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下列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3)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4)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_____________,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其一)
(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礼记·虽有佳肴》)
(7)《卜算子·咏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梅花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这也是作者陆游的人格写照。
(8)《桃花源记》中运用借代修辞,选取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传达出桃花源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追求便捷,享受便捷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身坚守的东西。
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思: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等。
请以“不该丢失的 ”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先补充完整题目。(2)观点明确,论证合理。(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正值感恩节,校学生会准备出一期“献给母校”的专刊。主编邀请你以一个初三毕业生的名义为“感恩”栏目写一段话,向在三年的学校生活中帮助和关爱过你的人表示感谢。请你从班主任、任课教师、校医、保安、食堂工作人员等人中任选一个,表达感谢的心意。
要求:①语言要准确得体,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②字数不超过100字;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人的玉石情结
①中国是美玉之国,玉器是华夏民族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玉,因其坚硬的质地、清晰细密的纹理、温润的光泽,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又因为其稀有、得之不易,而更加珍贵;加之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文人墨客对其文化内涵的赋予,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作为中国人权力的象征、身份的标志和财富的体现而源远流长。
②玉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在人类文明尚处于酝酿中的原始社会,玉首先就作为权力的象征而存在。在原始的宗教祭献活动中,人们在巫师的带领下,簇拥在象征上天意志的玉器面前,走向神圣的祭坛,祈求神灵把福祉降临到他们身上。《周礼》中记录了六种被称为“瑞”的玉器---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璜、玉琥,统治者用它们来祭拜四方天地。此时,玉是代表与天对话的法器,代表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对玉器的膜拜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安定。
③在封建社会,玉对于权力的表现越来越系统化和制度化。中国古代社会是阶级意识很浓厚的社会,各阶级各守本分而不僭越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这一点在玉文化上有很明显的体现。玉器的颜色、大小、造型都象征着不同的等级,至高无上的天子用权力获得最上层的宝玉,不同品级的官员也依据权力大小而获得不同品质的玉器,不同官衔的人佩戴不同的玉佩,行走时根据玉佩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官员的等级,闻其声,知其人就是由此而来。战国时代的和氏璧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它价值十五座城池,为了争夺它,秦国和赵国险些发生战争。君主拥有最宝贵的玉器,就代表着他拥有至高的权力,所以他们不惜发动战争来争夺玉器。
④同时,玉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我们的民族历来有一种很坚固的文化信仰,叫“执身如玉”,人们以玉的品质作为自身德行的标准。玉,由于其自然属性,加之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历来受到士大夫、文人雅士的厚爱。他们常以玉喻身,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同身份的人,佩戴不同质地的玉来寻找同类;一个人的修养和身份,也通过他所佩戴的玉器来直观的表现。中国古代的君子在佩戴玉时,他们的行为要更加的庄重和恭谨;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姿态不能太过倨傲,走路的步幅也不能太大,而最理想的境界是,在举手投足间,让玉器相互碰撞出清脆而有节律的声音,仿佛这种清脆的声音代表着这个社会的主旋律,能净化人的灵魂。
⑤生成了亿万年的玉,遇到了中国人之后,才变成了通灵宝玉。而具有人类所有的美好品性的中国人,把玉看作了民族的精魂。因为玉也具备了人类所向往的所有的美好的品性,温文、宁静、含蓄、纯净、坚贞和正气。“君子比德于玉”,是中国人一句古训,是中国人与玉一见倾心的真情流泻。中国人活着,像玉一样,去世了,最神圣的悼念,也是“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玉最让人称道的品质还在于玉永远不折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玉最让中国人感动的品性。玉碎了,碎了还是玉!中国人把玉看作了民族魂,近百年不折不挠奋斗,中国人有的就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维持着自己的尊严。具有玉的精神的中国人,是永远也不可战胜的。
(选自《中华文本库》 ,有删改)
1.文章主要从哪两方面说明中国人的玉石情结?
2.结合文章分析中国人喜爱玉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表述。
3.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中画线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翻浆的心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 ”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1.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
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3.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4)_____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5)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6)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7)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8)_____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