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例文: 乐 西方哲学家曾说:“人只要拥有欲望,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在这世界上每个人无不透过各种方式与管道追求“快乐”,有满足口欲的快乐;有金榜题名的快乐;有功成名就的快乐,芸芸众生对快乐的定义都不尽相同,那快乐到底是什么? 有一本书写到:一位住在充满喧嚣和车水马龙城市的大富翁,他事业顺利,开了一家大公司,当上董事长,以外界世俗的眼光看来,他的确是一个“成功”的人,照理说他应该很快乐,但,他一路走过艰难的路程,背后付出的代价却不为人知,内在的他并不如想象中的快乐。反观,一位住在乡下,过着恬淡生活的农夫,他的生活步调很慢,每天过着怡然自得的日子,他拥有规律的作息,平常下田工作,与水牛打交道,和牛犁做朋友,从外在看来他并没有庞大的金钱与丰厚的社会地位,但他的内心却拥有最纯净、最真实的快乐。对这两个人而言,相差的不只是背景、金钱与社会地位,而是千金难买到的“快乐”,所以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他的内心是充满喜悦与满足的。 快乐是一种心灵的满足,在悸动时带来的喜悦,许多人总认为快乐是建立在电视与电脑的声光刺激中,透过电视节目与电玩游戏得到满足,殊不知在追逐快乐的过程中却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在茫然中迷失自己,犹如一艘帆船在暴风雨中找不到方向,随着海浪飘忽不定。 当你在打球时,靠着关键性的一球赢得最后的胜利;当你在弹琴时,突破瓶颈,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曲,赢得掌声;当你在写书法时,完成一张没有瑕疵的旷世巨作;当你在画图时,拿着画笔恣意挥洒,勾勒出一幅完美杰作;当你在考试时,顺利完成整张考卷,取得高分,这些都是经过一番的努力所得到的成就感,经过尝试取得的果实是甜美的,这种感觉是令人快乐的。 快乐像是被锁在一个盒子里,开启快乐的钥匙,存乎个人的内心,只有经过努力,不断试验,才能打造出一把心中理想的钥匙,希望你身边的人也可以拥有快乐的钥匙,打开心中的大门,同时也可以引领那艘帆船突破狂风暴雨,冲破黑暗与困境,看到一丝丝亮光,在暮色中依然伫立,那是一座屹立不摇的灯塔,名叫——快乐。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首先,审题。材料中给了三句话,可以根据每句话的意思进行立意。第一句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这句话突出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立意:要从兴趣出发来生活;要尊重兴趣;要寻找自己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兴奋剂等。第二句是梁启超的话,突出了负责任会给生活、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快乐,突出了责任在人生中的价值,由此可以立意:负责任能够带来快乐;要正确看待责任;在负责任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等。第三句是艾芙·居里的话,突出简陋的工作条件不影响工作的快乐,显然是因为这工作是其所热爱的,故可知这句话突出了客观的环境、条件不会决定人对工作、对事业的热爱,由此可立意:真正的快乐不受客观环境影响;真正的快乐来自热爱等。可以把三句话放在一起考虑,三句话都涉及到“快乐”,兴趣、责任都会带来真正的快乐,而客观环境对于快乐的影响是微小的。由此可立意: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兴趣、责任;人不能被客观环境所制约,要追寻真正的快乐等。其次,文体。议论文或记叙文都可以。记叙文要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和“快乐”“责任”“兴趣”等相关的素材进行行文,选取素材时要选自己有切身体会的,有比较多思考的内容,抓住小的细节来展现生活的真实,给读者以联想和共鸣的链接点,这样才能丰富文章内容。议论文在选材时,要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都有,道理论据可以选择材料中内容,文章也可以适当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论述,中心论点要明确,可以用分论点来论述中心论点,以议论为主,不要过多的陈述事例,而是针对事例进行分析和点评,突出自己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语文老师让同学们每天练字10分钟,个别同学对此有些想法,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很快就要到来,键盘输入必将代替手写,这练字的时间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吗?对此,你怎么看?请联系自己练字的心得,也可参考以下温馨提示,说说你的见解。

