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应当有所畏惧 ①古往今来,“人定胜天”的观念早已深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应当有所畏惧

①古往今来,“人定胜天”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遇到洪灾时,西方神话中,都是信仰神的一小部分人幸运地躲过洪水;而中国神话中,却总是宣扬人们无畏神灵,最终经过各自努力战胜洪水。面对困难时摩西选择带领人们逃出埃及;而在中国神话中,愚公面对门前的大山,硬是用自己的努力开辟了一条道路……中国是个无神论的国家,今天,太多太多人无所顾忌,天不怕,地不怕!每当看到西方的影视中有教堂祈祷的镜头时,我都特别感慨: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任何畏惧将导致无知、盲目,甚至死亡……那将是多么地可怕!

②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现在,人们普遍崇尚实现自我、张扬个性,尤其是在一段时间里,在改造自然提高生产力面前,大肆宣扬“人定胜天”,于是,当我们为自己的“成功”喝彩之时,"“回报”随之而来,因为,大自然也懂得“来而不往非礼也”。

③君不见非典来临时,人们的畏惧,板蓝根一度买断。

④君不见甘肃早灾,多少人为生命之源——水,而愁断肠。

⑤君不见台风海啸卷走了多少生命?

……

⑥人,作为万灵之物,首先应该有所畏,有所怕,怕该怕的。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⑦首先,人应当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

⑧人,首先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即自然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⑨我们除了不去随意破坏自然外,还应该对自然界约取俭用。然而,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纸巾……泛滥成灾!我们也看到了!可我们一边高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边暗想:“ 中国十四亿人呢,他们都节约了,我浪费一点没关系。”更有甚者,“十三点九九亿人都在浪费,我一人节约一根筷子、一张纸, 太渺小了,根本没用,何必委屈自己?用吧!多我一个也多不到哪去?”人们忘了那句最常说的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凡是贪恋无度或生活奢靡者,必然遭到报应!

⑩敬畏自然,最重要的是应该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每当看到学生一边享受着国家优惠的教育资源:两免一补,班班通……一边碌碌无为,浑浑噩噩混日子,我就会有一种特别的失望、特别无奈的心痛:人生苦短!生命脆弱!多少次,我对他们说:“你们的时间、生命、健康、身体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还属于所有你爱的和爱你的人,你自己无权挥霍和践踏他们!你们应该敬畏他们,珍爱自己!”

⑪其次,人应当畏惧法律。毕淑敏曾说过:“世界和宇宙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在城市里可以知道什么叫世界,但你不会懂得什么叫宇宙,宇宙必须是大自然直接教会给你的非常悲壮的感觉。记得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米河的父亲临终前对儿子说的话:““无畏’不是什么都不怕,而是怕该怕的!”我觉得特别经典,怕该怕的,不去触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想做的事。人之所以不知道畏惧,其中有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优裕舒适的都市和和平安逸的年代,即使一些小波折,也不足以让人们担惊受怕。

⑫所以,要培养自己“有所畏惧”的素养,必须经历大的磨难和挫折或者通过适当的途径体验宇宙的广袤、自然的复杂、心灵的震撼。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⑪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中“勇者不惧”即勇敢的人是无所畏惧的,这是否与本文的观点相矛盾呢?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理解。

 

