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平常小事也是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请以这句话为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赵畅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精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 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使自已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黃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教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 ”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诬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 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选自《人民日报》)
1.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横线处应填写的恰当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怎样实现“读书是最美的‘遇见’”作了全面的阐述,请你分别概括出来。
4.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5.请结合自身具体的阅读经历,说说你对“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这一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井,乡村的印章
白耀文
①一畦畦碧绿的菜园子展现在眼前,葱茏茂盛,长势喜人:西红柿一串一串挂在枝桠间,一层,两层,三层,最下边的一层还有一枚笑红了的小脸。一行葱挺直了腰身,站立端正。青椒玲珑可爱,好似一只翠绿的小灯笼。白菜像雕刻师精心雕琢过的翡翠。卷心菜还未收心,叶片上卧着几滴露珠,一只毛毛虫当成了小广场,慢悠悠地在上面散步。黄瓜呢,在菜园子靠石墙的最里边,羞答答地躲在藤蔓之后,只露出来那么一小截,带着毛刺,尾随着枯萎了的小黄花。
②匀整的菜畦旁边,是一条蜿蜒又光滑的小路,小路的另一端是老井。这些鲜活的菜蔬,得益于老井慷慨的恩赐。
③
④故乡在黄土高原的深处,这片苦焦的土地,山大沟深,十年有九旱。一年四季,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竞争,和岁月对抗。乡亲们的吃水全靠老井。老井在一条深沟里,距离村庄三里地。沿着一条又陡又急、七拐八弯的下坡土路要走上小半个时辰。那些日子,人们赶了牛车,慢慢悠悠地往返,拉一趟水往往要折腾好长的时间。
⑤春天里刮黄风的时候,正是种玉米的时节。乡亲们在肆虐的老黄风中播种希望。这个过程是异常艰难的:从老井里取了水,晃悠悠地挑着水桶,一步,一步,挑到玉米地,然后用水瓢一勺一勺舀到放了种子的小坑里,覆盖上黄土,用脚踩实……那一支沉重的扁担,压红了肩膀,压弯了腰身,也压实了岁月。
⑥
⑦夏日里,大人们在菜园子里浇水,孩子们就偷偷伏在井台石板上看井水。井水深邃清幽,经天光映照,水面闪着光芒,像一面镜子,镜子里有蓝天,也有悠悠漂浮的白云。绿皮的青蛙藏匿于垒砌的石头缝间,露出一鼓一鼓的腮脖子,时不时“呱呱”叫上两声。我们扔了小石子吓唬青蛙,青蛙“扑通”跳入水中没了踪影。有一次竟然发现井里还有蛇,菜青色的蛇鬼魅一般,自在游弋在井水中,实在太吓人。这时,孩子们往往会得到大人的厉声呵斥,一则怕掉入水中,二则怕污浊井水。孩子们顿时四散而去。
⑧老井前的路旁,杂草丛生,肥硕的水稗、车前草、龙葵、苍耳、虎尾,像一群没人管的野孩子,拥挤在一起。玩累了,我们就折了南瓜的大叶子,浸了井水,当作草帽戴在头上,沁了水的叶片凉丝丝的。南瓜的叶柄是空心的,可以当作吸管,在水桶里汲水喝。老井的水甘甜清冽,冬暖夏凉,喝上一肚子,去草丛里打滚儿,可以听到肚子里“咣当、咣当”的声响,并乐此不疲——即使喝再多的井水,肚子也不会疼。井边十米开外,是一棵老柳树,弓腰驼背,年岁已不可考,空心却繁茂,树下荫爽交匝,我们就钻到树干里游戏,或者在树干上系一根绳子荡秋千,耳边会传来清风的私语。
⑨后来村里通了自来水,村民们再也不用去老井挑水或者拉水吃了。拧开水龙头,哗啦啦的泉水喷涌而出。而那老井,像一只洞察力非凡的眼睛,似乎早已洞悉了村庄的人来人去、世事变迁。搬离故乡已有十几年的光景,老井的那一眼泉仍旧日复一日汩汩涌出,可昔日的打水声、喧闹声,还有那片绿油油的菜园子,早已销声匿迹,四下里一片沉寂。如果以这口井为中心辐射开来,周遭的土地渐渐撂荒,而那些熟悉的面孔大多已各奔东西。由喧闹到寂静,是老井的宿命,也是村庄的宿命。
⑩老井,这一枚乡村的印章,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时光符号,刻记着每个游子湿漉漉的乡愁。
1.文章第①段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写菜园子?
2.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③⑥两段横线处,第③段应填( ),第⑥段应填( )
A.老井,伴着人们走过多少难熬的光景?又带给我们多少温馨的回忆?
B.日里月里,老井总是激荡着酩酊的水光,陶醉了岁月,隐去了故事。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井水深邃清幽,经天光映照,水面闪着光芒,像一面镜子,镜子里有蓝天,也有悠悠漂浮的白云。
4.今日与昔日的老井分别是怎样的情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公将驰之(_____________) 彼竭我盈(_________)
皆初气过锐(________) 渐就衰竭之故(_______)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 此为其故迹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公将鼓之
C.彼竭我盈 竭其庐之入 D.此善于用气者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战于长勺 受创于张辽 B.夫战,勇气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气已竭而复振 吾恂恂而起 D.公将鼓之 久之,目似瞑
4.翻译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5.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6.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荀子》)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③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韩非子》)
④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材料二:“信用中国”网站是政府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窗口。该网站于2015年6月上线运行,2017年10月改版升级。新版分区设置更合理,更加突出权威性、及时性、互动性和可读性。2018年4月,该网站开通了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功能。“信用中国”网站自运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该网站访问量超过500万人次,网民浏览、查询已累计突破9亿次。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和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探究出的结论。(20字左右)
请给下面句子补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它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动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这要得到传承,就应融入公众生活。一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备受关注,说明很多人______对它缺乏热情,______缺少感受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