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贮藏(zhù) 提防(dī) 空穴来风(xuè)
B.褴褛(lán) 蓓蕾(lěi) 人才济济(jǐ)
C.贸然(mào) 狭窄(zǎi) 相形见绌(chù)
D.创伤(chuàng) 笨拙(zhuō) 一泻千里(xiè)
请以“遇见你之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2)内容具体,情感真实(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名著阅读
联合国于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捧起心爱的图书,我们常常会被它精美的腰封所吸引。腰封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属于外部装饰物。腰封上一般会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与推介性文字。例如阎连科《我与父辈》的腰封推荐词为:“讲述两代人的爱恨,折射一个时代的变迁,最让世界震撼的中国作家阎连科,锥心泣血的文字,千万读者为之动容,万人签名联合推荐,2009年最感人的大书。”
请你在《西游记》《朝花夕拾》《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四部作品中任选一部,为其写一段腰封推荐词。
选择的作品:
腰封推荐词: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
①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它们不光有声音语言,还有许多无声的语言,例如美妙的舞姿、绚丽的色彩和芬芳的气味,研究这些语言对人类有特殊的意义。
②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联系信号的。在我国海滩上,有一种小蟹,雄的只有一只大螯,在寻求配偶时,便高举这只大螯,频频挥动,一旦发觉雌蟹走来,就更加起劲地挥舞大螯,直至雌蟹伴随着一同回穴。
③有一种鹿是靠尾巴报信的。平安无事时,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动;尾巴半抬起来,表示正处于警戒状态;如果发现有危险,尾巴便完全竖直。
④蜜蜂的运动语言可算是登峰造极的了,它能用独特的舞蹈动作向自己的伙伴,报告蜜源的方向和距离。蜜源的距离不同,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舞蹈次数也不一样。有人因此提出了一个诱人的设想:派人造的电子蜂打入蜜蜂之中,指挥蜜蜂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按人的需要收获不同的蜂蜜,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真是一举两得。
⑤孔雀是以华艳夺目的羽毛著称于世的。雄孔雀之所以常在春末夏初开屏,是因为它没有清甜动听的歌喉,只好凭着一身艳丽的羽毛,尤其是那迷人的尾羽来向它的“对象”炫耀雄姿美态。
⑥现在已经知道,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动物不光是鸟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甚至连蜻蜓、蝴蝶和墨鱼也都充分利用色彩。
⑦观察一下背上长有三根长刺的刺背鱼的体色变化,是十分有趣的。这种鱼体呈青灰色,貌不惊人。在交配前夕,雄鱼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同时腹部出现了红色,以警告旁的雄鱼,赶快回避。当它追求雌鱼时,随即披上了绚丽的婚装──腹部泛红,背呈蓝白,煞是好看。待到交配、产卵和鱼卵孵化后,雄鱼便再度恢复婚前的色彩──红色的腹部和青灰色的鱼体,日夜看守着幼鱼。
⑧一位昆虫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一头新羽化的天蚕雌蛾,装进一只用纱布缝制的口袋里,然后在桌上放一夜。翌日清晨发现竟有四十多万头同种雄蛾闯进这间房子,将那头雌蛾团团围住。天蚕雌蛾既无声音语言,又无色彩和运动语言,它是靠什么和雄蛾取得联系的呢?
⑨原来,许多昆虫都是靠释放一种有特殊气味的微量物质进行通信联系的。这种微量物质称之为传信素。目前,人们已查明一百多种昆虫传信素的化学结构,并根据这些气味语言物质的作用进行了分类:有借以吸引同种异性个体的性引诱剂,通知同种个体对劲敌采取防御和进攻措施的警戒激素,帮助同类寻找食物如蚂蚁或在迁居时指明道路的示踪激素,以及维持群居昆虫间的正常秩序的行为调节剂等。
⑩人们发现,运用气味语言的绝非昆虫一家,鱼和某些兽类也有这种本领。有些雄兽(如许多鹿和羚羊)在生殖季节,能用特殊的气味物质进行“圈地”,借以警告它的同伙:有我在此,你须回避。
⑪各种传信素的发现、分离和人工合成,不仅为我们揭示动物行为的秘密,也为进而控制、改造生物开辟了诱人的前景。据报道,最近已研制成功一种香味浓郁的“假激素”,蚊子、蛾子和小甲虫等害虫闻到之后,便会大倒胃口,停止吃食和排泄,中断发育周期,并不再繁殖后代了。一旦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对于使用农药的后顾之忧,也就可以彻底解除了。
1.结合文意,请给选文拟一个标题。
2.由文本可知,动物用来交流的语言有哪几种?
