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隐藏在步伐里的父爱 徐立新 ①很小的时候,鲁尔便发现父亲走路时的样子与别人不同,...

    隐藏在步伐里的父爱

徐立新

很小的时候,鲁尔便发现父亲走路时的样子与别人不同,总是一脚高一脚低,两条腿似乎不一样长。但父亲依旧是鲁尔的骄傲和榜样。他是一名技术人员,有不少科技发明。

②鲁尔上中学时,学校里开设了体育课。有很多项目,鲁尔都做不好。一次,在走平衡木时,其他同学都轻而易举地走过去了,鲁尔却始终不行,接连几次从平衡木上掉下来。

③鲁尔难过极了。父亲知道后对他说:“对不起,都是爸爸的错,这是家族遗传,你爷爷、爸爸在平衡能力上都存在着天生缺陷。”

④“家族遗传?”鲁尔惊讶地看着父亲。“是的,不信你看我。”说着,父亲将一条长凳移到了鲁尔面前,然后站到上面开始走,刚走两步便掉了下来。

⑤“这可比我们学校的平衡木宽多了!”鲁尔觉得自己比父亲要棒。“是的,跟爷爷、爸爸相比,你已进步很多。我明天就去学校跟体育老师解释。”

⑥第二天,鲁尔经过操场时,意外听到体育老师在和另一位老师谈论自己:“鲁尔小时候曾是个脑瘫儿。”“您可别瞎说,脑瘫儿是智力低下的代名词。”“是他父亲亲口告诉我的……”

⑦脑瘫儿?智力低下?鲁尔无法相信,他疯狂地跑回家向父亲求证。

⑧“爸爸本来想隐瞒这一切,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了。”父亲平静地说道,“不错,你小时候的确得过脑瘫,但只是轻度的,比爸爸小时候好多了。”

⑨“难道又是遗传?您别再想骗我了。”鲁尔大声地吼道。

⑩“是真的,难道你没有发现爸爸走路时总是一脚高一脚低吗?这是严重脑瘫留下来的典型后遗症,这么多年来一直伴随着我。”

⑪直到此时,积聚在鲁尔心中多年的疑惑才得到了解答。

⑫“但是,儿子你要记住,这种病的后遗症并不可怕。你看爸爸,在工作和生活中从不比任何人差。”

⑬此后,鲁尔不再为自己曾是脑瘫儿而自卑,他深信自己一定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人,和爸爸一样。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鲁尔以优异的成绩进了大学,毕业后又找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

⑭鲁尔32岁那年,父亲因脑溢血突然死亡。按照家乡的风俗,在火化前,作为儿子的鲁尔要亲手帮父亲换最后一次衣服和鞋袜。当鲁尔脱下父亲那双几乎是穿了大半辈子的皮鞋后,惊讶地发现:两只鞋的内部鞋底竟然不一样高,高的那只鞋内放着一层用厚厚鞋垫做成的内增高。

⑮鲁尔的眼泪汹涌而出,他无法相信,父亲为了他,竟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一高一低走路。父亲的爱,就隐藏在他那一高一低的步伐里。

1.通读全文,说说标题“隐藏在步伐里的父爱”的具体内容指什么?

2.小说讲究伏笔照应之妙,请仔细阅读小说,找出三处与文章开头划线的文字相照应的语句。(在文中划线)

3.品析小说的语言。

(1)鲁尔的眼泪汹涌而出,他无法相信,父亲为了他,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一高一低走路。(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父亲的爱,就隐藏在他那一高一低的步伐里。(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从父亲一高一低的步伐里,我们可以认识一位怎样的父亲?