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条理清楚;(2)字数在150-200字之间。

温馨提示:

(1)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心若定,何事不可为。

(2)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清·蒋骥《传神秘要》

(3)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重,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查看答案

记叙文阅读。

种子的意义

①“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认识钟扬的人都会引述他生前常说的这句话,这也成为他53岁生命的一个注脚。

②钟扬,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5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0岁到中科院武汉植物所工作,33岁任副所长(副厅级),36岁放弃副所长职位到复旦做一名普通教授,次年援藏。16年里,跋涉50多万公里,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边,到处都留下他忙碌的身影。

③一所名校的知名教授,为何放弃高大上的科研,不远千里奔赴西藏?“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是抱着崇高使命来的。青藏高原是国家最大的生物“基因库”,但由于环境恶劣,这个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从来没有被盘点过。钟扬想把这个最大的生物“基因库”真正建立起来,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

④在艰险的考察路上,没有旅店,就裹着大衣睡在车上;每逢大雨、冰雹天就躲在山窝子里;他们的车曾被山上滚下的巨石砸中,曾抛锚在荒原在高原多次……17种高原反应,钟扬一个不落的全部出现过,但他从来不说,永远是“我没事”,然后把氧气袋让给比他更年轻的学生。有一次去阿里,七天没有吃过一顿热饭,靠干饼、火腿肠、榨菜度过。一路上,他喘气非常严重,学生劝他多休息,他说:“你们爬得动,我就爬得动。”

⑤16年里,在钟扬和他的团队地毯式的搜寻中,他们收集了1000余个物种、4000多个标本、4000多万颗种子,彻底填补了世界种子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采集的高原香柏已提取出抗癌成分;追踪数年,最终寻获“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

⑥去世前两年,在经历了一次脑溢血后,医生告诫他必须马上终止援藏。他说:“我戒酒可以,但是戒不掉西藏。”

⑦藏波罗花是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的沙石地上的一种高山植物,喜光、耐寒、耐贫瘠,它们几乎贴地而生,但一钻出地面,就全情投入,迫不及待地盛放。除了可供观赏,它的根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人们说,钟扬就是一株藏波罗花。

⑧种子终会生根发芽。更让钟扬高兴的是,他在西藏大学播下了“另一类种子”。不舍得给自己多花一分钱的他,个人出资组织了80多名藏大学生赴上海学习,鼓励藏大老师申报国家级项目。这些年,自掏腰包给藏大师生的扶持,加起来至少几十万。钟扬深知,西藏这个地方,资源丰富,研究人员却很少,因此,人才培养势在必行,特别是藏族学生的培养尤其重要。藏族学生起的作用,是其他人所达不到的。在他眼里,藏族学生是西藏地区科学研究中留得下、靠得住、用得上的生力军。他鼓励藏族学生读研究生、博士。那些基础薄弱、研究没有方向的学生,他最终都会收到自己名下,一个个谈心、指导,这些学生后来都能顺利毕业。援藏16年,钟扬培养了6名博士、8名硕士,并帮助西藏大学建立了植物学研究的“地方队”,在进化生物学领域与日本、欧美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西藏大学也拿到了第一个生物学自然科学基金。

⑨忙碌的科研、教学之余,钟扬对大众科普教育事业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先后出版了《基因计算》等科普著作、译著九部,录制了“植物家族历险记”“种子方舟”等科普教育节目。17年来,钟扬总是时不时出现在上海科技馆或者自然博物馆的各个角落,有时是评审专家,有时是科学顾问,有时是科普活动的主讲人……不管多忙,只要找他,他基本有求必应。

