金光,逆光处背后的丘陵像镶上了发亮的边线,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然后忽然间所有的颜色都沉静了下来,在云影掠过之处,草色在泛白的灰绿和透明的青绿之间挪移,风也凉多了,像擦了薄荷油一样。

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

那不只是青草的清香而已,而是混合着好几种香草的草叶被压折碰触后所发出的香气。在刚刚站定时还不太显著,不过,只要一开始往前走,每迈一步就会马上有一股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弥漫在四周。

野生的香草在夏日遍布草原,好几种香味混合之后,那强烈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那样地提神醒脑,沁人心脾,进入每一种感觉细胞的最深处,让生命苏醒,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疲劳困顿,只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我当然明白我的祖先在游牧生活里有许多的艰难之处,可是,七八月间,时当草原的盛夏,阳光静好,青草繁茂,鹰雕从云层下低飞掠过,草丛间被我们的脚步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在身前弹跳得好远,还不断发出“嘎”的鸣叫,旷野无人,只有轻柔的风声,这里,应该就是天堂了吧?

草原深处,有时会遇见一泓弯泉极尽曲折地流过。小河的流水清澈,河中长长的水草顺着水流的流势,忽左忽右轻轻摆荡,连几颗小石子的滚动也看得清清楚楚;薄暮时分,从山腰往下眺望,那样一条狭窄弯曲的河流映着天空的霞光,像一条灰紫色的发亮的缎带,在暗绿的旷野上蜿蜒伸展,不知道从何处起始,到何处终结。然而,我深信,几千年来我的祖先们所追求的“水草丰美”,应该就是这样了吧?

1.说说看,文章开头第一、二自然段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2.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日草原的?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夏日草原”给作者留下了“更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请你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欢畅快意”表达出来的。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第一、二段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行文定下了欢畅的情感基调。 2.视觉舒展,云影与天光,草的芳香;作者的感受是欢畅快意。 3.作者在文章开头运用一个设问将读者的视野和思绪带入“七八月的草原”,然后从视觉描绘了草原特有的云影与天光,再从嗅觉上描绘了草的芳香,最后思古绘今,表达了对夏日草原的赞美之情。 4.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蒙古草原比作“海浪”“女体”,生动形象地写出草原优美的起伏、壮阔的形态以及柔美的线条,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记叙文开头段的作用。一二段有问有答,属于设问,能引发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好的事了”表明了走在草原的感觉,为全文定了感情基调。 2.本题考查对文章知识的梳理。结合关键语句“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可总结出从这三方面来描写草原。四段“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了”总说了作者行走在草原的感受。 3.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梳理。作者开始运用设问,既吸引了读者又定下了欢快的感情基调,接着具体写草原美景:根据“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得出是从视觉角度写草原给人“视觉上的舒展”;根据“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像擦了薄荷油一样”可判断是从触觉角度写草原给人的欢快感受;根据“强烈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那样地提神醒脑,沁人心脾”可判断是从嗅觉角度来写草原给人的舒畅感受。最后从草原上的美丽的小河联想到“祖先们所追求的‘水草丰美’”。 4.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它”指草原,像“海浪”像“女体”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原起伏的特点,联系全文可知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心!二维码暗藏杀机

①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已经习惯用智能手机拍下身边各种各样的二维码,享受轻松在线获取信息的便捷了。但你了解二维码吗?有没有意识到,二维码也可能暗藏“杀机”?

②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来的,它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以前常用的一维条码只有宽度记载着数据,而二维条码的长度、宽度均记载着数据。因此,相比前者,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更大,是普通条码的几十倍。而且,除文字数字外,它还能存储图片、声音、指纹等信息。二维码还有一维条码没有的“容错机制”——即使二维码被穿孔或是污损,甚至损毁面积高达50%,仍可恢复信息。另外,二维码有三个定位点,这三个定位点提供读码机辨识。正是有了这些定位点,不管是从何种方向读取,它都可以被辨识。

③鉴于二维码的诸多好处,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很快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家在广告中加入二维码,引导消费者在线了解更多产品和服务信息;物流仓储中心靠扫描二维码,掌控货品去向和信息;护照、身份证、会员证印有二维码,可以帮人们快速输入核对个人信息;社交网站生成的个人二维码,让我们“互粉”变得轻而易举;二维码还是防伪的好帮手……

④咔嚓一拍,信息自来。一个个小小的黑白方块就像一把把钥匙,带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这种轻松获取资讯的方式了。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

⑤如今我们常见的QR条形码是二维码家族中的一员,可被智能手机扫描,便于用户直接访问某个网站而无需键入网址。这就给黑客和骗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只需付出很少的成本,利用网上随处都能下载到的二维码生成软件,就能印制出大量二维码贴纸,把它们贴在各地的公共广告上,覆盖原本由企业提供的二维码,给人造成误导。而这些假二维码所含的网址,最终将受害者引向恶意网站。由于二维码是由抽象的矩阵图形组成的,人们无法一眼辨认出它的真伪,再加之其过于便捷,使人放松警惕,因此骗子更容易得手。

⑥除了二维码骗局,很多人也为隐私担心。去年上半年,就有国内媒体报道称,由于实行实名制,火车票票面上印有记录乘客信息的二维码,而随手丢弃车票,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只要用手机上网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就可以轻易读出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信息。鉴于此,铁路部门建议乘客撕毁票面的二维码部分。

⑦所以,对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二维码,大家还是多留个心眼儿的好。

1.为什么二维码让我们又爱又恨?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①相梁:在梁国做宰相。②国:国都。③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果实。④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⑤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知鱼之乐_______      (2)请其本________

(3)谓惠子曰_______      (4)非练实不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天苍苍,其正色邪”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者 B.不知鱼之乐

C.大道行也 D.子非鱼,安知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庄子所讲的故事含有深意,其中“腐鼠”指什么?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性格?

 

查看答案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上衣裳口中食”反映出卖炭翁辛苦劳作仅仅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所需。

B.“牛困人饥日已高”写出了运炭路途的遥远与艰辛。

C.“宫使驱将惜不得”刻画了卖炭翁想要反抗而不能的软弱性格。

D.本诗以叙事结尾,与直接议论相比,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思索空间。

2.请说说“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的妙处。

 

查看答案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根据材料,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2)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________最无耻的事情。

(2)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________物体而得到知识。

(3)“江歌”案让我们明白,我们可以惩罚作恶的坏人,却对冷漠的“好人”________。

A.卑劣  探讨  袖手旁观 B.卑鄙  探察  袖手旁观

C.卑劣  探察  束手无策 D.卑鄙  探究  束手无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