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十二本存折 麦家 ①朋友姓骆,叫其父为骆父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十二本存折

麦家

①朋友姓骆,叫其父为骆父吧。我见骆父三次,分别在几年里:第一次交臂错过,他例行去远足,只见其背影;第二次他刚远足回家,累在躺椅里,气喘吁吁,只对我点头;第三次总算正常,一起吃夜饭,却只说几句话。骆父不爱说话,爱运动,日日带着干粮上路,奔波在满山遍野,把力气和脂肪全通过汗水,洒在路上。

②骆父年轻时在石灰厂做工,双肺吃足尘灰,年纪轻轻,落下慢性支气管炎,未及中年,已同老人一样虚弱,气力不足;生产队劳动,评工分,别人家十分,他要打八折,因为身子虚弱嘛。都以为他寿数长不了,老早病怏怏的,是阎罗王随时要叫走的样子。却一路蹒跚,踉踉跄跄,挺到八十四,全村人当稀奇讲,织出各种故事。

③朋友实是普通人,理工男,嘴笨性平。只是做事钻,下海早,挣到钱。朋友摇身成一个做八辈子梦都想不到的大款。却从不款待自己,生活节俭,不抽不喝,不慕虚荣,不贪享受,不显山露水,甘于平常,标准的五妤男人。唯一款待的是病父,把他当虾一样呵着养,医疗保护达到厅局长级,超标的大孝子!

④骆父的寿命一半是儿子花钱保出来的,一半是他自己用脚走出来的。医生建议:肺不好,用脚呼吸。是“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意思。他持之以恒,不论严寒酷暑,只要出得了门,绝不待在家里,从不懈怠,也得到好报。但病肺终归不饶他,不时向他报警,2016年终因肺衰竭,撒手人寰。医生说老人家的肺像老透的丝瓜瓤,只剩网状的筋络,这样一对肺能活到这年纪,是奇迹。奇迹是儿子的孝心和父亲的双脚联袂打造的。

⑤骆父还创下另一奇迹。

⑥整理遗物中,朋友发现父亲房间里,那张他小时候曾做过作业的小书桌,有一只抽屉牢牢锁着:一把明锁,一把暗锁,双保险。父亲是突然跌倒,然后在多家医院辗转、深度昏迷半年之久走的,没有临终交代,没有遗嘱,儿子不知道“重兵把守”的抽屉里藏着什么宝贝。当然要打开,兴许里面就有遗嘱。四方找,找不到钥匙,只好找刀钳帮忙。撬开看,小小的抽屉里塞满五花八门的存折,有的黄,有的红,有的蓝;有的新,有的旧,有的破;有的只是一页纸,是最老式的存单。数一数,总共七十二本(张),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大多是一万整数,累计八十三万多。

⑦朋友讲,当他看到这些存折时——这么多!摞起来,要排成两列,否则要坍倒——完全傻掉了;他瘫坐在父亲床上,足足一个下午,都在流泪、心痛,好像每一本存折都是一本令人心碎的书。存折有的已经存放二十多年,变色,发霉,房间也已经空落半年之久,四处积满灰尘,在夏天的高温里,不可避免,散发着一种酸腐味。

⑧我曾陪朋友去他父亲日日行走的路线去走过一趟,走得饥肠辘辘,看见一家野菜馆,便去就餐。当地有一种土制红薯烧酒,出名的,自然要尝一尝。菜热腾腾端上桌,我们举杯。朋友举起又放下,流出泪,捂着脸出门,不回来,一意孤行地走。我付掉钱,追上去什么都不讲,忍着饥,默默陪他走。我知道,他一定是想起父亲每天带着干粮走在这路上,就觉得没脸吃。

⑨以一荤一素一碗饭,最节省的三十元一餐计,一年是一万多,二十多年是将近三十万。八十多万其实就是这么节约出来的。我纳闷,难道他不知道你有钱?朋友讲,总是知道的,只是苦出身,舍不得。我想也是,我母亲也是这样的,据说我给她的钱大多存在银行里,密码是我儿子的生日。我让她花掉,她总是讲,我少花一块,你可以少挣一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只知道,天下父母都这样,宁愿自己苦着、累着、熬着,啼着血,也要对子女道一声岁月静好。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注〕①历史上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计算社员工作量和劳动报酬的单位。

1.初读文章,概括文中称之为“奇迹”的两件事情。

2.简要分析第⑦段和第⑧段中“流泪”的不同原因。

第⑦段:他瘫坐在父亲床上,足足一个下午,都在流泪、心痛。

第⑧段:朋友举起又放下,流出泪,捂着脸出门,不回来,一意孤行地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是句子的重音,仔细品读,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他持之以恒,不论严寒酷暑,只要出得了门,绝不待在家里,从不懈怠,也得到好报。

