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四个主要事件。

①蘸酒写字进行期末考试;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④乡人敬惜字纸。

2.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从修辞角度品析)

(2)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从用词角度品析)

3.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1. 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用小楷字借书 2.(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典型的细节,写出了老师对我的关爱,体现了书法对我的文化启蒙和激励作用。(2)用“弯”“捡”“捧”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乡人对字纸的恭敬之情。 3.(1)童年时老师的关爱,激发了“我”对书法的热爱,打下了“我”书法的功底;(2)乡人对字纸的敬惜,以及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启蒙了我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选文写了作者童年时与笔墨有关的四件事,第一件事是期末考试为了防止砚台结冰一个男老师往砚台中倒了几滴酒,文中后面用“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对事件进行概括,即“蘸酒写字进行期末考试”;第二件事是我年龄小,上课弄得两手都是墨,老师抱我洗去墨迹;第三件事是“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第四件事是家乡很多人敬惜字纸。可据此作答。 2.(1)此题考查修辞及其作用。选文中“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更表现了老师对我的关爱,由此突出了书法对我童年学习生活的激励。 (2)此题考查细节描写及作用。此句中“弯”、“捡”、“捧”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夫对写字的纸的恭敬。做此题要用心体会一连串的动作中包含的农夫的感情。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掌握。余秋雨是中国著名的学者、理论家、散文家。做此题要把作者的文学成就与他儿童时代在家乡受到的文化熏陶相结合。结合文本内容可知,童年时老师的关爱,让他对书法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乡亲们对字和纸的恭敬与文化氛围,是对作者文学的启蒙。这些都是他取得了材料中所说成就的其实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泰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其 间 千 二 百 里 虽 乘 奔 御 风 不 以 疾 也。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略无_______

(2)沿溯阻绝________

(3)日,天宇晴霁 _______

(4)四无纤翳 ________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4.甲、乙两文都写到“山”,请结合原文分析甲、乙两文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如果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好不好?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sù 杀。其实,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 lǎng 圆满的启示呢?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在秋天这样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啊!

——《朗读者》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杀 lǎng

2)给加点字注音。

(3)“成”第五笔笔画名称是   

朗读以上文字时语速、语调应为   

A.平缓轻柔 B.急促高亢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朗读者》节目的推出,使人们重拾朗读之美,也越发喜欢上了阅读。(删去“使”)

B. 2017年5月5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首款干线民用飞机C919试飞成功。(把“首款”调至“具有”前)

C. 《航拍中国》深受好评的主要原因是拍摄者注重“高度、温度、角度”造成的。(在“是”后面加上“因为”)

D. 端午节,无论是粽叶的清香,还是龙舟上的呐喊,渲染的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把“渲染”改为“表现”)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坏书不但没有收获,而且损害莫大

所谓坏书,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书

要读好书,一定要避免读坏书

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律走

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内听觉形成一种韵律因此,大体而论,读书的档次决定了写作的档次

A.③②①⑤④⑥ B.③①②⑤④⑥ C.⑤③①②④⑥ D.⑤③②①④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