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某校初中生做读书笔记情况调查表 是否做...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某校初中生做读书笔记情况调查表

是否做读书笔记

百分比

每读必做

3%

凭兴趣做

24.60%

老师要求做才做

57%

从不做

15.40%

 

(材料二)宋代诗人梅尧臣,外出时总带上一个小布袋,每当读到佳句妙语,就把它们写在纸片上,然后投入小布袋中。做学问时,便从小布袋中取出所记的纸条,或予以引用,或启发思维,终成一位出色的诗人。

据说,马克思为了学术研究,阅读和做札记的书籍就多达1500种以上,最终写成《资本论》。列宁读过的书上,常常写有眉批,还写了读书心得、内容摘要。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时,一直坚持做笔记,仅一本不很厚的《伦理学原理》上就写了万余言的评语。至于一些作家、编辑、记者,几乎都有自己的读书笔记本。

(材料三)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苏东坡的印象就是一个天才的诗人、词人,然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到自己的认识原来是这么肤浅。苏东坡的文章虽然名扬天下,但是仕途坎坷艰辛,四次被贬,屡遭迫害。但他却始终不改他乐观率真的天性。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都能苦中作乐。“酒足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如此悠哉游哉,比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洒脱,有过之而无不及。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阳光!

(小鱼:《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数据显示,阅读时能按老师要求做笔记的人数过半,而每读必做笔记的人最少。

B.从调查表中看出,大多数初中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做读书笔记,已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

C.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名家及一些文字工作者,在平时阅读中都很注重做读书笔记。

D.小鱼通过读《苏东坡传》,对苏东坡乐观率真、闲适洒脱的天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请归纳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3.综合以上材料,请概括做读书笔记的好处。

 

1.B 2.摘抄(内容摘要),做札记,写读书心得,做批注(写眉批、评语) 3.(1)积累资料,丰富素材;(2)启发思维,有助创作;(3)助力学术研究;(4)增长知识,加深认识。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 从“某校初中生做读书笔记情况调查表”可看出,学生每读必做笔记的人数才占3%,老师要求做的占57%,由此可看出学生未能积极主动地做读书笔记; 故选B。 2.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根据题干要求,答题的区域在【材料二】,找到名人做读书笔记的方式即可。如梅尧臣每当读到佳句妙语,就把它们写在纸片上,这是摘抄佳句妙语;马克思阅读时做札记;列宁常常写有眉批,还写了读书心得、内容摘要;毛泽东写读书笔记等。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3.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结合“做学问时,便从小布袋中取出所记的纸条,或予以引用,或启发思维,终成一位出色的诗人”可知读书笔记可以积累资料、启发思考、有助于创作;结合“马克思为了学术研究,阅读和做札记的书籍就多达1500种以上,最终写成《资本论》”可知做读书笔记有助于学术研究;从【材料三】小鱼同学所做的读书笔记可以看出做读书笔记还能增长知识,加深认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郑振铎《猫》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白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咛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象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⑪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⑫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⑬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⑭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⑮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⑯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⑰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⑱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⑲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⑳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我”断定是猫咬死芙蓉鸟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请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4.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上的最后一课

胡一虎

①父亲出生在安徽桐城一个比较富裕的地主家庭,是家里的二少爷。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在讲自己故乡的时候,最常讲起的就是他的母亲。自小失去母爱的父亲并没有因此失去爱心。每当收租的季节,父亲总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少年,尽其所能地帮助乡亲,“善良的二少爷”是父亲自小落下的好名声。

②“没有祖产,无祖可祭”,这是跟随国民党来台湾岛的外省人的隐痛。我始终没有问过父亲,他有没有后悔过。来到台湾后不久,父亲就与他的大伯父走散了。一个23岁的青年,一下子从一个地主家的二少爷,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

③不知道父亲有没有流过眼泪,总之在我懂事之时,父亲便已决定将一切深锁于心底。我看到的是一个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父亲,一个刚正不阿的父亲,一个正直廉洁的父亲。“心如松柏坚,性若金刚石,遇事讲是非,不为威武屈。”这是他的自咏。

④在我高三那年,发生了一件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因为那件事,我才走进新闻这一行。那一年我17岁,父亲已经从军中退役,在高雄市车船管理处做事。当时高雄的公交车是自动投币的,于是就有部分公交车司机作假,使一部分车票钱流到自己的口袋里。当时的公交车司机很多都有黑社会背景,所以一直没有人敢出面制止。父亲当时是主管稽查工作的,发现这一情况后,不顾朋友和家人的反对,坚持将贪污的司机查办到底。事情刚刚结束,父亲便遭到黑社会的报复,被人砍伤右臀,顿时血流如注,但他还是带伤忍痛继续追歹徒。在送他去医院救治时,我们5个兄弟姐妹惊慌失措,号啕大哭,父亲却淡然一句:“这是为正义而流的血,不必大惊小怪。”

