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老锁匠 曹杰 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老锁匠

曹杰

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三月的一个早展,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面挂着的老招牌,上门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一下。

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

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坚起大拇指。

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 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笑。

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老锁匠脸上闪过-丝得意的微笑。

“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

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了年轻人的行囊。

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

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

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

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

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

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

时间又过去了一会儿,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

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一时成为了顾客的新宠。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7期,有删改)

1.围绕“开锁”,小说描述了老锁匠和年轻人的两次较量,请简要概括。

2.文中划线段细致地描写了锁铺内的景象,请谈谈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塑造老锁匠的形象,请从写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4.文中多次出现了“笑”,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以下两处“笑”分别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1)“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

(2)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着背起行囊就要走。

5.老锁匠可以看作传统技艺的代表人物,而年轻人则是现代技艺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技艺和现代技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

 

1.①锁铺里,年轻人不用钥匙打开了老锁匠的古锁,赢得了两人的赌约。 ②煤气泄漏时,老锁匠在危急之际打开了年轻人开不了的锁,解除了危机。 2.①该段写锁铺虽然尘封已久但仍干净整洁,铺里各种锁精美古朴,年轻人目不暖接;②从侧面写出了老锁匠传统造锁技艺的高趣,也为下文年轻人提出不用钢匙开锁打赌做了铺垫,推动下文的情节发展。 3.此处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手法,形象展示出年轻人打不开锁的慌乱与老锁匠的沉稳淡定;并运用对比手法,把情况危急之际年轻人和老锁匠的表现进行比较,凸显老锁匠的沉着冷静。 4.(1)老锁匠对自己造锁技艺的自信,心里对将会收下这一学徒的欣喜。 (2)年轻人赢得赌约后的得意,对收下一堆精美古锁的欣喜。 5.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的结合,才是技艺长久发展的关键。老锁匠是传统技艺的代表人物,但有些传统技艺因为现代技艺的冲击而面临失传;现代技艺有其先进的地方,但是有些问题还需要与传统技艺结合才能解决。而正是因为老锁匠和年轻人的合作,也就是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的结合,才有了更好的产品,制锁技艺才有了更好的发展。因此,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携手并进,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解析】 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概括。小说两次写到“开锁”,是老锁匠和年轻人的两次较量。这是小说的核心情节。第一次是两人打赌,年轻人不用钥匙就打开了老锁匠的古锁,年轻人赢了。第二次是因煤气泄露,要紧急开锁,老锁匠赢了年轻人。概括出两次开锁的故事情节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直接描写老锁匠的精湛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是侧面描写,反映了老锁匠制锁技艺的高超。这段描写还为下文年轻人提出打赌做了情节上的铺垫。 3.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判断和作用分析。“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年轻人慌乱心态。“‘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是语言描写,表现了老锁匠的沉稳。两个句子并列,是对比手法,把两个人的表现进行了比较,以年轻人的紧张慌乱凸显出老锁匠的沉稳冷静。 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分析。①“‘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笑。”老锁匠的“笑”,一是对自己技艺的自信,二是“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②“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年轻人赢了赌,非常高兴,因此而得意地“笑”着。 5.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感悟。本文中的老锁匠可以看作传统技艺的代表人物,而年轻人则是现代技艺的代表人物。文章结尾处,二人合作,制成了新锁,表明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答题时不能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要从传统与现代技艺各有所长,要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合作发展这方面来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引子)上海最严垃圾分类规划施行

“纸巾,干垃圾,不管多湿它都是干垃圾;瓜子皮,湿垃圾,不管多干它都是湿垃圾。”近些日子,垃圾分类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

从2019年7月1日零点开故上海正式步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时代。从垃圾产生源头到末端处理,上海实行全流程分类管理。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都将面临处罚。

(热点一)让“随手扔”变“随手分”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如今,在大中城市,随处可见分类放置的垃圾桶,有的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有的写着“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但是,仔细一看,里面放置的垃圾很多与垃圾桶的标识并不相符。实际上,不少市民反映,由于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扔垃圾时,很少严格按照要求将不同垃圾分类投放;由于缺乏刚性的约束措施,垃圾分类更像是一道“选答题”,可做可不做,分类放置的垃圾桶常常成为摆设。

随着上海等地通过地方立法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这项由点到面、逐步启动的工作被纳入法治轨道,各项举措有望硬起来、强起来,垃圾分类正在从日常生活中的 “选答题”变为“必答题”。

(来源:人民时评)

(热点二)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

早在几十年前,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就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持久战。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磨合,目前有些做法已经比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993年,原建设部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则,陆续推进实施也已有20多年历史,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对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具体做法,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明确规定。上海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边,填补了空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然而,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 行为方式 生活习惯的改变。“最近每个早晨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因为懒得丢垃圾,所以尽量不生产垃圾,所以少吃。”近来,很多段子道出了人们被垃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包容百姓的难处,要坚持不懈地引导。 长远来看,垃圾分类将会日渐深入人心,成为顺水推舟的事。

(来源:人民网评)

(现状调查)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5个月后对上海市民生活垃圾分类认知情况的调查:

图1:上海市民扔垃圾时主动遵循垃圾分类的情况图

图2:上海推进垃圾分类的主要困难

(采源:上海杜科院)

