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选自《中国石拱桥》)

[乙]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忙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的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亮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都大得多。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身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碑亭上康熙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因为大旱缺水,我们虽然没能见到波涛浩渺的壮丽场景,但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直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禁不住想起曾在元代做官多年的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观晓月》)

1.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文的主要内容。

2.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评价,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4.乙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了“卢沟晓月”的哪些特点?

5.甲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甲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结构特点,乙文主要写观赏“卢沟晓月”的情景。 2.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3.不能。“几乎”是差不多、大概的意思,表示推测;如果删掉,意思变为肯定,与客观事实不相符,表达就不准确了。(意思对即可,只答“不能”,不说明理由不给分) 4.接近满月(晓月圆) 距离最近 亮度大(更明亮) 5.摹状貌。描绘石狮子的“ 千态万状”,说明卢 沟桥在装饰上的重要特点,突出了桥的形式美。(或:说明卢沟桥的石狮子千姿百态、惟妙 惟肖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 形象。)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的能力。回答时,学会找段落中心句或者关键信息概括,注意语言的简练。甲文根据“联拱石桥”“足见它的坚固”“建筑优美”等词句可以看出,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结构特点;乙文根据“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身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可以得知,主要写观赏“卢沟晓月”的情景。 2.这道题考对文章引用作用的理解。甲文主要在介绍卢沟桥的特点,马可•波罗说他“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由此可以看出,这里引用马可•波罗的话主要是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乙文主要写观赏“卢沟晓月”的情景,在正面描写完“卢沟晓月”的美景后,再引用马可•波罗的话“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目的是从侧面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赞美之情。 3.这道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性。“几乎”表示程度限制,意思是差不多、大概的意思。这里是说卢沟桥的桥面和河面接近平行,但还不是完全平行。如果删掉,意思变为肯定,成了桥面与河面完全平行,这与客观事实不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这道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关于“卢沟晓月”的特点,认真阅读划线语句,可以直接概括提炼出答案。从“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可以概括出第一个特点:接近满月;从“看得出这时的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可以概括出第二个特点:距离最近;从“晓月的亮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都大得多”可以概括出第三个特点:亮度大。 5.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判定及作用。难点在于说明内容的概括,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方法是:前后就近原则;段落中心句;句子本身。从“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可以看出,划线句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生动描摹了卢沟桥上石狮子的“ 千态万状”的形态,因此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从“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可以看出,这里生动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开头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中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有怎样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孙叔敖于海      举:           (2)益其所不能      曾:

(3)人恒过,后能改  然:           (4)内外不闻吾      过: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色,发于声,而后喻

A.宋昭公出亡,至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C.箕畚运渤海之尾

D.惧其不已也,告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什么因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和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故事,印证了甲文中的什么说法?

5.乙文中,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是什么?如果用甲文中的话来概括,其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根据《昆虫记》回答

(1)填空:

①在地下“潜伏”四年的昆虫是蝉,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的昆虫是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的昆虫是           

②蜜蜂、猫和红蚂蚁都具有辨别方向的本领,蜜蜂凭着             找到回家的路。

(2)简答:

①“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蝉的歌唱源于它怎样的身体构造?

②当四周有动静时,意大利蟋蟀的鸣叫声为什么会突然产生变化?

(3)根据下面的文字,提炼整合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萤火虫”的发光原理。

我很清楚地知道,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世界上有一些物质,当它和空气相混合以后,立即便会发出亮光,有时甚至还会燃烧,产生火焰。此等物质,被人们称为“可燃物”。而那种和空气相混合便能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现象,则通常被人们称作“氧化作用”。萤能发光,便是这种氧化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萤的灯就是氧化的结果。那种形如白色涂料的物质,就是经过氧化作用后剩下的余物。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萤的呼吸器官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至于那种发光物质的性质,至今尚无人知晓。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4)_____________,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5)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

(6)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7)杜甫在《春望》中,运用移情于景手法,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对时事和离别的感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后面这个句子的成分,用符号应该这样标划:‖[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B.后面这个句子,按语气分类,它属于陈述句:我确定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C.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D.写说明文,恰当地引用资料,有利于说清楚事物的特征。例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了说明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就引用了《水经注》的记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