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近大白山
朱明东
①大兴安岭有名山,有顶无尖,体高态峻,南陡北缓,西高东低,半山以上浑浑圆圆,积雪难融,皑皑呈状,故曰大白山。
②车出呼源小镇向西南行驶不到十分钟,大白山就赫然入目。我之前认为,在大兴安岭不会找到太高的山,几百米高就算不错了。在湖北那些年,经常有人问我:你们的大兴安岭高吗?我都如此作答。可眼前的大白山,海拔明显超过了千米。算我孤陋寡闻吧,轻视了大兴安岭的山,而今给了我补课的机会。走近它,走近它,我大步地向山前走去。
③大白山不是一下子陡起来的。山脚下一条两千余米的简易栈道平稳地往山上铺,缓缓的,人在上面走,很轻松也很舒服。不说女人在上面多出款款相,即便是男子在上面走,也多出了一份风雅来。可舒服没有保持多久,栈道就走完了,山也忽然有了坡度。刚才的树还是高大挺拔,可越往上走,树的躯干与姿态都发生了变化。树林先是像好蓄长发的老者,浓浓密密的,落叶松、樟子松、杨树和桦树等树木拥拥挤挤,姿态万千。攀着攀着,高个儿的树少了,矮个儿的树多了,树已不是一棵棵或者一片片,而是一丛丛的了。乍一看,它们就像一盆盆静态的景。原来这就是偃松灌丛和赤杨偃松灌丛啊。这些没高度的树在渐起的坡上不似植着,倒像给山坡盖上了一床被。它们互相较着劲往上长,在山石突兀处与高大的树一样,迎送风雪沐浴星辰,故也勃勃耐看。
④大白山树茂石盛。石盛之山,要么有花岗岩要么有火山岩,而大白山二者均有。放眼望去,凡有裸石,其貌虽苍然,却无奇丑厥状。山路向上,树丛稀疏处,宽宽地裸露出大大小小的岩石,白的黑的黄的褐的散散乱乱,一块块如风化了的魂湮没了的躯,似断了的刀挫了的锋。蹲下身随意拾起一块石头,凉凉的冷,让你感知到大白山上有雪未消融。
⑤寻雪,雪一定在乱石上方。石上有寒意,寒意养冰雪。雪还真的出现了,不是一捧一捧,而是那种雪结着冰、冰压着雪状。一片一片的,白得让人心动,白得让所有岩石化成银块块银坨坨。大白山真的成了银山。正涌起一份欣喜,四下却起了雾。起初那媚着的阳光,渐渐消失在清冷的空间。
⑥大白山的云雾是出了名的美,很多摄影爱好者常以能拍摄到大白山的云雾而得意。云有形,雾无状。大白山的云雾出于林中没于林中。通常云起时,雾就敛于林中,一旦时机成熟就涌了出来,伴着云一起白团团地在山腰处游动起舞。我在云雾间行走,山路却开始逼仄。坡有些陡,额上的汗多了起来,却无热感。温度向与高度成反比,越往上攀,身上越觉得冷。刚上山时,还是T恤衫,现在只好将外衣从背包里拿了出来。雾起起伏伏,一团一团,一片一片。所有白的石,白的雪,所有的景观都被罩成一个银白的世界。
⑦在雾的衬托下,大白山就像一幅水墨画般诱人。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周身都醉了。几只大鸟从林中飞起,鸣叫几声后向远处飞去,原来是飞龙鸟。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大白山因高而多禽多兽,兽有黑熊出没,野猪乱行;禽有松鸡掘地,飞龙腾空。飞龙是鸟,貌似鸽子,头小颈短胸凸脊平,趾有鳞如龙爪,故得此名。飞龙鸟味美肉鲜,清末曾为贡品。既然是珍品,遭捕杀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那些年,珍奇鸟类尚未明确保护,明捕暗捕兼而有之。一入冬,一些人就进山专门捕杀飞龙鸟。好在没过多久,国家对野生动物加大了保护力度,包括飞龙鸟在内的大白山上的动物们,总算过上了安生的日子。
⑧山一程,路一程,气喘吁吁上山顶。登上山顶的一刻,一道阳光穿过云层映到我的脸上,所有的轻松顿时从身上涌了出来。大白山真是一座美丽的山,它南依大平原,北连大林海,在伊勒呼里山脉上就这样轻轻的一卧,俨然成了岭上的岭、山上的山。其高有云雾飞,其低有河流过,滋养四下树与林,造福一方人与物。如此有意蕴的山岂不是神山?阳光渐渐增强,冲散了四下里成团成片的雾,而脚下绵绵不尽的群岭,像大树破土的根系一样起起伏伏,任万棵树呼风唤雨,任千条河流淌奔忙,各色景致旋即鲜活起来。再看山顶一侧,一座坚实的防火瞭望塔正忠实地矗立在我的身旁。在高山之巅,还有如此高大的塔,岂不是最美的眺望去处?我要登上这座高山顶上的塔,在云浮云动中,把所有的风光都一网打尽,满载收藏。
(选自2019年01月15日《 人民日报 》,有删改)
1.通读全文,作者依次描写了大白山的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鸟兽,层次分明地写出大白山的美。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作者的视线随脚步由上而下,细写了大白山的树。
B.第④段“大白山树茂石盛”这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⑦段画线句运用对偶,表现大白山多禽多兽的特点。
D.第⑦段描写的鸟兽画面呈现动态,使大白山的景物更鲜活。
3.第②段中写“我”之前对大兴安岭的认识有何作用?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树林先是像好蓄长发的老者,浓浓密密的,落叶松、樟子松、杨树和桦树等树木拥拥挤挤,姿态万千。
5.文章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乙)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④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⑤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⑥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习惯说》)
(注释)①蓉:刘蓉,清代文学家。②浸淫:逐渐,渐进。③踬(zhì):被绊倒。④蹶(jué)然:跌倒的样子。 ⑤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 ⑥窒:阻碍。
1.用“/”线为下面句子断句,划两处。
室 有 洼 经 尺 浸 淫 日 广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 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⑵ 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⑶ 顾而笑曰 (________) ⑷ 已而复然 (_________)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4.甲乙两文有一个怎样的共同话题?作者表达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节选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B.“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选文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是长期的一个需要付出辛苦劳动的过程。因此,不能心浮气躁、① (A.浮光掠影 B.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② (A.循序渐进 B.循规蹈矩),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
(1)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读书是长期的一个需要付出辛苦劳动的过程。
修改句:______________
下列加点字注音和短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翘(qiáo) 翌(yì)日 目空一切 海枯石烂
B.行(háng)辈 蓦(mù)然 戛然而止 消声匿迹
C.幽悄(qiāo) 缄(jiān)默 挑拔离间 格物致知
D.翩(piān)然 出轧(zhá) 行将就木 目炫神迷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
B.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它需要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
C.《马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是就某一事物进行说明与介绍。
D.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