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车灯 管秋实 ①凌晨,外面还一片漆黑,客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车灯

管秋实

①凌晨,外面还一片漆黑,客厅就传出窸窸窣窣的穿衣声。那是父亲又在套他那身“装备”,一件老式军大衣,一副承受了不知多少风雪的护膝,一只因日晒雨淋而斑驳不堪的头盔。几分钟后,父亲会跨上那辆老旧的摩托车,打开车灯,奔赴数十里外的学校——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

②曾经,我以为父亲如那辆摩托车的车灯,两道光柱直刺暗夜,照亮前方的路,而我,只需轻轻一抬腿,就能潇洒地跨过,踏上平坦大道。这个想法一直伴随了我好多年。

③经过父亲的悉心指导,我考入了县城最好的学校。家离学校很远,如果住校,开销肯定不小;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窘迫的家境更不允许。父亲四下打听,得知一位亲戚家在县郊有一间空房,便与亲戚商定,暂时借住。

④学校与住处一南一北,仍然有一段不短的路程,怎么办?父亲略一思索,大手一挥:“这点苦算什么,我送你!”从此,每天早晨,父亲都帮我裹严实,送我上学,然后自己赶往学校上课,风雨无阻。(甲)

⑤班级有些同学家境殷实,汽车接送都是“标配”,“四轮子”风不透雨不漏,而车灯更为明亮。与其相比,父亲的摩托车则灰头土脸。(乙)渐渐地,每当跨上父亲的摩托车,我心里就感到特别憋屈。我开始抱怨,为何别的同学条件优越,而我找个住处都难;为何同学们穿着一件件名牌,而我只有一身校服;为何同学家的车灯那么明亮,而父亲的车灯却如此昏暗……(丙)

⑥终于,压抑爆发了。那天,父亲的摩托车车灯坏了,天黑路滑,一不小心,我们父子连人带车摔在路边的田野里。我爬起来冲着父亲大吼,心中的那股怨气一下子喷涌而出。(丁)父亲一声不吭,满手的泥巴,默默地抹掉粘在脸上的草叶,走上来拍去我身上的泥土。

⑦借着远处微弱的路灯光,我瞥见父亲身上穿了多年的棉袄被划出一道新口子,内囊翻了出来,一块块旧棉花已硬结成块,黄里透黑。眼前的一幕像一根针扎在我的心头,我羞愧、懊悔、自责。我凭什么与同学攀比吃穿?我有什么资格抱怨自己的家人能力有限?而我又为何不能像父亲那样去奋斗?

⑧这一摔,倒下的是躯体,站直了的却是精神。

⑨从那时起,我学习的内驱力与日俱增,那摔坏的车灯在鞭策我奋力前行。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我作了发言:“我的父亲是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每天坚持用一辆破旧的摩托车接送、奔波,是他的简朴、执着、坚韧深深地影响了我,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路。”台下,父亲摸摸鼻子,故意地咳嗽几声。

⑩会后,我前所未有地拥抱了一下父亲,并催促说:“爸,赶快把摩托车的车灯修好吧!”

⑪父亲说:“不需要修了,你已经在心里装上了一盏更亮的灯!”

(选自《意林》,有删改)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我茫然、埋怨、嫉恨……

A.(甲) B.(乙) C.(丙) D.(丁)

2.品味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和要求简要作答。

(1)我爬起来冲着父亲大吼,心中的那股怨气一下子喷涌而出。(赏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2)眼前的一幕像一根针扎在我的心头,我羞愧、懊悔、自责。(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第⑧段单独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

4.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5.请简要说说本文标题的作用。

 