⑩“5·18博物馆日”,原来的专家来不了,他就来救场。从西藏回来,凌晨三点多飞机才到,上午9点他就拖着拉杆箱准时出现在会议室里。他不问这个活动观众水平怎样,小学生还是大学生,20人还是200人,这些他都不在意。他还改变博物馆解说词,要让孩子们乐看爱听:“自然界中,任何一对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都堪比一场激烈的军备竞赛……试想,追赶你的是一位百米飞人,除了拼尽全力奔跑之外,你还有其他逃脱招数吗……还是去看看非洲大草原上迅猛的猎豹和敏捷的羚羊吧……”

⑪有人问钟扬:“你堂堂一个大学教授,干嘛花这么多时间来给小朋友做科普?”钟扬回答:“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是要从小培养的。现在让他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

⑫2017年9月25日凌晨5点多,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的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⑬钟扬去世后,他的学生说“钟扬老师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支柱。开始我每次上理学院三层楼梯的时候,都不敢抬头看墙上,因为墙上挂着老师的照片。但是现在,每次上那个楼梯,我就告诉自己,我今天干了什么,我下一步要干什么,老师永远在那里看着我们。”

⑭在他的宿舍里,人们看到了几条牛仔裤,那几乎是送给拾荒者都会遭到嫌弃的。其中一条是钟扬花29元在地摊上买来的,一直在穿。裤裆处补缀着密密麻麻的补丁,而且都经过不止一次的缝补,两腿中间磨出了泛白的布料经纬,膝盖处是彻底撕裂的大洞。这些裤子诚实地记录了它们主人生前的辛苦和美德,记录了他的行动和工作时的状态——长时间地走着、蹲着、跪着或者坐着,在高原嶙峋的岩石上,在支离的浅草和荒滩上。

⑮“100年以后,我肯定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是我们的种子还在,它会告诉我们的后代有关生命的故事。”

⑯2018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钟扬的颁奖词是“立心天地厚”: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1.文中的“种子”及其“意义”都有丰富的内涵。阅读文章,完成表格。

种子

意义

植物的种子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使人们对科学感兴趣,热爱科学研究

 

 

2.自选角度,赏析第⑭段画线句子。

裤裆处补缀着密密麻麻的补丁,而且都经过不止一次的缝补,两腿中间磨出了泛白的布料经纬,膝盖处是彻底撕裂的大洞。

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项是(  )

A.第②段运用议论笔法,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钟扬一生的重要经历,写作技法相当高妙。

B.第④段写到考察路上的艰险,属于环境描写,描写了高原环境的险恶,衬托考察过程的艰辛和考察成果的珍贵,同时表现了钟扬不畏艰险、以身作则、关爱学生的崇高精神。

C.第⑤段多处列举数据,具体展现了钟扬和其团队的工作成果。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是钟扬及其团队十多年的艰辛付出,无怨无悔。

D.第⑬段引述钟扬学生的语言,从侧面体现出钟扬对学生的影响之深。

E.①③⑮等段多次引述钟扬的原话,展现了钟扬的真实想法,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表现了钟扬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同时使行文起伏多变,结构上更加紧凑集中。

4.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们把钟扬称作“藏波罗花”的原因。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探究“钟扬精神”的主要内涵,并写出探究结果。

(链接材料)2018年3月29日,中宣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的称号。“时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组织宣传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时代楷模充分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充分体现中华传统美德,是具有很强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的先进人物。时代楷模事迹厚重感人、道德情操高尚、影响广泛深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C.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D.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说明文阅读。

青出于蓝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于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劝学》,后人也常用由此衍生出的成语“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者后人超过前人。可是,从科学角度探究,你知道“青出于蓝”的本义吗?

