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别忘了给父母留一把钥匙》,完成各题。 别忘了给父母留一把钥匙 ⑴他大学毕业...

阅读《别忘了给父母留一把钥匙》,完成各题。

别忘了给父母留一把钥匙

⑴他大学毕业了,留在了故都南京工作。他依靠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一家企业当上了业务经理,在公司的奖励和自己的多方筹措下,年纪轻轻的他拥有了一套一室一厅的小户型房。只是还未娶妻生子,单身一人。在父母的眼里和乡亲们心里,他几乎就是方圆几十里地的模范和骄傲。

⑵他每天工作很忙,出差去洽谈业务、签约的时候很多。他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时间常回家看看,甚至是父母给他打电话的时候都经常会出现“你拨打的电话正忙”!如果是他打电话给父母,父母经常下地干活去了或者是串门去了,家里的座机没人接听,父母也没有买手机。于是,时间长了,和父母的联系渐渐少了。开始他还觉得很愧对父母,但日子多了,他似乎习惯这样。忙碌成了他推诿的借口。

⑶那一年冬天,父母正逢农歇时间,更是牵挂远方的儿子。于是大老远的来到了南京,按照他曾经留下的地址,几经周折找到了他居住的小区。而他刚刚出差去了几百公里外的城市,有一笔很重要的业务要谈。

⑷他的电话响了,他把电话摁掉了,这时候他正在和客户洽谈业务;二来是他觉得电话号码很陌生。忙完工作,他心想处于礼貌,应该回个电话。

⑸“我是你的邻居,你的父母来看你啦,你什么时候回家?”电话那头说道。

⑹邻居?在他的眼里还是陌生人。现在的大城市不都一样,各顾各家,极少去互相了解。哪怕是邻居最多是见面点点头,算是问候吧。这年头,城里人谁还去串门,谁还去邻里间拉家常!他只记得隔壁住的是一对中年夫妇,其他的一无所知。

⑺“哦,你让我父母接电话好吗?”他心里还是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⑻“是我,小庆,你今天回家吗,我和你父亲来看你啦。”电话里传来母亲熟悉的声音。

⑼“你们怎么不提前打电话告诉我啊?”他心里有点责怪的意思。

⑽“打啦,打啦,你的手机老是正忙,我们就直接来了。我们想你啦。”母亲不紧不慢的说。

⑾“我马上回来,你们在邻居家等我。”他匆匆的赶往机场。

⑿当他焦急的赶到机场的时候,又接到公司安排,他要继续留在那里洽谈另一笔更大的业务。领导早就有提拔他当总经理的意思,只要这笔业务谈成了,总经理的位置一定是他的。他心里想了很多,终于决定留下来。父母以后可以常常看到,但升职的机遇不一定常常有。

⒀他不得不再次打电话给陌生的邻居,希望邻居照顾他的父母几天,哪怕的算工资或者的加保姆费也行。还好邻居答应了他。

⒁这回,一谈就是一个星期。让他欣喜的是业务谈成功了,总经理的任命书也同时下达了。当他心急火燎的赶到家的时候,父母已经回老家去了。

⒂他轻轻的敲开邻居的门,也是第一次敲开他们的门,邻居把他父母留下的包裹递给他。

⒃他打开父母留下的包裹里面掉下一封母亲留下的便条:小庆,我们都知道你很忙,但我和你父亲都想你,你买了新房,你父亲执意要来看看。很不凑巧,你不在家。不过你的邻居夫妇俩很热心,还老说要给你介绍一个媳妇,但我们也不好意思多打搅。知道你一切都好后,我们不想打搅你的工作,我们回老家了。老家的门坏了,你父亲换了把新锁,怕你回家打不开,留了一把钥匙给你,还有一包你最爱吃的家乡大红枣……

⒄这张便条,刺痛了他。他为什么不记得留一把钥匙给父母呢?他的家和父母的家有什么区别呢?他捧着父母留下的红枣,看着母亲留下的钥匙,终于再也止不住的泪如泉涌。那把钥匙像一把利剑深深的刺进了他的内心,刺得他心如刀割!

⒅他第二天抛下了所有的业务,踏上了回家乡的火车,他决定要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希望这个‘亡羊补牢’的举动还来得及……

(1)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下列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六段划线句子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因工作的忙碌而变得很淡漠。

B.本文运用对比手法,把事业的成功和亲情的淡漠形成对比,用事业的成功衬托亲情的淡漠。

C.“希望这个‘亡羊补牢’的举动还来得及”从心理上表现了他急于回家给父母一把自己家门的钥匙。

D.本文写作目的是通过“把自己门上的钥匙留一把给父母”,告诉大家要学会感恩父母。

(3)“他捧着父母留下的红枣,看着母亲留下的钥匙,终于再也止不住的泪如泉涌。”流泪的原因是什么?他此刻的心情怎样?