 

1.“隐藏在步伐里的父爱”具体内容是:爱儿子的父亲为了不让儿子因为自己曾是脑瘫儿而自卑,将一只鞋里放着厚厚的鞋垫,二十多年里一直一高一低地走路。 2.①“是真的,难道你没有发现爸爸走路时总是一脚高一脚低吗?”②两只鞋的内部鞋底竟然不一样高,高的那只鞋内放着一层用厚厚鞋垫做成的内增高。③父亲为了他,竟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一高一低走路。父亲的爱,就隐藏在他那一高一低的步伐里。 3.①“竟”字表示出乎意料,表现出父亲的伟大,为了让儿子不为自己是脑瘫儿而自卑,竟然多年一高一低地走路。也表达出儿子对父亲的强烈感激之情。②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画龙点睛和照应文章题目的作用;内容上:深化主旨,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和儿子的感激。 4.我们可以认识一位隐忍、坚强,疼爱儿子的父亲。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最后两段“作为儿子的鲁尔要亲手帮父亲换最后一次衣服和鞋袜。当鲁尔脱下父亲那双几乎是穿了大半辈子的皮鞋后,惊讶地发现:两只鞋的内部鞋底竟然不一样高,高的那只鞋内放着一层用厚厚鞋垫做成的内增高。鲁尔的眼泪汹涌而出,他无法相信,父亲为了他,竟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一高一低走路。父亲的爱,就隐藏在他那一高一低的步伐里。”可作答本题。 2.本题是对伏笔照应的考查。照应是指一篇文章首尾或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说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要与前面交代相合,这样互相辉映,相得益彰,从而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中心突出。本文中与文章开头划线的文字相照应的语句有第⑩段“是真的,难道你没有发现爸爸走路时总是一脚高一脚低吗?”第⑭段“两只鞋的内部鞋底竟然不一样高,高的那只鞋内放着一层用厚厚鞋垫做成的内增高”。最后一段“父亲为了他,竟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一高一低走路。父亲的爱,就隐藏在他那一高一低的步伐里”。用横线画出即可。 3.(1)本题的考点是词语赏析。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竟”字表示意料之外,没想到父亲能为自己做到如此的程度,表现出父亲的伟大。也表达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 (2)考查语句的作用。结尾段在结构上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本文最后一句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和标题照应;内容上深化文章中心,突出父爱的伟大,表达了儿子的感激之情。 4.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父亲告诉鲁尔平衡能力不好是家族遗传;为了让儿子自信,一直穿着一高一低的鞋子,让鲁尔相信自己也是正常人,这些都可以看出父亲的隐忍、坚强,疼爱儿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⑴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⑵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⑶“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⑷“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⑸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⑹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⑺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⑻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⑼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⑽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⑾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⑿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⒀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⒁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⒂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⒃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⒄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母亲寻找钥匙一一(  ① )——(   ②   )一一陪母亲回老宅——(  ③   )

2.阅读第⑼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

3.理解文中第⑷段画线语句的含义。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人物形象。

5.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3)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5)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

(6)子夏曰:“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潜少怀高尚,博学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注:①属文:写文章。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形容居室简陋,生活窘迫也安然自若的样子。③融然:和悦的样子。④弦徽:琴弦和琴徽。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少怀高尚 B.其亲朋/好事 C.时人谓/之实录 D.惟/遇酒则饮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善___________  (2)愠______(3)辍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4.阅读全文,说说陶潜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向余景。

注:桡,船浆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轻舟去何疾”和“已到”这几个字,传达出诗人由于舟行迅疾、将入佳境而激起的欢快、惊喜之情。

B.诗歌的三、四句,描写诗人到达云门山下,在清澈如镜的溪水上轻轻荡桨,畅游山水风光的情景。

C.诗人在这首诗中之所以着意渲染若耶溪水色的清澈和环境的幽静,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喜浊厌清、好闹恶静的心境。

D.诗歌的颔联着重写动态,从鱼鸟、山水和诗人自己的活动中表现一种“空灵”的境界,既清澈、空明,又灵动、有情趣。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使得诗歌富有音韵美。

B.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溪两岸的青山、绿树、溪花、幽草,而是着意抒写自己同美妙大自然的感应与融合。

C.全诗抓住一个“幽”字,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若耶溪的静,传达出诗人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D.颈联诗人并未把清溪写成一片死寂,而是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渲染出清溪的幽静。

 

查看答案

下面选项中填入横线后最能与原句相呼应的是()

原句: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      

A.也许还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 B.至于能否恢复从前的美荫就难说了。

C.它还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吗? D.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