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二:我是最 的那个人
要求:(1)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题目:
那条小街,可能喧嚣,也可能静谧:也许有风景,也许有故事。走过那条小街,走过春夏秋冬,走过童年,走过回忆……
请以“那条小街”为题作文。
要求:(1)按要求作文。(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敢和差距较劲
①差距,是一个人们不太喜欢的词,因为觉得差距就代表着失败,代表着没面子,代表情何以堪。但是,差距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认识自我、提升自己的机会。大到一个国家,因为看到了差距,可能会及时调整尽快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瞄着国际一流水平,在正视差距中不断前进,在努力追赶中缩小差距,才取得了如今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小到个人,国为看到了和他人的差距,就会勤奋刻苦,追赶上来。
②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百舸争流的时代,差距无处不在。古语云:“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与人之间存在差距是客观存在,也并不可怕,但最怕的是对差距或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或坐井观天、一叶障目,根本不想正视差距。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人在差距面前担心领导“看轻”了自己,同伴“看扁”了自己,而故作高深、恣意掩饰,不敢敞开自己、“暴露”自己,殊不知这样做反而是自欺欺人,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③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常怀“差距意识”,敢于和一流比差距,善于缩小差距,才能路身流、比肩一流。换句话说,就是要多和差距较较劲。之所以强调“较劲”也正是说明,承认差距尚且不易,要补足差距更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不仅要查漏补缺、不断学习,更要克服自己长期形成的情性、惯性,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更严。
④较劲,不是认死理,而是认识到差距并承认差距的存在,有志赶超的精神和气势。这是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清醒,是一种多在事上磨的韧性,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自觉,更是一股不服输、不气接的精气神。古往今来,多少平凡的人不是靠着这样一股气啊、劲啊,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⑤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多次还在朗读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家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兒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但是他只是贼,而曾国藩却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可见,一开始有差距并不可怕,只要愿努力、肯较劲,差距总会一点点赶上、甚至被超越。
⑥“ , 。”任何成绩都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勇于与自己较劲,不退缩;敢于与高手较劲,不让步;善于与困难较劲,不低头,我们就能把短板变成我们的优势,实现由“跟跑”“后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1.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②③段从哪两个方面围绕“差距”展开分析论证?
3.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填入第⑥段段首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拐杖
①那年,我考入县城读初中。当时去县城读书是很自豪的事,然而,我不得不在人生中第一次直面贫穷。
②县城离家很远,要翻过两座山,走15里山路到小镇,再从小镇坐班车去县城。小镇离县城50多公里,每天只有两趟班车。又窄又烂的泥石路,班车要走三四个小时,进校的时,我从家里背了大米换饭票。有饭吃了,却没有菜,家里实在困难,我每餐只能用从家里带来的辣椒面和饭吃。第一次,还未成年的我感到被贫困扼住了咽喉。整整两个多月,我没回一次家。
③有一天,我正坐在教室里上课,忽然听见窗外有人小声叫我的名字,我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没有理会。后来又听见叫我的小名,我转过头一看,是父亲。我给老师示意,老师让我出去了。我走出教宝,看见父亲立在风中。几个月不见,父亲头发已经花白,身上穿着一件发白的卡其布对襟衣服,一条蓝色裤子,右腿裤管空了半截,空裤管起来打了一个结,高高地吊在腿上,一晃一晃的,父亲背上背着一个小背篓,挂着两条拐杖,拐杖上绑着一只手电筒。
④看见我出来,父亲急忙说:“我找了好久,问了几个老师,才找到你的教室。”他边说边把拐杖靠墙搁下,放下背篓,背靠着墙,用一条腿支撑着身子,弯腰从背篓里拿出两个装了菜的大坡璃瓶,又从上衣口袋里拿出30元钱一并交给我,说:“这是卖了两只大公鸡和你姐姐们卖楠竹的钱凑一起的。最近农闲,你妈和姐姐又上山捡楠竹去了。我腿不方便上不了山,就炒些干腌菜和腊肉给你带来。干腌菜不容易馊,可以多吃一些时间。钱不多,你省着点用,用究了,我再想办法。”我一下愣住了,眼泪夺眶而出。
⑤看着拐杖上绑着的手电筒,我明白了,为了给我送钱来,父亲应该半夜就起身了,我仿佛看见父亲打着手电筒,背着菜,拄着拐杖在山路上一点一点前行的身影。
⑥父亲交代完毕,没歇一口气,便回了。临走时盯着我看了好久,才说:“好好读书!我回去了。”
⑦看着父亲拄着拐杖蹒跚离去的背影,眼泪再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⑧放寒假回家,天下着细雨,寒风顺着山坳吹过来,刚下车走上山路我就打了个寒战。翻完一座山,往前望去,只见整个山崖都笼罩在一片雾中。远远的,我就看见一个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刺骨的水田里搭田坎。仔细看去,是父亲。
⑨只见他把一根拐杖插进水田里,那条从膝盖上截肢的右腿搁在拐杖的扶手上,身倒向左边。那双开裂发黑的双手使劲用耙梳挖起稀泥,堆放在田坎上,再用耙梳背剁几下,把泥剁匀,用梳齿从左到右刮。然后拔出拐杖,往后倒退移动一段,把拐杖插入田里,一只手拄拐杖,另一支手拄耙梳,使劲把左脚从田里拔出,踩到合适的位置,重新挖泥、利泥、刮泥。于是,平平整整、油亮亮、光溜溜的新田坎就呈现在眼前……
⑩我走上前,鼻子有点发酸,说“爸,这么冷,你怎么还出来搭田坎呀?你腿这么不方便我们请人干吧。”
⑪父亲抬头看见我,眼里透着惊喜,说:“我怎么敢请人哦,你们兄弟姐妹五个就有四个读书,我请一天人,都够你一个月的菜钱了。我多辛苦一天,你的碗里就多一个月的菜。”
⑫父亲一边搭田坎一边说:“爸虽然少了一条腿,但别的孩子有的,爸想尽量给你们。别以为爸不行,爸一只腿加上这两根拐杖,厉害着呢。”
1.选文主要写了父亲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⑥段父亲“临走时盯着我看了好久”,试揣摩“盯”字背后是父亲怎样的心理。
4.通读选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拐杖”为题。
5.请给选文添加一个画龙点睛式的结尾。(不少于30字)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鸣鸣的响,从篷隙向外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 (A.躺 B.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1.请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
2.选择填入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个词,并简要说明理由。
3.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海澜汹涌,风云开国。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式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快哉亭由张怀民建造,苏轼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遇贬谪。亭:在亭上;②一舍:三十里;③阖,闭合;④倏忽:一瞬间,指时间短;⑤动心骇目:犹言“惊心动魄”,指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⑥几,小桌。席,坐席;⑦足:饱览;⑧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形容草木繁荣。⑨指数:一一指点。
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峰回路转:(_______) (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_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 B.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C.风云开阖/日出而林霏开 D.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4.“一字立骨”,即以一个字或一个词作为文眼并以之贯通全文的写法,(甲)(乙)两文均有此特点,(甲)文是“____”字,那是醉翁的精神所在,(乙)文是“____”字,那是作者追求的人生态度。
5.阅读(乙)文,作者立足快哉亭,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山胜景,表达了怎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