1.C 2.(1)“一……就”、“一下子”表现“我”怒气爆发的速度之快,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一直以来压抑在心中的茫然、埋怨、嫉恨等情绪突然发泄而出的状态,表达了“我”内心的怨恨之情。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眼前的一幕”比作“一根针”,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在瞥见父亲破旧棉袄内的棉花已硬结成块,黄里透黑时内心的刺痛,表现了“我”反省自己行为后内心羞愧、懊恼、自责之情,对父亲充满了心疼。 3. 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承接了上文“我”和父亲摔倒的情节,引出下文“我”奋力前行的内容。 4.①勤劳俭朴:他每天凌晨套上“装备”,骑着老旧的摩托车,奔赴学校;棉袄穿了多年,里面的棉花已硬结成块,黄里透黑。②疼爱子女:悉心指导“我”学习;每天早晨,帮“我”裹严实,送“我”上学;“我”冲他发火时,仍为“我”拍去身上的泥土。③执着坚韧:每天早晨,风雨无阻送“我”上学,从不间断。 5.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交代文章主要内容:父子间围绕“车灯”发生的一系列事情④“车灯”象征了父亲的品格,父亲的品格如车灯般明亮,指引着“我”前行。 【解析】 1.考查还原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甲处,前面主要讲父亲“风雨无阻”地送“我”上学,此时“我”内心不应“茫然、埋怨、嫉恨”, 乙处根据后面句中的“渐渐地”“憋屈”等词,可知此时“我”心中有落差,略感不满。丙处,根据前面句中出现的三个“为何……而……”,可知此时“我”心中是“茫然、埋怨、嫉恨”的。丁处,上文说“我”积压的怨气喷涌而出,故此时“我”的心中是充满怨恨的,但并不“茫然”。据此,答案选C。 2.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题干要求从哪一方面进行赏析,有针对性的作答。 (1)首先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一……就”表示两件事时间是前后承接;“一下子”表示短暂的时间。然后结合语境可知,这两个词语写出了“我”怒气爆发的速度之快。最后从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心理刻画等角度入手,可知通过加点词语非常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一直以来压抑在心中的茫然、埋怨、嫉恨等情绪突然发泄而出的情感状态,强烈表达了“我”内心的怨恨之情。 (2)通过作者将“眼前的一幕”比作“一根针”,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表达效果上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在瞥见父亲破旧棉袄内的棉花已硬结成块,黄里透黑时内心的刺痛之感,进而写出了 “我”反省自己行为后内心羞愧、懊恼、自责之情,引出了对父亲情感上的转变,由怨恨变为心疼。 3.考查对语段在文章中作用的分析能力。分析语段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题干中已有提示。结构上要结合语段在文本中的位置来分析,第⑧段属于中间语段,中间语段在结构上一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之所以独句成段,是为了突出强调语句的内容。上文中写到连人带车摔在田野里,“我”冲父亲发火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下文写“从那时起”“我”的转变。所以从内容上来看,则是承接了上文“我”和父亲摔倒的情节,引出下文“我”奋力前行的内容。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解答时,根据本文主要情节,进行归纳和概括。从文中第①段“他每天凌晨套上‘装备’,骑着老旧的摩托车,奔赴学校”和第⑦段“棉袄穿了多年,里面的棉花已硬结成块,黄里透黑”,可以看出“父亲”具有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从文中第③段父亲悉心指导“我”学习和第④段“每天早晨,帮我裹严实,送我上学”以及第⑥段“我”冲他发火时,仍为“我”拍去身上的泥土,表达出父亲对孩子的关心疼爱;从文中第④段父亲“每天早晨,父亲都帮我裹严实,送我上学,然后自己赶往学校上课,风雨无阻”和文中第⑨段“是他的简朴、执着、坚韧深深地影响了我”可以看出父亲的执着坚韧。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5.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首先掌握标题的一般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往往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解答时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阅读全文可知,“车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写作手法上,起到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在文章内容上,交代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父子间围绕“车灯”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在表达意象上,“车灯”象征了父亲的珍贵品格,从文中可知,在“我”的成长中父亲一直在帮助着“我”不断前进,父亲的品格也如车灯般明亮,指引并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据此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小明同学拟了份邀请函,画线词语有三处表达不得体,分别是    (填序号即可)。

张老师您好。我校文学社拟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③莫大荣辛。本应光临④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届时我们一定冼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2)邀请函中出现两处有错别字的词,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成          改成   

(3)在互动环节,张老师出了一个趣味题:在不考虑平仄的情况下,以“白浪河”为上联,最适合用作下联的一项是(  )

A.仰天山    B.蓝宝石    C.杨家埠    D.青云山

(4)张老师的专题讲座结束时,作为活动的主持人,你将怎样评价和致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查看答案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甲)宋江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兄弟,他如今犯了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了!”……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宋江道:“哥哥,你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我便回去了。”

(乙)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衷心愿平,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道:“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

(1)(甲)段选文中,“天大罪”中“”对应的汉字是____,(乙)段选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是____,“昏昧”一词的意思是____

(2)(甲)(乙)两段选文分别表现出宋江________的性格特征。

(3)下面是《水浒传》中的四个经典情节,请写出与之相关的主人公名字。

A.血溅鸳鸯楼____  B.大闹野猪林____  C.浔阳楼题反诗____  D.沂岭杀四虎____

(4)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

A.(甲)(乙)两段选文均选自《水浒传》,作者是罗贯中,写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B.(甲)段选文中两个加点的“休”字,都是“不要”的意思。

C.(乙)段选文中提到的“满江红”是词牌名,词在宋朝达到鼎盛阶段。

D.(甲)(乙)两段选文中画线句末尾的感叹号,都是表达惊讶感叹的语气。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李商隐《无题》)

③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写山中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⑥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天下人发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⑦李白《行路难(其一)》中最能表现作者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作文。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社会,讲究文明礼仪、懂得恭敬谦让对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请以“学会礼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体裁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故乡的芦花

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棱棱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蔑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美的工艺品,竟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1.作者突出描写了水乡女子哪些动人的生活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请分析“芦苇”在本文中的作用。

3.你对水乡女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

4.文章结尾说故乡的芦花“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这句话饱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