4.文章借“骆父”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1.一是骆父凭借像老透的丝瓜瓤一样的肺(或:功能衰退的肺)活到84岁。二是骆父省吃俭用,在20多年的时间为儿子存了72本存折,数额83万多。(意思对即可) 2.第⑦段“流泪”是有感于父亲的俭朴、艰辛和慈心(慈爱),是感动之泪。第⑧段“流出泪”是有感于父亲吃干粮坚持走路挑战病魔,却从不舍得在菜馆吃饭,是惭愧、羞愧之泪。 (意思对即可) 3.重读这几个词语,意在强调任何条件下骆父的恒心无可动摇。(或:重读这几个词语 ,能突出表现骆父在任何条件下的恒心、意志丝毫不会改变。) 4.本文反映了以骆父为代表的父母宁愿自己苦着、累着、熬着,啼着血,也希望儿女平安静好的奉献精神(或:以骆父为代表的先辈们将个人的幸福全寄托在后代身上的生存状态或生活(价值)观念)。(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回答这类题,先要学会定位,找到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接着进行筛选,尽量从材料中筛选一些关键词句出来;最后再组织答案。语言表述一定要简洁准确。从“医生说老人家的肺像老透的丝瓜瓤,只剩网状的筋络,这样一对肺能活到这年纪,是奇迹”可以概括出第一个“奇迹”:骆父凭借像老透的丝瓜瓤一样的肺活到84岁。从“数一数,总共七十二本(张),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大多是一万整数,累计八十三万多”可以概括出第二个“奇迹”:骆父省吃俭用,在20多年的时间为儿子存了72本存折,数额83万多。 2.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八十多万其实就是这么节约出来的。我纳闷,难道他不知道你有钱?朋友讲,总是知道的,只是苦出身,舍不得”可以得知,第⑦段“流泪”是有感于父亲的俭朴、艰辛和慈心(慈爱),是感动之泪。从“我知道,他一定是想起父亲每天带着干粮走在这路上,就觉得没脸吃”可以得知,第⑧段“流出泪”是有感于父亲吃干粮坚持走路挑战病魔,却从不舍得在菜馆吃饭,是惭愧、羞愧之泪。 3.这道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答题模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这句话是写骆父听从医生的建议坚持通过走路来锻炼身体,与病魔作斗争的情形。因此,重读加点的四个词语,可以突出强调任何条件下骆父无可动摇的恒心和顽强的毅力。 4.这道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对于苦出身的骆父,即使儿子有钱,也还是省吃俭用,为儿子存下了一大笔积蓄。文章结尾作者写到自己的母亲“我母亲也是这样的,据说我给她的钱大多存在银行里,密码是我儿子的生日。我让她花掉,她总是讲,我少花一块,你可以少挣一块”,和骆父一样,时时处处都在为子女着想。最后作者由此延伸到全天下的父母“天下父母都这样,宁愿自己苦着、累着、熬着,啼着血,也要对子女道一声岁月静好”。因此,本文借借“骆父”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全天下父母宁愿自己苦着、累着、熬着,啼着血,也希望儿女平安静好的奉献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选自《中国石拱桥》)

[乙]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忙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的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亮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都大得多。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身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碑亭上康熙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因为大旱缺水,我们虽然没能见到波涛浩渺的壮丽场景,但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直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禁不住想起曾在元代做官多年的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观晓月》)

1.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文的主要内容。

2.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评价,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4.乙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了“卢沟晓月”的哪些特点?

5.甲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开头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中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有怎样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孙叔敖于海      举:           (2)益其所不能      曾:

(3)人恒过,后能改  然:           (4)内外不闻吾      过: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色,发于声,而后喻

A.宋昭公出亡,至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C.箕畚运渤海之尾

D.惧其不已也,告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什么因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和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故事,印证了甲文中的什么说法?

5.乙文中,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是什么?如果用甲文中的话来概括,其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根据《昆虫记》回答

(1)填空:

①在地下“潜伏”四年的昆虫是蝉,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的昆虫是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的昆虫是           

②蜜蜂、猫和红蚂蚁都具有辨别方向的本领,蜜蜂凭着             找到回家的路。

(2)简答:

①“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蝉的歌唱源于它怎样的身体构造?

②当四周有动静时,意大利蟋蟀的鸣叫声为什么会突然产生变化?

(3)根据下面的文字,提炼整合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萤火虫”的发光原理。

我很清楚地知道,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世界上有一些物质,当它和空气相混合以后,立即便会发出亮光,有时甚至还会燃烧,产生火焰。此等物质,被人们称为“可燃物”。而那种和空气相混合便能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现象,则通常被人们称作“氧化作用”。萤能发光,便是这种氧化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萤的灯就是氧化的结果。那种形如白色涂料的物质,就是经过氧化作用后剩下的余物。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萤的呼吸器官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至于那种发光物质的性质,至今尚无人知晓。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4)_____________,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5)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

(6)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7)杜甫在《春望》中,运用移情于景手法,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对时事和离别的感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