②在荀子那个时代,“蓝”指的是以菘蓝草为代表的蓝草植物,可作染料;“青”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颜色“蓝色”,是从蓝草中提炼而成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中国古代用的染料,大都来自于植物、动物以及天然矿物,而植物染料最为普遍。古人将染料原色分为青、赤、黄、白、黑,称之为“五色”。其中的青色染料,就是从菘蓝、蓼蓝草等植物中提取的靛蓝染料。

③以菘蓝草为代表的植物,虽然被我们称之为“蓝草”,但是它们的花却颜色各异,或紫红色,或艳黄色……其叶子则呈绿色。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它们与蓝色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其实这些植物能作为染料原料的,是它们的叶子。这些植物的叶子中有种叫做靛甙的物质,含有这种物质的绿叶经过发酵后,会与糖化酶或碱溶液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羟基吲哚酚。经过处理后生成的无色羟基吲哚酚,发生氧化作用,再发生缩合反应,最终生成了一种蓝色的沉淀物,这就是植物染料——靛蓝。古人最初通过简易的发酵,然后用石灰来水解大量发酵后的菘蓝叶子,才能提取到少量的靛蓝染料。明代以后,蓼蓝等植物被大规模用作靛蓝的原料。后来发明了酒糟发酵法,进一步提高了植物染料的产量。

④几千年来,靛蓝作为染料普遍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今天,这种植物染料在很多地方的工艺品制作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甲)蓝草中制取到的靛蓝产品除用于染色外,也可药用。靛蓝产品含有多种成分,当其中的靛蓝成分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后,也就成了一味中药——青黛。青黛性寒、味咸,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等功效,主要用于温病热盛、斑疹、吐血、咽痛口疮,还可治疗小儿惊痛、蛇虫咬伤等。

⑤中国的靛蓝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口到西亚,并流传到了欧洲,向东则传到了日本。在化学合成靛蓝染料出现以前,中国的靛蓝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享有盛名。(乙)1897年,德国化学家拜耳通过化学方法成功合成出的化学靛蓝染料,以原料充足、生产简便、纯度高、易贮运、使用方便等优点后来居上,迅速普及开来,使我国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植物靛蓝染料黯然失色,逐渐走向了衰落。

⑥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注意到有机染料工业带来的诸多弊端。合成靛蓝染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机化工原料会导致工人急性或慢性中毒,对周边人群的呼吸道、中枢神经及肝脏也有一定的伤害。同时,工业生产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些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痛定思痛之余,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低毒性的天然染料,植物染料又一次得到了人们的青睐与肯定,它也恰逢其时地再次显示出自己的独特魅力,重获新生。

1.下列对第⑤⑥两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靛蓝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享有盛名。

B.化学靛蓝染料的出现曾经使植物靛蓝染料黯然失色。

C.合成靛蓝染料生产过程中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D.人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注意到有机染料工业带来的诸多弊端。

2.下列对短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青出于蓝”,对“青出于蓝”的文学与科学意义进行了生动说明。

B.第②段采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青出于蓝”的本义。

C.第③段中加点的“大量、少量”两词,说明了古人最初提取靛蓝染料时,产量很低。

D.第③-⑥段依次介绍了靛蓝染料的提取方法、靛蓝的功用、中国靛蓝染料的兴衰。

3.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甲)(乙)中的哪一处?请具体闸述理由。

浙江温州苍南一带就是利用靛蓝来制作“夹缬”而颇负盛名。其他地区的苗、瑶、侗、金等少数民族,至今也仍然在用蓼蓝所制取的靛蓝,通过扎染、蜡染等方法来加工民族工艺品,展现出了靛蓝无可替代的魅力。

(注)①夹缬(xié):用雕版夹染印花技术制成的锦、绢等丝织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束焉,庋藏焉,曰:“姑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①庋(guǐ):放置、保存。②通籍:出仕,做官。做了官,名字就不属于“民籍”,取得了官的身份,所以说“通籍”。③素蟫(yín):指蛀食书籍的银白色蠹虫。素,白色。④灰丝:指虫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孙弃者无论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B.束焉/可二黍许(《核舟记》)

C.异日观/其欢悦(《送东阳马生序》) D.有所览/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B.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C.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D.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虚线的句子。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认真研读文本。思考本文和《送东阳马生序》这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有何相似之处。宋濂和袁枚两位大学问家的求学经历和性格各有什么共同之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