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上的最后一课 胡一虎 ①父亲出生在安徽桐城一个...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上的最后一课

胡一虎

①父亲出生在安徽桐城一个比较富裕的地主家庭,是家里的二少爷。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在讲自己故乡的时候,最常讲起的就是他的母亲。自小失去母爱的父亲并没有因此失去爱心。每当收租的季节,父亲总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少年,尽其所能地帮助乡亲,“善良的二少爷”是父亲自小落下的好名声。

②“没有祖产,无祖可祭”,这是跟随国民党来台湾岛的外省人的隐痛。我始终没有问过父亲,他有没有后悔过。来到台湾后不久,父亲就与他的大伯父走散了。一个23岁的青年,一下子从一个地主家的二少爷,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

③不知道父亲有没有流过眼泪,总之在我懂事之时,父亲便已决定将一切深锁于心底。我看到的是一个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父亲,一个刚正不阿的父亲,一个正直廉洁的父亲。“心如松柏坚,性若金刚石,遇事讲是非,不为威武屈。”这是他的自咏。

④在我高三那年,发生了一件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因为那件事,我才走进新闻这一行。那一年我17岁,父亲已经从军中退役,在高雄市车船管理处做事。当时高雄的公交车是自动投币的,于是就有部分公交车司机作假,使一部分车票钱流到自己的口袋里。当时的公交车司机很多都有黑社会背景,所以一直没有人敢出面制止。父亲当时是主管稽查工作的,发现这一情况后,不顾朋友和家人的反对,坚持将贪污的司机查办到底。事情刚刚结束,父亲便遭到黑社会的报复,被人砍伤右臀,顿时血流如注,但他还是带伤忍痛继续追歹徒。在送他去医院救治时,我们5个兄弟姐妹惊慌失措,号啕大哭,父亲却淡然一句:“这是为正义而流的血,不必大惊小怪。”

⑤直至今日,这句话仍然影响着我的人生态度。

⑥随后的那段时间里,家里的恐吓电话响个不停,我至今还记得话筒那边传来的阴森森的声音:“我要杀你全家……”就连父亲经常骑的那辆摩托车,储油箱里也被人灌了硫酸,若发动车子便会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即便这样,父亲也没有低头。记得当时我还对父亲说:“别人的爸爸都聪明,只有我的爸爸最笨。”可是在心里,父亲的硬骨头却着实让我佩服。

⑦看着父亲身上的伤疤,我心痛之余,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虽然没法跟那些黑帮硬碰硬,但是我可以做一个新闻记者,去维护社会公正。父亲听说我的志愿后极力反对,他告诉我:“做新闻实在太累,我不愿你像我一样陷入是非圈里,你应该过一种安定的生活。”我当时笑着告诉父亲:“你放心,我绝不会像你那样,整天被黑帮追杀,我要圆滑一点儿。”可现在想来,我依然是做了父亲的翻版。我骨子里流着父亲的血,这也许就是基因的力量吧。

⑧父亲是2005年端午节因心肌梗死猝然离世的。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于2003年写的遗嘱:

⑨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这是出家人对人生的看法,其实我也是恍恍惚惚地生,恍恍惚惚地死,不过我要生得光明磊落,死得无声无息……

⑩我的骨灰坛,生前已买好,两旁的对联:生前为善不求报;死后但求子孙贤。望尔等勿辜负我的愿望。

⑪人生不过梦一场,夫妻、儿女都是前世因缘,此生缘已了,一眼万缘空。你们不必为我死去而悲伤,我也不必为你们牵挂,该去的就让他们去吧。何况我已走完这无怨无悔的一生,应该含笑而去。

⑫亲爱的家人,别了!永别!感谢你们为我生前身后所做的一切努力和辛劳!

⑬父亲用他最后的力量给儿子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课,教会我怎样从正面的角度看待生离死别。

⑭法国女作家尤瑟纳尔曾经说过一句话:“学会估算自己与上帝的距离,是非要到40岁不可的。”今天,40岁的我越来越频繁地出入殡仪馆——这个象征生命终点的地方,我却同时在这个地方开始了自己人生下半场的思索与感悟:人生的第一堂课就是死亡,只有这样才会懂得珍惜,才不会感到畏惧。

(《读者》2017年第15期)

1.以下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父亲的“自咏”巧用对比,突出表达了父亲坚强刚正、是非分明的人生信条。

B.第⑤段独立成段,强调了父亲对“我”的影响,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第⑥段“我”对父亲说的话,表明“我”对父亲不顾家人安危的行为心怀怨恨。

D.父亲的遗嘱用语凝练,富有意蕴,旨在突出表现父亲风雅潇洒、才华横溢的品质。

E.文章以叙述为主,适当穿插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2.“我”高三那年发生了什么事?“父亲上的最后一课”是指什么?请分别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我看到的是一个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父亲,一个刚正不阿的父亲,一个正直廉洁的父亲。(从修辞角度)

(2)父亲却淡然一句:“这是为正义而流的血,不必大惊小怪。”(从人物描写角度)

