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温暖的依靠 顾晓蕊 ①记得那年黄昏,刚下过一场阵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温暖的依靠

顾晓蕊

①记得那年黄昏,刚下过一场阵雨,院里落了一地桐花。五岁的我在趟水玩,裤腿上沾满斑驳的泥点。

②随着“吱咛”一声,大门被轻轻推开,进来一位身穿军装的男人。妈妈恰好从灶间出来,抬头一看,两只脚像被施了魔法,定定地站在那里。

③男人咧开嘴直笑。妈妈揉了揉眼,惊喜地喊:“你回来了,你可算回来了!”

④妈妈走到我面前,蹲下身子,把我拉进怀里,指着眼前的男人,说:“妞妞,快喊爸爸,他是你爸爸。”我挣脱妈妈的怀抱,飞速跑回屋……

⑤父亲是一名军人,他所在的部队常年驻守边防,回家探亲的机会屈指可数。因此,年幼的我对他印象模糊,只觉得父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我对他有一种莫名的排斥感。

⑥父亲在家住了三天,就急匆匆地返回部队。八岁那年,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爸爸的部队里。

⑦又见到父亲,我拽着妈妈的衣襟,躲到她的背后。父亲握住我的手,紧紧地贴到胸前,眼里满是疼惜与自责。

我和父亲,如在两岸,隔着清清浅浅的溪。倔强的我用沉默来对抗爸爸的自私和不负责任,不肯叫他一声“爸爸”。多少个静谧的夜晚,父亲走进我的卧室,借着微弱的月光,他坐到床边,为我掖好被子。我侧着身子,假装睡觉,心里却十分厌烦。

⑨直到十岁的一天。学校召开运动会,要求我们自备运动鞋。父亲冒着大雨步行到市里,为我买回一双白球鞋。望着淋得透湿的父亲,我突然心里酸酸的,舌尖转了无数次的“爸爸”,终于脱口而出。

⑩日后年龄渐长,我慢慢理解了父亲。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是他的职责,既然选择了参军,就意味着奉献与付出。更何况,粗犷的他一旦柔情起来,竟让人心里溢满温暖。

⑪记得那一年我12岁,我们起了个大早,翻过两座山头,来到了人烟稀少的后山。这里黄花菜长势茂盛,遮住了一个个峭壁,美丽的花朵染黄了整座山,格外富有诗意。

⑫我松开父亲的手,如一只快乐的蝴蝶,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快乐地奔跑。父亲打开帆布袋,开始采摘黄花菜。半个小时后,父亲再抬起头时,不见我的身影,顿时吓出一身冷汗。

⑬父亲在波浪般的花丛中横冲直撞,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父亲终于发现了我,我不慎从峭壁坠落,被一截树桩挡住,我吓得浑身发抖。父亲拼命把我拉了上去,我紧紧地,紧紧地依偎在父亲的肩头,大声哭泣。

⑭多年以后,我仍然记得那个夏天,父亲背着“死而复生”的我,沿着弯弯的山路,唱着军歌回到了家。父亲用浑厚的歌声驱散了我内心的恐惧。那一刻,我冰冷的脸伏在他宽大而温暖的肩上,就像靠着一座坚实而温暖的大山。

⑮父亲喜欢读书,喜欢一边翻书一边诵读。

⑯上初中时,我不喜欢阅读,更不喜欢写作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仍坚持为我购买课外读物,《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塞满我的小书柜,父亲总是说:“书中有精神营养”。慢慢地我喜欢上了阅读和写作。

⑰现在,我偶有文章见报,父亲总是给予热情的鼓励,他笑着说:“书有尊严,读书人有尊严。”他用汩汩流淌的父爱,把情怯的我灌溉成一朵夏日玫瑰。不知从何时起,当年英姿飒爽的他腰杆已不再挺直,双鬓添了缕缕白发。父亲感慨地说:“你们长大了,我也老喽!”听了这话,我的心仿佛被狠命撞了一下。

⑱窗外又下起了雨,往事随着雨滴溅出记忆的水花。我在心里默默地感念,父亲用他坚实的臂膀,为我撑起了一片晴空。他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依靠。

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揉了揉眼”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不敢相信父亲回来的事实。

B.第⑧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生动地写出了我与父亲间的隔膜,语言生动形象,内容具体可感。

C.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情感先后经历了:排斥、厌烦、感动、依恋、崇敬、感念。

D.本文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按时间顺序叙述往事,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2.文章围绕父亲和“我”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请你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五岁时,父亲从部队回来探亲,我拒绝喊他。

