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文原句填空。
(1)天上的明星现了,______________。(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2)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君问归期未有期, 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7)《论语》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奇特,借月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要求答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一首 诗(体裁),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说说它广为传诵的原因吗?
(甲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文)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看,窥视)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退);及走,(狼)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悬诸树而蚤(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拂晓,黎明)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B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祸患)之,亦可笑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及走,又从之( 行走 ) B.直十余金( 同“值” )
C.两狼之井如故( 原来 ) D.其一犬坐于前( 狼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不如姑悬诸树而蚤(早)取之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情节都围绕屠户和狼的斗争展开,故事的开端点明的时间都是天快黑的时候,地点部是途中,甲文表现的是屠户和两只狼的斗争,乙文表现的是屠户和一只狼的斗争。
B.甲、乙两文在故事的发展部分都刻画了屠户的心理活动,所用的相同的一个词是“ 惧 ”。
C.甲、乙两文在刻画屠户的同时,也刻画了狼,两文都表现了狼的贪婪狡猾的本性。
D.甲文中的屠户刀劈两狼突出了他的勇敢、警觉,乙文中的屠户最终取得胜利显示了他的机智聪明。
4.把(甲)(乙)文中A、B两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甲)(乙)这两则故事的结尾段有何相同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1.下列句子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怎样做到“习”呢?
B.“学”与“习”的关系是什么呢?
C.“习”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快乐呢?
D.“习”对于社会有什么意义呢?
2.下列对文中第④段加点词“书奴”的理解,最恰当的项是( )
A.只是学习知识,没有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B.只是一味死记硬背,最终沦落为书的奴隶。
C.不会探索书本中未知的奥秘,无法体会探索乐趣。
D.一味钻在书中丧失了自己,成为书的附庸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人们熟悉的《论语》篇章引出“习”的意义,点明文章的论点。
B.第③段指出通过“习”可以激发新思路,发现探索的乐趣。
C.第④段先从反面论述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的道理,然后又从正面阐述了只学不“习”,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
D.第⑤段指出“习”可以使人们体验到解决实际同题所带来的喜悦。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
B.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C.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写的《狼》出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D.莫怀戚的《散步》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爷爷给孙女一包花生,疼爱地说:“乖,多吃点,你外婆家的花生不如咱们家的好吃!”
B. 市里最大的中医药店门口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恙,宁可坐闻百草香。”
C. 激烈的比赛结束了,校园电视台的小记者采访亚军:“请问刚才的比赛你尽力了吗?”
D. 小张考砸了,同学小王安慰他:“不要难过,你上次考试不也一样是班上的倒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