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得也

(2)万钟于我何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把“鱼”比作“义”,用“熊掌”比作“生”,以鱼与熊掌类比,生动形象,自然而然地引出“舍生取义”的议题

B.文章赞美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C.文章末段采用对比论证,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舍义”接受和批评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

D.文章巧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现了孟子议论语言的磅礴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他们的言行和结局印证了文本中孟子的哪个观点,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链接材料)先贤舍生取义传千古,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让人缅怀;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令人景仰。

观点:

启发:

 

1.苟且、益处 2.原先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困贫苦分人感激我的恩德却接受了。 3.A 4.观点:舍生取义 启示:舍生取义是迫不得已的,生命对于个人来说诚然非常重要,但是要违反做人的原则而苟活于人世间那比死还要难受。对于个人来说,舍生取义就是寻求心灵上的安宁。对于社会来说,舍生取义的目的是抑恶扬善,抑恶扬善的结果是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加:古今异义词,益处。 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乡:同“向”,先前、从前;穷乏者:穷人;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A项中把“鱼”比作“义”,用“熊掌”比作“生”理解是错误的,故选A。 4.考查拓展迁移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孟子的观点,然后要理解链接材料的内容,对照分析体现孟子的观点主张。《鱼我所欲也》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链接材料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朱自清的民族英雄气概。两个人物都是舍生取义的先贤。第二问谈启发,要结合“舍生取义”的观点,联系实际生活作答。如,对于中学来说,在集体利益前个人利益是微不足道的,换句话说就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在国家危难面前,要奋不顾身,敢于奉献和牺牲,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才会昌盛。此题开放,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高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同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文学常识填空。

欧阳修,字 _________,字号醉翁,晚年又号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林霏开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负者歌途        而泻出两峰之间者

C.西南诸峰        醉能同

D.醉翁意不在酒    山僧智仙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文章第三段描写了几个画面?请按照描写的先后顺序把各个画面依次写下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滤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扬杖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一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给他寄去——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2.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说说文章第⑩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

4.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

(2)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欲说还休。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

(5)中国古典诗词美的令人陶醉,“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是苏轼的美好祝福;“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的凌云壮志;“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范仲淹的思念之情。

(6)《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发奋苦学,不慕同舍生华丽打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个人物,概述与其相关的某一故事情节。

(2)《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是清代小说家谁的著作,他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展示了什么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上面选段出自《艾青诗选》中的哪篇诗?表达了什么主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