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后答题 某杂志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子女讲得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

阅读材料后答题

某杂志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子女讲得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涵盖中国的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内容。父母的这种期待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三句话不断重复达到的教育效果却是极其片面的,是停留在一个落后于时代精神的低层面上的。

1.读完以上材料,相信你深有感触。请你就三句话中的某一句话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谈谈认识。

2.你的家庭教育内容或许与以上材料所述类似,或许根本不同。能简单介绍你们家庭的教育特点吗?请用“……既……又……而且……”的句式表达。

3.教育是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在三年初中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时,请你从教育的角度给班主任写下你的惜别赠言。

 

1.我认为中国家庭教育中“没出息”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没出息”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会挫伤孩子进取的积极性,让他幼小的心灵感觉自己确实不行,于是自暴自弃。比如,我在体育方面没有特长,经常不及格,妈妈说我没岀息,我就越发的怕运动,越发的怕体育,现在是越来越差了。 2.我的家庭教育特点是既宽松又民主而且愉快。 3.老师,你是辛勤的园丁,浇灌了我成长;你是智慧的工程师,为我建起理想的大厦。临别之际,泪水迷蒙了我的眼睛,真诚的道一句,老师,谢谢你! 【解析】 1.本题考查依据材料内容发表观点的能力。作答本题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明确,然后陈述理由,理由要充分,最后得出结论。从“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这三个教育特征中选择一个,结合自己实际写出它们的负面影响,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中国家庭教育中“听话”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丧失个性和创造力。“好好学习”这种教育使孩子只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其他素质,发展不健全。“没出息”这种教育,伤害孩子的自信心,使其自暴自弃。结合以上观点任选一句作答,语言表达要通顺,有理有据,有说服力。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表述内容能突出自己家庭教育的特点,在句式上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内容不需要太长。如,我的父母既在意我的课堂学习成绩,又关心我的课余爱好,而且还经常带我出去玩,让我做到了劳逸结合。 3.本题考查赠言的拟写能力。临别赠言,是写于分别之时,注意题干要求从教育的角度给班主任写下惜别赠言,语言要生动优美,内容要表达出班主任三年里对学生的照顾和付出,表达出对老师的依依不舍和感激之情。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的三年初中生活已接近尾声,心中对您充满了不舍与感激。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您对我们的爱像暖流一样温暖着学生的心,也像熊熊热火,照亮我学习的前程。不知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我还会不会再一次幸运的遇到像您这么优秀的老师,在这里,我想对您说,谢谢您对我的教育。老师,您辛苦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阅读。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1.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屋舍俨然:   (2)并怡然自乐:        (3)来问讯:    (4)豁然开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

B.①问今何世            ②由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焉              ②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5.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查看答案

阅读说明文,回答下列问题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踏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踏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启动与之相连的发电机。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1.用“‖”在下面段落番号间划分这篇文章的结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选文介绍了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4.第④段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第③段中加点的“据专家介绍”能否去掉,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银行里的男孩

(美国)菲利普·罗斯

一天,我到西大街某银行的一个小型储蓄所准备开个新账户。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男孩继续引起我的兴趣的是下面所发生的事。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

“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的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没有达到取出他的钱的年龄。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银行里的男孩”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请简要概括。

2.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2)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

4.文中“我”的“插一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5.综观全文,你看出“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品读古代诗文,能让我们在感受艺术意境的同时,亦陶冶思想情操。“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引领我们欣赏早春的美景; “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为我们呈现了壮丽的边塞风光;“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是王勃对即将离别的友人的真诚劝慰;“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是苏轼对相隔两地亲人的深情祝福;当“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孟子主张“__________________”,在国家受辱、生灵涂炭之际,文天祥悲壮地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