4.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父亲对“我”产生的影响。

 

1.BE 2.(1)父亲坚持查办有黑社会背景的公交车司机的贪污行为,即使被黑帮追杀、恐吓也从不低头。 (2)父亲离世前写了一封遗嘱,给“我”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课,教“我”正面看待死亡。 3.(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增强了语言气势,富有感染力。 (2)运用了语言(或神态)描写,具体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被黑社会砍伤手臂后的淡定从容的神情,表现了父亲刚正不屈、勇敢无畏的性格特征。 4.(1)父亲的善良待人、积极乐观、刚正廉洁的人生信条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态度。 (2)父亲的“硬骨头”精神影响着“我”的职业选择,使“我”选择了新闻这一行,勇敢地维护社会公正; (3)父亲的遗嘱使“我”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教会“我”正面看待生死离别,懂得珍惜,不再对死亡感到畏惧。 【解析】 1.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 父亲的“自咏”用的是比喻,把“心”比作“松柏”,把“性”比作“金刚石”; C.从“可是在心里,父亲的硬骨头却着实让我佩服”可知“我”对父亲的行为是敬佩的; D.父亲的遗嘱旨在突出父亲的善良待人、积极乐观、刚正廉洁的优秀品质; 故选BE。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首先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域,然后圈画出区域内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我”高三那年发生的事情在文章第④-⑦段,主要写有部分公交车司机作假,使一部分车票钱流到自己的口袋里,父亲当时是主管稽查工作的,发现这一情况后,不顾朋友和家人的反对,坚持将贪污的司机查办到底。事情刚刚结束,父亲便遭到黑社会的报复,即便这样,父亲也没有低头。据此可将此事件概括为:父亲坚持查办有黑社会背景的公交车司机的贪污行为,即使被黑帮追杀、恐吓也从不低头。联系上文可知“父亲上的最后一课”是指父亲2003年写的遗嘱,结合下文“教会我怎样从正面的角度看待生离死别”可知父亲2003年写的遗嘱教会“我”正面看待生离死别,这是一堂教“我”直面生死的课。 3.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需明确赏析的角度,其次结合运用的手法的作用及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1)句,“一个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父亲,一个刚正不阿的父亲,一个正直廉洁的父亲”连用三个相同的句式,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富有感染力。这三个句子写的都是父亲的优秀品质,故运用排比突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由此可看出“我”对父亲的敬佩。结合排比的作用进行分析。 (2)句,“这是为正义而流的血,不必大惊小怪”这句话是父亲说的话,故运用了语言描写,“淡然”写出了父亲说这句话的神态,故也运用了神态描写。联系上文可知这是父亲被黑社会砍伤手臂后的神态及说的话,由此看出父亲遭遇黑社会报复后的淡定和从容,父亲遭到报复还能如此淡定从容,认为这是为正义而流的血,体现了父亲的刚正不阿、勇敢无畏的性格。 4.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及文章主旨的把握。父亲对“我”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父亲的为人处世、优秀品质对“我”的影响,故解答此题,首先明确父亲的有哪些优秀品质,然后结合父亲优秀品质分析其对“我”的影响。结合第②段中的“每当收租的季节,父亲总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少年,尽其所能地帮助乡亲”可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结合第③段中的“我看到的是一个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父亲,一个刚正不阿的父亲,一个正直廉洁的父亲”并联系父亲面对贪污现象及黑社会的报复时的态度可知父亲是一个对生活积极乐观、刚正不阿、正直廉洁的人;结合父亲写的遗嘱内容可看出父亲是一个有着正确的生死观,不畏惧死亡的人;结合父亲的这些优秀品质来分析他对“我”产生的影响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六 十 而 耳 顺 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 不 逾 矩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逾____

(2)博学而____

(3)险躁则不能____

(4)年与时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中颜回的行为可用乙文中的“    ”一词加以概括。

(2)结合两文,简要写出你对“志”与“学”关系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给亲友的诗。当时诗人在巴蜀,对方在长安,所以说是“寄北”。

B.首句两个“期”字连用,一问一答,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C.“涨”字富有动态美,以虚写之景寄托深切的感情,婉转自然而又清新别致。

D.诗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同的时空交替在一起,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美好心愿?请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港珠澳大桥精神的重要精髓就是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在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进程中,使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每一个坚守在港珠澳大桥工作岗位兢兢业业的劳动者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quán释。每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放松。每个人都不断  甲  (A.雕刻 B.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艺,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  乙  (A.精益求精 B.千锤百炼)。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为加点字注音。

quán______  而不舍______

(2)在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  乙:____

(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在古代的等级制度下有尊卑高下之分,在唐代“左迁”指降职。

B.《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集,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

C.《皇帝的新装》是英国安徒生所作,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D.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假托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树木丛生,________。秋风萧瑟,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刘禹锡《秋词》)

(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夕阳西下,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谭嗣同《潼关》)

(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论语·子罕》)

(10)《论语》告诉我们,“学”与“思”要辩证统一,因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