八岁时,________

十岁时,________

十二岁时,________

上初中时,父亲为我购买课外读物,我喜欢上了阅读和写作。

3.结合语境,品味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1)我拽着妈妈的衣襟,躲到她的背后。父亲握住我的手,紧紧地贴到胸前,眼里满是疼惜与自责。

(2)这里黄花菜长势茂盛,遮住了一个个峭壁,美丽的花朵染黄了整座山,格外富有诗意。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D 2. 父亲夜晚为“我”掖好被子,“我”假装睡着; 父亲冒雨为“我”买来白球鞋,“我”终于喊了爸爸; 父亲带“我”去山上采黄花菜,“我”跌入峭壁被爸爸拉起。(围绕父亲和“我”概括,意对即可) 3.(1)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对父亲的陌生感和父亲的疼惜与自责(意对即可)。 (2)景物描写,交代自然环境的优美、富有诗意;渲染温馨、快乐的氛围,烘托“我”的愉悦之情;为下文“我”跌入峭壁埋下伏笔。 4.点题(或“与文题相呼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突出父亲是“我”温暖的依靠,表达“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重要语段,反映文章主旨的内容是一篇文章具体记叙的主要材料。文章详写部分常常是重点语段,是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D项“欲抑先扬的手法”“对父亲的愧疚之情”表述有误,文章表达的是“我”对父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文中围绕父亲和“我”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写了五件事;①五岁时,父亲从部队回来探亲,我拒绝喊他;②八岁那年,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爸爸的部队里,“少个静谧的夜晚,父亲走进我的卧室,借着微弱的月光,他坐到床边,为我掖好被子。我侧着身子,假装睡觉,心里却十分厌烦”;③十岁的一天,“父亲冒着大雨步行到市里,为我买回一双白球鞋”,于是“我”终于喊了爸爸;④十二岁那年,我们去山上采黄花菜,“我不慎从峭壁坠落”“父亲拼命把我拉了上去”并背“我”回家;⑤上初中时,父亲为我购买课外读物,我喜欢上了阅读和写作。据此概括作答。 3.(1)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我拽着妈妈的衣襟,躲到她的背后。父亲握住我的手,紧紧地贴到胸前,眼里满是疼惜与自责”一句中运用了动作和细节描写,“拽”、“躲”写出了“我”对父亲的生疏感,“握”、“贴”“眼里满是疼惜与自责”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疼爱和愧疚。 (2)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通常的答题模式是: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的内容+烘托的人物的心情。“这里黄花菜长势茂盛,遮住了一个个峭壁,美丽的花朵染黄了整座山,格外富有诗意”该句运用了环境描写,通过描写黄花菜的茂盛和美丽,渲染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衬托了“我”的愉悦,为下文埋下伏笔。据此链接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结尾在文中的作用,结尾的作用通常有: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文章的结尾中的“窗外又下起了雨,往事随着雨滴溅出记忆的水花”“他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依靠”照应开头和标题,是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我在心里默默地感念,父亲用他坚实的臂膀,为我撑起了一片晴空。他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依靠”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老山界》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⑪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符合文意(  )

A.表明红军战士虽浑身紧张,但因后有敌人追兵,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忘记害怕,激动不已。

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胆怯、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D.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境中仍爱开玩笑、说笑话、互相打趣的良好心态。

2.阅读文中相关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中“奇观”指怎样的景象?

(2)第①段和第⑦段写景的观察点分别是        ,暗示了老山界        的特点。

3.选文第⑪段作者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来写景,请仿照示例,再举一例。

示例:听觉描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写出老山界半夜的寂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注释)①邑人:同属一县的人。②谒():拜访。③泯:灭,消失。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但当涉猎____

(2)即刮目相待____

(3)未识书具____

(4)以钱币乞之____

2.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何陋 B.稍稍宾客父/意将隧入以攻后也

C.蒙辞军中多务/非淡泊无明志 D.结友别/人不知不愠

3.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父 异 焉 借 旁 近 与 之 即 书 诗 四 句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甲文的吕蒙让人“刮目相待”,乙文的仲永“泯然众人”,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写诗人离京东行。

B.诗的前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C.后两句写诗人辞官归隐,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本诗构思新颖,一改历代文人对花落泪的情调,表达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2.请你谈谈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的理解。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也是一首叙述了一个传奇故事的叙事诗。

C.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作有《自由颂》等,其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大。

D.那边走、漂亮,这两个加点词都是介词;安慰别人履行职责都是动宾短语。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使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

B.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一起唱了《明天我就成了你》这首歌。

C.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D.如今初中生近视问题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