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找出语段中一个错别字并改正。
古代多真男。愚公欲移山,始龀(____)之子跳往助之,而让两山一措朔东,一措雍南。周亚夫军细柳,军吏gòu(____)弓弩,让天子按pèi(____)徐行。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根据下列的材料作文。
我们如今到了初三了,有人说:音体美老师可以“生生病”了:还有人说:与考试无关的课和活动都可以停了;更有人说:中考了,离开分数我们什么都不是。很多年前体育测试分已经加入了中考总成绩,现在很多地区音乐关术也进行了等级测试,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会影响初中生的升学。
针对以上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②观点明确,言之成理;议论要言之有据与观点一致;思路清晰,论证合乎逻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美学
李汉荣
①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都说:她的手艺好。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②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③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的,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会很伤心。
④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穿戴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庄重。
⑤在我的童年,穿新衣必是在盛大的节日,比如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者每一块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⑥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⑦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地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其他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幕下来。外要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特着。总然会看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有纷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出现在地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⑧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⑨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让它们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也是她密密的心情。
⑩直到令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留给我的这件文物。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本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
(选自2019年8月29日《新华日报》有删改)
1.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求好看的美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求搭配的美学;
(3)外婆绣花,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中“样式”有哪些含义?
3.从描写的角度,结合原文和加点的词语赏析下列的句子。
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
4.文章最后一段中饱含着作者的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让科学家走上红地毯
凌河
①“红地毯”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你看,这几天不是又有咱们的明星去戛纳走了红地毯吗?但前些天却还有一条红地毯新闻,值得我们放眼——就在上海,两名小有成绩的少年“创客”,跟着诺奖得主、两院院士,走了一回“红毯秀”,受到少男少女的欢呼和追捧——这样的红毯秀,上海已有百名科学家、科技“大咖”走过。
②“让科学家走上红地毯”,因为它的针对性,所以应当赞赏。之前的风气有些问题,社会价值失衡也失准,红地毯也好,大荧屏也罢,一度要给明星们通吃全包。在这个“娱乐至上”甚至“至死”的流行下,从公众的关注到青少年的未来志愿职业选择,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几乎完全让位于一夜千万金的影星、歌星与笑星。
③很多年前,杨振宁与一位影星同机到达,为后者接机的影迷粉丝听闻此讯,竟问工作人员“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杨振宁后来为青少年所知,多半也是因为和翁帆的姻缘,却不是因为“宇称不守恒”哦!又比如当年霍金来华,一群记者追着他的轮椅追问“你有几段情史”?那是完全按照“娱乐新闻”的八卦套路在“拷问”啊。媒体招聘,大学生将新中国报业的前辈范长江答成“著名笑星”,那是把他当成了插科打诨的潘长江;至于小编们一路错下去,把袁隆平变成了版面上的“表隆手”,那是真不知道我们几亿人吃饱肚子背后的大功臣啊!
④所以现在让原本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走上红地毯,让他们走到少男少女面前,让他们站到镁光灯下,舞台中央,让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粉丝们的欢呼与追捧,是一件别开生面的好事!
⑤但话又说回来,科学家毕竟不是娱乐明星,他们的“红地毯”,更主要的应该在“枯燥”的实验室。科学研究是创新艰难百战多的战场,是“在崎岖的小路上艰苦攀登才能达到光辉顶点”的苦活,是要安于寂寞、甘于默默无闻的“十年冷板凳”,科学家内心的创新冲动和激情,他们多年孕育而又忽如其来的头脑灵感,不容外来的干扰和冲击,鲜花、掌声和舞台,恐怕并不利于“铁杵磨成针”的攻关哦——所以“红毯秀”可以走一走,但千万不要过多地打扰和“诱惑”科学家们。
⑥现在舆论诟病人们只知明星不知院士,这也要一分为二。我们的社会价值倾向确有问题,像一对明星的婚礼动辄上亿,而我们的科学家却还有蜗居斗室的情况,这种“倒挂”应当纠正。另一方面,公众中对于科学家的知晓度不高,恐怕也与科技攻关的特殊规律有关——邓稼先远去罗布泊近20年,连他夫人都“不知”他去了哪,去干啥,更不要说公诸于天下了。其实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当年钱学森、王淦昌、邓稼先们都干了些什么,创造了何等伟大的事业,还是不能全告诉“少男少女”们啊。这也是科学家知名度会远不如连一夜红杏都要扒出来给你看的“明星”的一个原因吧——不是一个维度,不能简单类比。科学家的巨大成就感和荣誉感,全然不在于“无人不晓”以及有多少百万“×粉”哦!
⑦科学家的收入,现在还不能与他们的劳动付出和创造的价值相匹配,必须要从上到下重视解决,但完全依靠计划经济的“分配”制度看来不行,这是要靠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转化,靠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才能真正使科学家“富起来”,同时也要从制度上和结构上加强对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转让和应用。
⑧最后说一句,让小有成绩的少年“创客”,“小荷才露”就去走红地毯,他们能不“忐忑”吗?他们真的将来成得了邓稼先吗?我在欣喜之余,多少有一点杞忧。
(《解放日报》2019年6月11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③段有何作用。
3.结合全文,说说人们只知娱乐明星不知科学院士的原因有哪些。
4.文章最后说“我在欣喜之余,多少有一点杞忧。”“欣喜”和“杞忧”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宣帝时,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起,二千石①不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问:“息盗何策?”遂对曰:“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②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③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改容曰:“选用贤良,固将安之。”遂曰:“臣闻治乱民如治乱绳,不可急也。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遂乃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④焉。
(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那太守。②赤子:百姓。③潢池:即池塘。此指渤海那。④尉安牧养:安抚管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御史举龚遂可用(_________) ②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唐睢不辱使命》
③上许焉(_________) ④俟其欣悦(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愿终守之,弗敢易!(《唐唯不导使命》)
②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3.从文中找出渤海左右郡盗起原因的句子。
4.用自己的话说说龚遂平息盗乱的举措有哪些,表现龚遂是怎样的官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侯庙①
(唐)杜甫
遗庙丹青②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①武候庙:诸葛亮辞别刘禅,最后一次北伐病死军中《五丈原),后多地建庙祭祀,此处在夔州。②丹青:两种颜料,此指诸葛亮绘像。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句表现的景象。
2.简要分析一、二句中“落”与“长”的妙处。
3.最后两句写出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哪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