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心中的芦苇 张 弛 ①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心中的芦苇

张 弛

①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拮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悲凉的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飙。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芦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的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的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已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1.写出第⑤段里面的一个典故并完成相应内容。

⑴典故___________,写出此典故的有关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下面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⑴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

⑵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3.请简要概括第⑥段内容。

4.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1. (任写一个)典故一: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或“返”)!典故二:屈原投汨罗江 路漫漫(或“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1)这句话很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虽处恶劣环境,但却能够保持超然独立的品性和气节。 (2)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却是有思想、坚韧的。 3.“我”在大学时代对芦苇的感悟。 4.作者心中的芦苇象征着人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韧性及坚强。作者赞美心中的芦苇也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历史典故的了解。“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是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死了。 “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是屈原投汨罗江的典故,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屈原疾楚怀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都是其中名句。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1)“一方瘠土”说明芦苇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远离世俗的淡泊”“潇洒倜傥”表明她有超然独立的品性和气节。(2)“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说明人在大自然面前很渺小很脆弱,“能思想”表明人因为有思想有情感而可以非常有韧性。 3.根据“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等语句可知,本段主要讲述我在大学期间欣赏芦苇并生发出的很多感想。 4.“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表达了芦苇生长的环境很恶劣,但她仍有超然独立的品性和气节,芦苇很纤细却能“在滩涂上扎根”“在纤桥旁摇曳”,表现了她的坚韧和顽强的品质,“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表示人就像芦苇一样,在逆境中能表现出韧性及坚强,作者赞美心中的芦苇也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赞美这些优秀的品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用楷书规范书写.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查看答案

填空

⑴ 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写出《艾青诗选》中对你影响最深的三部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选自泰戈尔《__________》 ,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

⑷《唐诗三百首》是清代_______ (作者)选编,按照诗歌体裁的不同,分为古诗、乐府、绝句、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⑴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

⑵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⑶一封朝奏九重天,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⑷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⑸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_____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⑻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______________。(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诗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贬谪及回到家乡物是人非的感叹之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诗句中领悟到了什么?(建议:至少从三方面去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鲜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 旷日:荒废时日。

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暮冥冥(薄:迫近 ) B.人不 (对:回答)

C.沙鸥翔(集:集合) D.家富则得良犬 (市:买)

2.选出下列句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屋舍俨然 B.百事也尽然

C.满目萧然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4.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5.翻译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