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女儿枕 ①母亲抱过来一个枕头,说:给你枕。 ②我接过来细看,然后大笑。这枕头,拳...

女儿枕

①母亲抱过来一个枕头,说:给你枕。

②我接过来细看,然后大笑。这枕头,拳头大的蓝圆顶,用数十年前流行的女红工艺“拉锁子”,各勾勒了两片南瓜叶,一朵五瓣花,三根卷须子。整个枕头,两头粗,中间细,娇俏,喜庆。娘的手极巧,若是出身富贵,那便是整日不出绣楼,绣香袋、描鞋样、给哥哥兄弟做丝绫覆面的鞋;即使出身寒门,纳鞋底啦、绣花啦、用高梁杆做盖帘啦、给小娃娃做老头虎鞋啦,无不拿得起放得下。

③农村苦寒,这几年她都和老父亲一起搬来依附我过冬,刚开始还颇有精神地说我买米费钱,买面费钱,买东买西一概费钱,还想替我当家,我坚决不让。她爱闹,我爱静,她轻浅,我沉重,我们母女,真是天生的眼不对睛。今天我颈肩疼痛,卧病在家,渐觉烟气笼人,呛咳流泪,回过神来,劈破音地大叫:“娘——娘——”“喀嗒”一声门响,母亲从她的卧室里冲出来,一选连声地说:“坏了坏了!”不用她说我也知道坏了。撑着爬起来,出去看,她在热花椒水!忘了关火!看着被烧得通红的铁锅,我摁着疼痛的颈椎,口气怎么也轻松不起来:“花椒水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可用可不用,以后把这道工序省了!不要再熬了!”我的母亲好像没听见,开油烟机,开水龙头,开窗,冰冷的西北风扑面迎士兀自检查炉灶,排查隐患,过一会儿才随口问:“你熬花椒水干嘛?”她扭过头来,看了我眼,说:“我想给你做臭豆腐……”

④那一眼让我的心霎时间如同刀割——她那张皱纹纵横的老脸上,是满满的       

⑤什么时候,她这么老了?

从我记事起,她的两颊就酡红平展,像枚光壳的鸡蛋。可是现在她脸色灰黄桔干,脸上是纵横的沟壑,嘴巴可笑地向里瘪着——安了假牙后特有的情状——老婆婆相。可是今天熬花椒水被我禁止,明年,谁知道又会以衰老为由,禁止她的什么技能?我享受堆饭的机会,就像拿在手头的钞票,只能是越花越少,越花越少。

⑦母亲,你觉得你的老是可耻的,你的无力让你无能为力,可是你的面前是你亲生亲养的女儿,你情不自禁露出的惭色是对我的鞭挞和斥责。

⑧我的自责闪现,她马上把惭色收敛,像是冰皮快速没入水面,把注意力转到我脖子上面,试探地揉一下:“疼啊?”

⑨我不在意地闪开:“没事,老毛病。”时至今日,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我已经不再习惯和哪怕是亲生父母的任何触碰。我这个冷情冷心冷肝冷肺的女人。

⑩“哦。”她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

⑪我吃饭,午休,午休完毕起来做事,一气埋头到傍晚。她进来了,抱着这个枕头,说,给你枕。我抱着它,又笑又疼。天知道她怎么戴着老花镜,拈着绣花针,针走线缔,做这项对于七十岁的老人来说十分浩大的工程!我决定不用它睡觉,要安放茶室,当成清供,明黄的榻上它安详横陈,如同青花瓷盆里水浸白石,九子兰生长娉婷。

⑫可是她说:“要天天枕着睡觉啊,治颈椎病。”

⑬母亲又走了,轻手轻脚地回她房间。

⑭暮色四合,一室俱静,岁月柔软。

⑮我搂着枕头,像接着一笔横财。

1.文章以“女儿枕”为题有怎样的作用?

2.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文章内容,请在选文第④段横线上填入一个两个字的词语,体现出人物当时的心理状况。

(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但第⑦自然段人称却发生了变化,这样变化有何好处?