 

(1)本文讲了一个毕业的学生因为事业忙碌而忘记与父母联系、父母看望却进不了家门留下关心的便条而顿感内疚的故事。 (2)C (3)流泪的原因是:父母永远不会忘记对他的细腻关爱,而他却因为自己的事业忙碌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对亲情的冷漠。 心情是:痛心、内疚、自责。 【解析】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记叙了一对父母千里迢迢来南京看望他们事业有成并且买了新房的儿子,结果孩子因为在外地洽谈业务不能及时回家,没有给父母留钥匙,所以父母最终返回老家的故事。引发读者对亲情的深层思考。 (1)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然后按照“人+事+结果”的模式概括故事情节,本文中的主人公是“他”;事件是他的父母去南京他的新房看望他,但是因为没有钥匙不得不返回老家;结果是他心生愧疚,回家接父母来住。可据此回答。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有误,根据上下文的语句可知,“他决定要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是他“亡羊补牢”的举动。 故选C。 (3)考查学生对情节的理解能力。第一问通过“他不能留钥匙”和“父母给他留钥匙”的对比,能够分析出他“泪如泉涌”的原因,父母一直想着他,怕他回家没有钥匙进不去门,但是他的心里并没有考虑到父母,甚至让父母在不熟悉的邻居家苦等自己,这是何等的不孝顺,因此他内心充满愧疚和自责。第二问可在理解他流泪的原因基础上,以及“终于再也止不住的泪如泉涌”、“刺得他心如刀割”等语句得出他痛心、内疚、自责的心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开在橡皮泥上的鲜花》,按要求回答问题。

开在橡皮泥上的鲜花

①在我的抽屉里,有一束用橡皮泥制作的鲜花。红的花瓣,绿的叶子,经历了岁月的侵蚀,它已变得干枯,毫无生气。但我总是舍不得扔掉它。每当我看到它,总觉的它就如最初绽放的那般美丽,那般动人,每每让人动容。

②说起这束花,其实也不过是我众多教师节礼物的一个而已。而且,制作这束花的主人,也并非擅长手工者,而是一名普通的有点调皮的小男孩。

③至今想起那个小男孩,我还有点想笑的感觉。因为一个小孩子,嘴里成天唱的都是齐秦的《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尤其是那句: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好像是他的最爱。空旷的校园内,你常常会听到他的与众不同的歌声。每次听到他的歌声,我总在心里说:孩子,你有齐秦的狂野,但怎来他的沧桑。

④确实,他把这种狂野继承到了极致。因为除了唱歌,别的什么都不主动干。课不好好上,作业不好好做,每次上课,左瞅瞅,右看看。写作业,更是纠结。每个老师提到他,都是头疼,我也是头疼。他就像每个老师教育生涯中的癌症,无药可治。无药可治的病,当然是观望了,老师把他放在了最后一排。

⑤奇迹出现在那次早读课上,那天,我让学生预习的是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在教室里配乐朗读,或许是民歌的粗狂豪放感染了他,或许是孩子们酣畅淋漓的朗读打动了他,他第一次站起来加入到了朗读的队伍,并且用手在桌子上打击着节拍,我没有阻止他,也没有批评他,而是默许他和我们一起朗读。那种情景,他就好似一个乐队的指挥,而我们,就好像是在他的指挥下高歌。我们好像一同回到了北朝,在空旷的牧场上高歌……

⑥下课以后,他找到我,要我把这几天语文上课前领诵的机会交给他。在这之前,我规定语文上课前不唱歌,让学生轮着领诵古诗词。我答应了,那几天,你总能听到校园里回荡着朗诵《木兰辞》的声音,那悠扬的声调,在空气里穿越,落在你的心底,就像一片羽毛拂过。

⑦一个孩子,找到了他喜欢的东西,他原有的狂野似乎有所发泄,而且是以这种快乐的方式。他沉寂的生命,终于找到了自己绽放的形式。

⑧有时候在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哪有一种是相同的呢?海是汹涌的,溪是潺流的。每个生命都有它绽放的形式。而孩子,更是不同的个体,我们必须学会静候花期,等待每朵花的绽放。正如有人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⑨而我,等到了花开!

(1)标题“开在橡皮泥上的鲜花”在文中指什么?

(2)品味第 ④、⑥段画线句,说说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他就像每个老师教育生涯中的癌症,无药可治。

②那悠扬的声调,在空气里穿越,落在你的心底,就像一片羽毛拂过。

(3)说说第 ⑧段“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是什么意思?

(4)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把这种狂野继承到了极致”表现了小男孩对唱歌的痴迷程度。

B.“我”舍不得扔掉一束橡皮泥制作的鲜花,是因为它最初的美丽。

C.本文对小男孩的变化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孩子因为喜欢的东西而绽放时的美丽。

D.“我”对小男孩的情感由“想笑”到“头疼”到感叹,表现了一个老师对小男孩的关注。

(5)如果让你给此文再拟写一个题目,你会用什么题目?简单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1)此节选段选自名著     ,原名     ,作者是     

(2)这是发生在什么途中的事情?它就是著名的什么事件?

(3)通过读名著全文,你认为这些战士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不少于三点)

 

查看答案

阅读《答谢中书书》和《天镜园》,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天镜园浴凫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笋必道此,轻舠飞出,牙人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天境园中的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镜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⑥轻舠: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船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歇                     若乘空

③猿鸟鸣                     ④有惭愧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沉鳞跃    负势

B.自康乐来    可为师矣

C.山川美    园丁划小舟拾

D.未复有能其奇者    年时驰

(3)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水的清澈明净。

B.(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器官进行描绘。

C.(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查看答案

阅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任选一联品析其如何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句子的是:__________

(2)崔颢的《黄鹤楼》中__________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3)由名句“__________”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使至塞上》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

(5)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_____

(6)八方各异气,_____。曹植《梁甫行》

(7)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