3.下面有关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此文告诉我们,动物传播语言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B.人类研究动物的语言,可以利用动物的语言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
C.动物们使用千奇百怪的语言,可以用来觅食、求偶、识别、自卫等。
D.所有昆虫都是靠释放一种有特殊气味的微量物质进行通信联系的。
4.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第⑦段加点词语“婚装”的表达效果。
5.请你根据文中讲解的知识,观察身边的动物,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例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孤灯斜影(王丹枫)
①黄昏,夕阳像个醉鬼,红着脸倒向西天。碎影斑驳,坠在脏乱的胡同深处,一缕深幽的斜阳落在“中华老字号”五个字上。酱红色铁门紧闭,有人踩着自行车打门前闪过,揿铃,撒下一串“叮铃”脆响,门里迅疾传来几声狗吠。要不是门脸儿的发旧广告牌,很难留意到这里曾是老北京人耳熟能详的北京美术红灯厂。
②敲了几下门,一个五十岁上下的汉子径直带我进了工作间,他就是郭师傅,北京宫灯传承人。二十多平方的工作间被几张工作台占去了大半,一台刨床搭着布帘挤在角落里,看上去很久没用了。门口的立式电风扇,不时发出“吱吱”颤音。原本雪白的墙皮也发黄了,水泥地面上覆满了渍痕………
③现实有点儿残酷,他已经好几个月没接到宫灯活儿了。很多时候,他无事可干。现在,厂里做宫灯的师傅仅剩三人,最小的就是他了,53岁。时间快得瘆人,一个趔趄,郭师傅就栽倒进知天命的年轮里。十八岁高中毕业那年开始学做宫灯,现已入行三十五年。头都秃了,成老家伙了。没有年轻人肯来,老家伙们都等着退休就回家养老。
④虽然一直挣着微薄的工资,但郭师傅从没后悔过。“咱这人,比较传统,父辈都是干这个的,我就想吧,老老实实干这行得了,别的咱也干不了。”他呷了一口茶,若有所思地怔在那里,像一尊雕塑,皱纹无所不在地侵犯着他的倦容,“跟我一年进厂的十多个人,大多跑出租去了。”
⑤“年轻那会儿,干得可起劲了。”郭师傅说:“进厂学了一年多,木活都会干。这得益于耳濡目染。少时,常看见父亲晚上在家做木活,那会儿在单位干不完的,可以回家干,有时候他也跟着学。晕黄的灯光下,父子俩各拿一把刻刀,在木料上凿凿刻刻,夜深了,出奇地静……”
⑥好时光总教人怀念。2004年红灯厂改为股份制后,迄今最大的一笔宫灯订单来自于什刹海旁边的恭王府,100多盏。那还是赶上恭王府修缮。而这样的机会也难得一遇。因为宫灯一挂就是几十乃至上百年,全是榫卯结构,很难坏。
⑦宫灯的造价远远高于灯笼,非寻常人家所能消费。全是木质结构,用料讲究,红木和紫檀为上选,梨、枣次之,桦木、栬木等硬杂木为三等。
⑧行当里有句老话叫“三分手艺,七分家伙”。手艺高超的宫灯技师,都使用自己制作的工具,雕刻镂花时要用到锼弓子,以铁丝磨其空隙,这个家伙得自己捯饬。现在虽然有了更为先进的曲线锯,但是弯儿活出来的很毛糙,雕刻这一环还是要手工才有味道。机械化虽然提升了速度与产量,但却不能复制手艺人的灵气。那种神韵,非手工出不来。
⑨“大靠架子小靠扇,钉灯当然也关键,龙头龙脚要活现,镂空花牙牢固有神态,灯画雅气远近都能看得见。”这段顺口溜是北京宫灯制作的要诀,郭师傅说从架子、开料、开榫、拓样、锼活、溜活到雕刻、攒架子、粘牙子、磨活等,少不了还要堵腻子、上色、抛光打蜡、手绘玻璃片儿、手编灯穗,再制作圆光、卡子、灯钩,最后钉灯组装、包装……制作一盏宫灯需要上百道工序。入行35年,制作宫灯的“木活”和“花活”,郭师傅早已驾轻就熟,以前绘玻璃片儿还得在纸上画草图,现在不用勾图了,都在脑子里装着,很多工序合着眼都能干。
⑩2008年6月,北京宫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高兴了好一阵子,可是火焰的光芒会渐渐暗淡下来,一年里三盏宫灯都卖不出去。
⑪“有几个年轻人认识这玩意儿?国家现在叫它‘非遗’了,为什么叫它‘非遗’?肯定是没人要,认知度低啊!””他满脸的无奈,“纯市场化,准得灭亡。”
⑫屋外的斜阳,转瞬消隐在天际。送我到胡同口,几户人家门前的大红灯笼亮了,“再干个六七年,我也退了,那一天,我会送自己一个礼物——六方宫灯,图样我都想好了……”
1.结合文意,说说郭师傅是个怎样的人?
2.赏析词句
(1)第②段“一台刨床搭着布帘挤在角落里”一句加点字“挤”的理解。
(2)他呷了一口茶,若有所思地怔在那里,像一尊雕塑,皱纹无所不在地侵犯着他的倦容。(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4.读完这篇文章,请你再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就如何保护非遗说说你的建议。
链接材料:目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在筑梦非遗小队走访的砖雕、藏毯、彩塑、彩陶、木雕、葫芦雕、唐卡等数十位非遗文化传承大师中,几乎每一位都对文化的传承问题抱有忧虑。
葫芦雕白大师接受采访时叹息:“这个东西,它是有情怀在里面的,机器做的替代不了。”
砖雕非遗大师沈占伟则说:“我这个活儿太细了,它不是一下就能学会的,年轻人他学个三五年挣不到钱,耐不住啊。”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
(2)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______________,而无车马喧。
(5)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6)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__。
(7)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