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入梦
林清玄
①妻子从网上买了一箱大闸蟹,送到家里,每一只都是活蹦乱跳的。从阳澄湖到台北,路远时长,竟能保持螃蟹的生命,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②吃大闸蟹时,儿子忽然发问:“老师说,以前台湾人不吃大闸蟹,这几年开放才开始吃,是真的吗?”“如果说是阳澄湖或太湖的大闸蟹,以前是吃不到,如果是吃毛蟹,爸爸从小就是吃毛蟹的,大闸蟹就是毛蟹的一种啊。”我说。
③我的童年时代,爸爸在六龟新威租了一块林地,搭了一间砖房,在森林里开山。我们常陪爸爸到山上住,有时住上整个夏天。山上食物欠缺,为了补充营养,我们什么都吃:天上飞的鸟雀、蝗虫、蚂蚱;地上能跑的竹鸡、锦蛇、兔子;河里游的小虾、小鱼、毛蟹、河蚌……
④天空和陆地上的不容易捕捉,河溪里的容易捉到,我们做一些简单的陷阱,竹子上绑着小虫,插在田边、河边,第二天就可以搂。捉毛蟹则是最有趣的,从下游往上游溯溪,沿路扳开石头,缝隙里就躲着毛蟹,运气好的时候,扳开一块石头,就能捉到五六只。毛蟹盛产之时,个头肥大,我们七八个兄弟忙一个下午,就可以捉到整桶的毛蟹,隔两天再去,又是一桶,几乎捕之不绝。
⑤晚上,爸爸把我们捕来的毛蟹、小鱼、小虾清洗过后,烧一鼎猪油,全都丢下去油炸,炸到酥脆,蘸一点胡椒和盐,一道大菜就这样完成了。当时山上还没有电灯,就着昏黄跳动的油灯,那一大碗的河鲜跳动着颜色的美,金黄的小鱼、淡红的小虾、深红的毛蟹,挑逗着我们的味蕾。
⑥“开动!”爸爸一下指令,我们就大吃起来,咔咔嚓嚓,整只整只地吃进肚子里,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吃螃蟹和吃鱼虾一样,都是不吐骨头的,不!是不吐壳的。
⑦那是令人吮指回味的终极美味,我离开山林之后,就没有再吃过了。就好像爸爸亲手采的草耳(雷公菜)、鸡肉丝菇,还有他亲手用西瓜做的凉菜,都再也吃不到了。
⑧“这就是我们以前吃毛蟹的方式,和吃大闸蟹是很不同的。”我对孩子说。
⑨孩子睡了,我坐在书房,仔细地怀想父亲在开山时的样子,想到我十四岁就离开家乡。当时忙于追寻,很少思念父母。过了六十,时不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爸妈常入我梦来。
⑩想起那一大碗毛蟹,如真似梦,依稀在眼前,那美丽的颜色,一层一层晕染了我的少年时光,在贫穷里也有华丽的光。
1.文章脉络分明,请你理清行文思路,在空白方框里依序填入相应的内容。
2.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那一大碗的河鲜跳动着颜色的美,金黄的小鱼、淡红的小虾、深红的毛蟹,挑逗着我们的味蕾。(结合加点词赏析)
3.第③-⑥采用了什么叙述的顺序?有何作用?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一碗入梦”的理解?
班上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班上将要举办“趣味语文”活动,已拟出了“讲成语故事”、“猜一猜”两个活动内容,请你再为活动拟三个内容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2)好的广告词令人记忆深刻,在“我喜欢的广告词”环节中,同学们推选出了4条最喜欢的的广告词:a.好吃好玩在龙州(龙州县旅游宣传广告语);b.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某矿泉水广告语);c.讲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推广普通话广告语);d.把美的记忆带走,把美的心灵留下(景区公益广告语)。请你选择其中一条,说说它的精彩之处。(80字以内)
(3)班级为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打算撰写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出,请你续写下联。
上联:好好学习政史地
下联: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3)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4)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5)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完整默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①遽(jù): 立刻,急忙,马上。②契(qì) : 用刀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________ (2)楚人有涉江者 者:__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楚人”与《河中石兽》中的讲学家有什么共同之处?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阅金经
B.一老河兵闻之 陶后鲜有闻
C.转转不已 待君久不至,已去
D.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成枯落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二石兽于水中 尝射于家圃
B.乃石性坚重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当求之于上流 孔子云:何陋之有
D.如其言 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找了“十余里,无迹”。
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老水兵则判断石兽在 “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
4.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诗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赋予大自然人的情感,写出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生动有力。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登上泰山顶峰,俯视一切,不免豪怀满怀。
D.这首诗是杜甫早年时期的作品,透露了诗人早年时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