4.有人认为第⑮段画蛇添足,行文至⑭段即可结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1.线索;“女儿枕”表面上是指母亲专门为女儿缝的枕头,实际上还包含了母亲对女儿的爱意,以及女儿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暗含中心。(能具体地分析内容和情感) 2.(1)羞惭 羞愧 愧疚…… (2)外貌描写,写出母亲年轻时与现在面容的不同(通过对比)突出了母亲的衰老,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 3.运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接抒情,感情更加强烈。抒发了“我”因母亲的自责而愧疚辛酸的情感,体现出我对母爱的理解。 4.【示例】是画蛇添足:第⑭段写出夜晚的寂静,烘托与母亲相伴的岁月的美好温馨,(深化中心)。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不是画蛇添足:“横财”为意外之财,这里指70岁的老母亲亲手绣成的枕头,既让我意外又让我感动,含蓄地点明文章的中心,照应标题开头,结构严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对题目的理解。对含义的理解可以从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两方面分析。题目的作用一般是:象征意义;语带双关;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线索;文眼;揭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新颖。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可知,本文围绕“女儿枕”行文,是全文的线索;“女儿枕”不仅指母亲为“我”做的枕头,更是“一笔横财”,是母亲对“我”浓浓的爱,包含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暗示了文章中心。 2.(1)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结合第三段语境分析,我卧病在床,母亲想给我做臭豆腐,熬花椒水,却忘了关火,烧坏了锅,面对我的指责,母亲这时脸上的表情是愧疚的,不该忘记关掉火。可据此填写词语。 (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从我记事起,她的两颊就酡红平展,像枚光壳的鸡蛋。可是现在她脸色灰黄枯干,脸上是纵横的沟壑,嘴巴可笑地向里瘪着”是外貌描写,描写对象是母亲,通过对比我小时候母亲的脸颊与现在年老时的灰黄枯干,突出了母亲日渐衰老的模样,表达我对母亲的疼惜。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叙述方式的作用的理解。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有:便于对话、抒情、感情交流;能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切感。通读全文,并联系上下文,可知本文第⑦段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文章语言更加亲切,自然,感人,更容易让人体味到“我”的自责与愧疚,更便于抒发自己的情感——对母亲的爱。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段落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段落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结尾说“我搂着枕头,像搂着一笔横财”,“横财”是指意外之财。但文中是指我对母亲给我做的枕头感到意外,因为它是自己70岁的老母亲亲手绣成的,所以十分珍视。年轻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母亲无所不能,等她们老了之后,又处处觉得她们不合时宜。可是终会有一天,我们会像作者这样,被母爱深深感动,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天下之大,唯有妈妈的爱才最完美无瑕。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并照应标题开头,所以不是画蛇添足。如果觉得应该删掉,可结合“暮色四合,一室俱静,岁月柔软”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叫座的不叫好,叫好的不叫座”成为我国电形市场的怪现象,不少电影因为明星效应收获高票房,但剧情粗糙。业界普遍认为,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但内容、品质的提升并未保持同步。内容和质量是电影的核心,仅靠明星、特效画面吸引观众,最终会使观众厌烦。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指出,中国电影产业要在反思中进步,不能单方面追求数量的增长,更要从创作端发力,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促进中国电影持久健康发展。

摘编自《新业态激活文化消费新动能》

(材料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走出去”成績巨大。无论以产品的数量、质量还是市场来衡量,中国都是电影大国。但中国电影“走出去”,不只是“中国产品”走出去,更要实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走出去。从这点看,中国电影“走出去”如何从量的粗放型发展到质与量的共同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和海外商业院线发行的中国电影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标准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较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第二种是一般性地展示了中国元素和故事,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关注中国。目前,第二种影片占大多数,且票房较好;第一种影片应是未来中国电影努力的方向。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电影创作者要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民族传统中汲取精华,提炼和融合为影片的中国元素。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的同时,更要努力传播中国精神,展现当代与时俱进的中国形象。名列2018年海外票房前列的《红海行动》以反恐和撤侨为中心情节,生动刻画出当代中国军人的精神凤貌;《战狼Ⅱ》《湄公河行动》等影片以独特的中国元素、创新的讲述方式,引起更广范围的情感共鸣。同时,“一带一路”给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与广阔空间,中国电影也可借助于国家战略的东风,加快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

(摘编自《用中国故事吸引世界观众》)

(材料三)新华社长春9月8日电(记者刘硕、赵丹丹)以“信仰、情怀、担当”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8日在长春举行。论坛期间,与会电影界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影“新力量”的贡献日益突出。2018年以来,中国电影保特了良好的发展梦头,优秀作品不断出现,电影市场增长迅速。很多影片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创作上的提升和进步,反映出“新力量”创作者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功力更加深厚和成熟。中国电影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青年创作者始终坚守信仰,把个人的创作理想和艺术追求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之中,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沃土之中,用更多好作品传承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

(摘编自《中国电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容和质量是电影的核心,明星效应、特效画面难以吸引观众,影片质量已成为决定票房高低的关键。

B.《红海行动》《战狼Ⅱ》《湄公河行动》等电影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们符合“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的需求。

C.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加快国际化。

D.我国优秀电影作品不断出现、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与电影“新力量”创作者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功力更加深厚、成熟有很大关系。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中国电影要想讲好中国故事,一是需要展示__________;二是要传播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及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不见月    曦:太阳 B.沿溯阻    绝:阻断

C.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始:开始 D.于时冰皮始   【解析】
融化

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B.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服之间皆有喜气。

C.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服之间/皆有喜气。

D.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瞰/之间皆有喜气。

3.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写出(甲)文中夏水和(乙)文中春水的特点。

 

查看答案

选出对诗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都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B.春天景致本应是鸟语花香,可是《春望》中的花却有泪,鸟也惊心。这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C.《登高》颔联集中表现了要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D.两首诗的尾联都出现了诗人的形象,头发花白,面色苍老。前者是因为没有收到家信,后者是因为悲秋之情。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

(2)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杜牧)

(3)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 (《雁门太守行》李贺)

(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 (《浣溪沙》晏殊)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经历磨难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中国古代不同年龄的称谓不同,“而立、知命、弱冠、耳顺”是按照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B.不同节日有不同的“饮酒”习俗:五月初五端午节喝雄黄酒,传说可以驱邪解毒:八月十五中秋节喝柱花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古代记月,用“孟”“仲”“季”依次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仲夏、季秋依次指农历一月、五月、九月。

D.本学期,学校成立了摄影小组,小明送了一副对联以示祝贺: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同学们纷纷表示此联恰到好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