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炊烟远去是故乡
(作者:郭震海)
①炊烟是乡村大地上千年行走的诗行。A那袅袅上升的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是村庄的魂魄,是割不断的情愫,更是忘不掉的乡愁。
②“山村炊烟映朝阳,远陌青山绿意长”“万家年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香”……千百年来,炊烟就如虚掩的柴门、亘古的土地一样,被诗人信手拈来入诗,被画家抓几缕入画。赶路人的脚步匆匆,抬起头,远望的目光多会被大山遮挡,但闻烟可识村,炊烟成为乡村最为独特的“胎记”.
③我的家乡山西长治被太行、太岳两座大山紧紧地“搂”在怀中。一道皱褶就是一道沟,一个纹路就是一道岭,数不尽的村庄就如天上的繁星一样,散落在这沟沟岭岭中。村庄里的人,曾经三餐靠劈柴烧火,房屋多是随坡就势,高低不同,但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有一个高高凸起的烟囱。
④宁静的清晨,在薄雾弥漫中,“吱吱呀呀”的柴门次第打开,炊烟就会从每一家的屋顶上袅袅升腾,此时,整个村庄就笼罩在一层淡淡的烟雾之中。若是远观,青山环绕中,烟雾笼罩的村庄,隐隐约约的树梢和高低错落的屋顶,就如一幅水墨画。可于我而言,一路闻着炊烟长大,既懂得这令人遐想的美,也最晓得生活在这美中的辛苦。
⑤在乡村,家家三餐烧火做饭,炊烟就从火塘里发芽,顺着高高挺起的烟囱生发,微风给它施肥,迎风便长成了行走的云。这些俯仰生姿、变幻莫测的“云”相互汇聚,所到之处是一股呛鼻的烟火味儿。日久天长的烟熏火燎,家家屋内四壁皆黑,只有在每年春节时,农人们才会找些旧报纸贴裱,焕发出时日不长的新。
⑥乡人四季劈柴,日久烧火。厚实的双手上,烟灰能和肌肤融为一体,就连帮忙的孩童们,小脸蛋上也时常挂着几道烟火的灰。冬天的村庄很冷,取暖靠火炉子或烧柴,整个冬天的村庄烟火味儿不绝。如果落一场雪,就会发现洁白的雪花里,总会夹杂着星星点点的柴灰和煤灰。
⑦冬日入山砍柴,对于村庄里的人来说,是必要的劳动。苍茫的山里没有太多枯死后的老树供作柴火,冬眠的小树或灌木就遭了殃。农人砍回这些活着的灌木后,不着急烧,就堆放在房前屋后等风干。所以,在冬日的太行山里,户户房前或屋后,都会有杂乱的柴堆。来年开春,山里被砍掉小树和灌木的地方抽不出新枝,原本美丽的青山就像是患了“白癜风”。
⑧这是我关于炊烟的记忆。炊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伴随着乡村的成长,炊烟越过了千年的历史,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也迎来了一代又一代人。山外,现代文明的风来势凶猛,势不可挡,炊烟就如那苦涩的井水、人畜共居一样,正逐渐远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农耕文化的消逝。相反,那些忠厚传家、耕读继世、宽厚仁爱、纯朴敦厚等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彰显,而告别了烧柴的村庄环境更加美丽,炊烟消逝的故乡则更显诱人。
⑨有人担心,炊烟消逝的村庄,乡愁何在?其实,远去了炊烟的村庄,也不会让远归的游子找不到故乡。你看,村中那古老的祠堂还在,那淳朴的村风家风还在,就如儿时母亲哼唱的歌谣一样,村边那条日夜不停歌唱的小河还在,水清得喜人,流淌得比过去更加欢快。
1.请说一说第②段引用古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⑴我的家乡山西长治被太行、太岳两座大山紧紧地“搂”在怀中。
⑵一道皱褶就是一道沟,一个纹路就是一道岭,数不尽的村庄就如天上的繁星一样,散落在这沟沟岭岭中。
3.“告别了烧柴的村庄环境更加美丽,炊烟消逝的故乡则更显诱人。”那么,炊烟给乡村带来了哪些环境上的污染?请分点作答。
4.生活中,像炊烟这种既是美好的记忆又将被现代文明取代的事物还有很多,比如石碾子磨面、用扁担挑水、看露天电影等。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请用正楷字书写下列文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外阅读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2)“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段选文出自____________(书名),该书又名《__________》,作者是美国的_______(人名),是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中国革命事件)的评价。
默写
(1)晓雾将歇,____________。夕阳欲颓,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几处早莺争暖树, 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院中月光澄澈的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2.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②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曩:以往,过去,从前。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通“缺”,断缺) B.属引凄异(属于)
C.二人对酌 (饮酒) D.越钱塘,绝长江 (横渡)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