(焦点访谈)垃圾分类,难在哪里

在中国的生活垃圾组成中,餐厨垃圾占了将近60%。只有做到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的精准分类,也就是说干湿垃圾精准分开,才能最大程度被垃圾处理企业所利用,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

所谓湿垃圾,是指果皮、莱头菜尾、剩饭剩菜等等易腐蚀性的垃圾。可腐蚀的剩饭剩菜、果皮莱叶等湿垃圾的纯度达到95%,才会有利用价值,实现垃圾减量化,可是一些居民小区的餐厨垃圾桶,里面都混杂了各种包装物、废纸等等,甚至连50%都达不到。很多居民虽然能有意识地把厨房垃圾用塑料袋装着投进餐厨垃圾桶,但还是把垃圾分类中“干湿要分开”理解错了,行为上却并没有做到真正地精准分类。所以干湿垃圾混装在一起被随意投放的现象随处可见。

通过一段时间的舆论宣传,在垃圾分类监督员协助下,上海市民会有意识地把剩饭剩莱以及果皮菜叶,从塑料袋里直接倒入餐厨垃圾桶,再把塑料袋等包装物扔进其他垃圾桶。

对居民来说,做到干湿两分开,其实并不难,难在对干湿垃圾的知识储备上,这需要一个长期学习理解、坚持不懈的过程,也需要法律配套。《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作为地方性法规,已经出台了一年,这部法规对每一位居住在广州的人来说,都应该是强制性的。而且,在《条例》中规定,个人违反条例将被处以200元以下罚款。

垃圾分类,大势所趋。但从现状看,还存在不少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公民意识的提高、分类知识的普及、后续处理的科学合理等等;虽然任务艰巨,但也必须要循序渐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续推进。公民、企业、政府,全社会人人动手,让垃圾各归其类,各有所去,我们的环境和生活才能更“绿色”。

(来源:焦点访谈)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2019年月1日零点开始,上海正式步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时代,通过地方立法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B.近来一些段子道出人们被垃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由此可见,短时间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难以取得成效的。

C.只有精准分开干湿垃圾,才能真正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但有居民小区的餐厨垃圾桶,湿垃圾纯度不到50%。

D.很多居民对“干湿要分开”的理解有偏差,要做到正确操作就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长期学习,并且配套相关法律。

2.关于垃圾分类现状,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接近八成接受调查的上海市民扔垃圾时能够做到每次主动遵循垃圾分类,由此可见,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目前成效明显。

B.接受调查的市民中仍有极少数人扔垃圾时未能每次都主动遵循垃圾分类,可见习惯需长时间养成,难以一次彻底解决。

C.接受调查的上海市民只有少部分认为政府宣传力不够,由此可见,对市政府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市民普遍予以肯定。

D.从现状看,垃圾分类还存在着不少这样那样的困难,任务是艰巨的,这就需要循序渐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续推进。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广州市民如果未按相关条例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强制性处罚,可见垃圾分类工作已被纳人法治轨道。

B.国外有些国家在半个世纪前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经过长期磨合,目前做法已经相当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C.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则,推进实施达20多年,只是因为缺乏明确的奖惩措施,所以推进工作十分缓慢。

D.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因此目前仍然是一道“选答题”。

4.结合现状调查情况,你认为在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进程中,上海政府相关部门当务之急要做好哪两件事?并请结合生活实际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5.垃圾分类引发人们热议。有人认为“‘强制’是前提,科学管理是根基”。也有人认为“垃圾分类,靠的是个人自觉汇成社会自觉”。你同意哪个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闲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全诗从“弃置身”到“长精神”,体现出由__________的情感变化。

(2)颈联为什么能成为千古警语?请从诗句蕴含的人生态度和哲理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故之。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得去。蛛遽束缚之,甚急。忽一蜂来螫蛛,蛛避。蜂又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

(选自张潮《虞初新志》)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故之     ②一日薄暮

(2)你从这篇文言小故事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有所不辟也

B.稍降辞色            公亦闻天子之怒乎

C.足肤皲裂不知          云归岩穴暝

D.有司业、博士之师      或异二者之

2.把“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幼年时向他人借书抄书,不敢懈怠,成年后奔跑到百里外向前辈请教,毕恭毕敬,由此可见“我”读书的艰苦与用心之坚。

B.“我”求学时身穿旧衣,与“我”同舍同学衣着光鲜形成鲜明对比,“我”内心却毫无羡慕,由此可见“我”追求的是精神享受。

C.“我”后来学有所成,置身君子行列,承受天子恩宠荣耀,身居高位名声远扬,却仍说自己没什么成就,由此可见“我”的谦虚。

D.“我”道出自己求学过程的艰难,一是为了勉励同乡努力学习,二是为了驳斥那些诋毁“我”自傲的人,由此可见“我”的良苦用心。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文,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C.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寄书长不达,无家问死生。

D.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E.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燕儿舞,莺儿啼,蝶儿忙。

F.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不胜高处寒。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爱上层楼。爱上层楼,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诗人常通过描写眼前的荒芜冷落之景,抒发内心的感慨。如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渲染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惆怅伤感之情;许浑《咸阳城东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诗句,描写秦苑、汉宫荒废萧条之景,抒发历史沧桑之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