1.①以中西方神话的对比引出观点:人无所畏惧是非常可怕的;②引出下文:人应当有所畏惧的论点。 2.道理论证。通过引用“米河告诫儿子人应当有所畏惧的道理,”充分有力地证明了“人应当有畏惧的”观点。 3.首先通过中西方神话的对比并列举大自然报复人类的例子,引出人应当有所畏惧的观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人应当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接着采用道理论证论述人应当敬畏法律;最后倡导人们要培养自己“有所畏惧”的素养。 4.这两点并不矛盾,孔子所说的这三句话是紧密相连的,“勇者不惧”在于勇者首先是明智的,了解危险所在,是在对事情有清醒认识的前提下再去勇敢地实践前行,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对现实和规律是尊重的。文章所讲的人要有所畏惧,正是要求人们尊重自然和规律,敬畏法律,所以并不矛盾。现实生活中,有此人面对利益诱感,铤而走险,投机取巧,导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看似“勇敢”其实并不符合本文观点,我们应如本文所说,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心中存有对规律和法律的畏惧。 【解析】 1.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中,第一段的作用常常有: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论证论点,形式新颖,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本文第一段写出西方神话和中国神话不同,前者宣扬“信仰神的一小部分人幸运地躲过洪水”“面对困难时摩西选择带领人们逃出埃及”,后者“总是宣扬人们无畏神灵”“愚公面对门前的大山,硬是用自己的努力开辟了一条道路”,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得出“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任何畏惧将导致无知、盲目,甚至死亡……那将是多么地可怕”的观点,从而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人应当有所畏惧。 2.本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根据具体语境分析。首先指出论证方法,然后写出表达作用。结合划线语句内容可知,引用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米河的父亲告诫儿子的话,属于道理论证。运用“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的格式写出作用即可。如: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的证明了“人应当畏惧法律”的观点,更好的证明中心论点。 3.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分析论证思路时,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运用首先提出什么观点,然后通过XX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最后得出XX结论的答题模式进行答题。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首先通过中西方神话的对比,列举大自然报复人类的例子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应当有所畏惧;然后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我们还应该对自然界约取俭用和应该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人应当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接着引用毕淑敏和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的话论述人应当畏惧法律;最后倡导人们要培养自己“有所畏惧”的素养。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学生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不矛盾;然后结合文章的观点和所给材料的观点来分析即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的意思是: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从中可知,勇者无畏在于勇者首先是明智的,了解危险所在,是对事情有清醒认识的前提下再去勇敢地实践前行,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对现实和规律是尊重的;这与文中“人应该畏惧法律”所阐述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不矛盾。然后联系现实谈理解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长春日报》)

1.文中“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答出四点即可)

2.结合全文,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从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加点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

(2)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

3.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4.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5.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请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今年五月份,由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组成的专家组来到淮滨县,对我县节水型城市工作进行复查。

在国家节水型三线城市调查交流反馈会上,专家组认为,淮滨县真正践行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水利工作理念;淮滨县河道治理效果显著、工农业节水水平高,各项工作均居全省前列。我县最终通过本次复查。

(材料二)据测算,淮滨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24.5立方米,需求量多的时候,全县一半的用水量都是来自于淮河水,而淮河也有枯水期。

(材料三)2019年世界节水日主题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淮滨一中组织同学们进入城区的几个街道办事处宣传,发现仍有少数居民不以为然,认为淮滨有淮河,水资源丰富,无需节水。

⑴请将材料一改成一句话的新闻。(不超过15个字,标点不占格)

⑵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对我县节水现状作出评价。

⑶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同学们在宣传手册上选用了一幅漫画(见图)。请你用说明性语言简介漫画内容,并写出寓意。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水浒传》(一百回本)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A  (地名)。

梁中书见不是头势,带领随行伴当,飞奔南门。南门传说道:“一个胖大和尚 B (人名)抢动铁禅杖,一个虎面行者,掣出双戒刀,发喊杀入城来。C (人名)浑身脱剥,睁圆怪眼,咬定牙根,手搦双斧,从城濠里飞 杀过来……只见左手下杀声震响,火把丛中军马无数,却是大刀D (人名),拍动赤兔马,手舞青龙刀,径抢梁中书。

A._____        B._____          C._____        D.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微信代替了书信。______ ,已似经年的墨迹悄然褪去了,从前那种品一杯清茶、读一封信的慢时光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中央电视台《信中国》节目,选取近百年来共产党员的书信,通过读信以及讲述书信背后的故事,传递出书信的精神力量。书信,似春风带给我们温暖;书信,似甘霖滋润我们心田;______。同学们,闲暇的时候,给你的亲人、老师、朋友写封信吧!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________________ ,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4)___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出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