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我们的胸襟因读书而不再狭隘,我们的视野因读书而不...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我们的胸襟因读书而不再狭,我们的视野因读书而不再狭窄         。所以,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读书。而读书之人必须勤奋而不懈怠,一日也不懒duò;低调而不张杨,一日也不浮躁。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不断汲取书本中的营养,为奏响人生的剀歌奠定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________           懒duò___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改为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

(3)仿照文中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

 

(1)ài 惰 (2)“杨” “扬” “剀” “凯” (3)示例:我们的思想因读书而不再贫瘠。 【解析】 (1)这道题目考查学生的拼读能力和对汉字的书写能力。学生只有读准字音,才能得出相应的词语。在书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同音字、形似字、易错字的辨析,要准确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隘”不要误拼为“yì”,“惰”不要误写为“堕”。 (2)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张杨”“剀歌”有误,正确应为“张扬”“凯歌”。 (3)本题是对学生句子仿写的考查。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例句说的是读书的作用,按照格式再写一句即可,如:我们的心灵因读书而不再孤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默写。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______。”(《论语·子罕》)

(2)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3)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________。(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6)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7)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9)《潼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查看答案

近期央视的节目“朗读者”掀起了一股朗诵和阅读的热潮,某校也围绕“阅读·朗诵”展开了语文综合性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下列问题。

(调查数据)

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数据调查,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数据材料,请你从中提炼出两个核心信息。

我国国民每天使用各媒介阅读时长调查表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初中语文课本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里面有多姿多彩的形象。朔方的雪像雨的精魂,奏唱出热烈的赞歌;勇敢的海燕像预言家, 昭示着光明的未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近年来蓉城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某班将开展以“蓉城换新颜”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让蓉城的夜晚更加明亮、美丽,成都市把深入推进“城市亮化工程”作为市容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一步完善城市照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为街区、道路增设了功能性照明设施,优化了广场、桥梁、临街建筑的景观性照明。

(材料二)  为了使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更洁净、卫生,成都市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生活垃圾的清运管理工作,对城区老旧公厕集中进行了改造提升,还加大了封闭市场建设、道路保洁维护、排水系统修缮等工作的落实力度,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净化进程。

(材料三)  2018年,成都市进一步强化了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通过加大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体系、创建“明厨亮灶”餐饮示范单位等措施,保证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

(材料四)成都城市绿化情况统计表

时间

绿地率(百分比)

人均绿地面积(平万米)

2015年

33

10

2016年

35

12.2

2017年

39

15.6

 

根据上面相关材料,概括成都在市容建设过程中,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②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③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一称,点或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紧,几个字交待几句,给别人。

④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⑤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年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⑥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⑦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⑧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⑨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改)

1.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2.第④段中作者由药名引发诸多联想,这样写有何用意?

3.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注意第③段中“抓药”时加点的动词,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这句话的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