⑤直至今日,这句话仍然影响着我的人生态度。

⑥随后的那段时间里,家里的恐吓电话响个不停,我至今还记得话筒那边传来的阴森森的声音:“我要杀你全家……”就连父亲经常骑的那辆摩托车,储油箱里也被人灌了硫酸,若发动车子便会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即便这样,父亲也没有低头。记得当时我还对父亲说:“别人的爸爸都聪明,只有我的爸爸最笨。”可是在心里,父亲的硬骨头却着实让我佩服。

⑦看着父亲身上的伤疤,我心痛之余,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虽然没法跟那些黑帮硬碰硬,但是我可以做一个新闻记者,去维护社会公正。父亲听说我的志愿后极力反对,他告诉我:“做新闻实在太累,我不愿你像我一样陷入是非圈里,你应该过一种安定的生活。”我当时笑着告诉父亲:“你放心,我绝不会像你那样,整天被黑帮追杀,我要圆滑一点儿。”可现在想来,我依然是做了父亲的翻版。我骨子里流着父亲的血,这也许就是基因的力量吧。

⑧父亲是2005年端午节因心肌梗死猝然离世的。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于2003年写的遗嘱:

⑨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这是出家人对人生的看法,其实我也是恍恍惚惚地生,恍恍惚惚地死,不过我要生得光明磊落,死得无声无息……

⑩我的骨灰坛,生前已买好,两旁的对联:生前为善不求报;死后但求子孙贤。望尔等勿辜负我的愿望。

⑪人生不过梦一场,夫妻、儿女都是前世因缘,此生缘已了,一眼万缘空。你们不必为我死去而悲伤,我也不必为你们牵挂,该去的就让他们去吧。何况我已走完这无怨无悔的一生,应该含笑而去。

⑫亲爱的家人,别了!永别!感谢你们为我生前身后所做的一切努力和辛劳!

⑬父亲用他最后的力量给儿子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课,教会我怎样从正面的角度看待生离死别。

⑭法国女作家尤瑟纳尔曾经说过一句话:“学会估算自己与上帝的距离,是非要到40岁不可的。”今天,40岁的我越来越频繁地出入殡仪馆——这个象征生命终点的地方,我却同时在这个地方开始了自己人生下半场的思索与感悟:人生的第一堂课就是死亡,只有这样才会懂得珍惜,才不会感到畏惧。

(《读者》2017年第15期)

1.以下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父亲的“自咏”巧用对比,突出表达了父亲坚强刚正、是非分明的人生信条。

B.第⑤段独立成段,强调了父亲对“我”的影响,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第⑥段“我”对父亲说的话,表明“我”对父亲不顾家人安危的行为心怀怨恨。

D.父亲的遗嘱用语凝练,富有意蕴,旨在突出表现父亲风雅潇洒、才华横溢的品质。

E.文章以叙述为主,适当穿插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2.“我”高三那年发生了什么事?“父亲上的最后一课”是指什么?请分别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我看到的是一个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父亲,一个刚正不阿的父亲,一个正直廉洁的父亲。(从修辞角度)

(2)父亲却淡然一句:“这是为正义而流的血,不必大惊小怪。”(从人物描写角度)

4.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父亲对“我”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六 十 而 耳 顺 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 不 逾 矩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逾____

(2)博学而____

(3)险躁则不能____

(4)年与时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中颜回的行为可用乙文中的“    ”一词加以概括。

(2)结合两文,简要写出你对“志”与“学”关系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给亲友的诗。当时诗人在巴蜀,对方在长安,所以说是“寄北”。

B.首句两个“期”字连用,一问一答,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C.“涨”字富有动态美,以虚写之景寄托深切的感情,婉转自然而又清新别致。

D.诗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同的时空交替在一起,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美好心愿?请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港珠澳大桥精神的重要精髓就是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在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进程中,使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每一个坚守在港珠澳大桥工作岗位兢兢业业的劳动者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quán释。每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放松。每个人都不断  甲  (A.雕刻 B.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艺,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  乙  (A.精益求精 B.千锤百炼)。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为加点字注音。

quán______  而不舍______

(2)在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  乙:____

(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